新聞 > 軍政 > 正文

北京為何不向這裏大撒幣了

澳大利亞智庫的報告顯示,中共在疫情之後大幅減少了對南太平洋島國和其他區域的援助與融資,而是轉向針對邦交國的各類「小而美」的計劃,但這並不代表中國有意淡出在該地區的競爭舞台。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周二(10月31日)發佈一份最新報告顯示,雖然中國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爭奪正在加劇,但數據顯示,中國已減少對南太平洋島國的援助,並只將援助給予自己的邦交國。

根據報告統計,自2008年以來,中國向太平洋地區提供的39億美元援助,主要針對與北京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其中包括庫克群島、斐濟、密克羅尼西亞、紐埃、巴布亞新幾內亞和薩摩亞。

美聯社分析,中國援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太平洋國家政府對中國貸款缺乏興趣,因為包括湯加在內的太平洋國家,在向中國貸款之後負債纍纍。美國先前也曾警告說,中國資金是貧窮國家的債務陷阱,威脅到它們的主權。

報告發現,中國目前只是南太平洋地區第3大援助方,落後於提供了40%援助金額的澳大利亞,以及亞洲開發銀行(ADB)。而自2008年以來,中國對該地區的援助貢獻一直是在9%左右。

洛伊研究所研究員杜克(Riley Duke)告訴美聯社,非常明顯的趨勢是,太平洋地區政府對中國貸款,特別是基礎設施貸款的興趣已經下降,這顯示中國已在援助的競爭中被其他國家擊敗。

不過,報告也指出,由於中國只向⼀部分太平洋國家提供官方發展融資(ODF),因此中國援助在這些國家仍發揮巨⼤的作⽤。例如,在庫克群島、薩摩亞、湯加和⽡努阿圖4國,中國ODF占當地的近20%,顯示北京已成為這些國家的第⼆⼤發展資⾦來源國。

然而,中國對南太平洋島國的援助在2016年達到頂峰後,就一直呈現下降趨勢。而貸款⽀出的下降,主要反映了太平洋島國的需求下降,以及傳統發展夥伴在提供替代融資⽅⾯的競爭加劇。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現象並不只針對南太平洋地區,而是與中國海外開發貸款活動的全球緊縮趨勢⼀致。在疫情之後,中國基本上更是放棄了在海外進行⼤規模的基礎設施開發和融資計劃。

報告分析,在總體援助金額減少的同時,中國對南太地區的小型專案數量仍在持續增加,這顯⽰中國援助采⽤了「小而美」的新概念。

報告發現,中國僅是南太平洋島國的第三大援助方,援助金額低於澳大利亞和亞洲開發銀行,圖為2022年5月的中國駐所羅門群島大使館(資料照)

報告統計,⾃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對南太平洋島國的新融資更為減少。2021年,中國給該地區的發展融資⽀出總額降⾄2.41億美元,低於疫情前每年2.85億美元的歷史平均值。與此同時,各國在疫情後對於該區域的援助呈現大幅增加。

但儘管如此,報告認為,中國在疫情後減少援助,並不意味着退出該地區的參與,⽽是意味着降低⾵險、鞏固政治關係和提⾼資本回報的援助策略轉變。例如,在2019年與台灣斷交後,中國增加了對索羅⾨群島和基⾥巴斯的援助,並投資了所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舉辦2023年太平洋運動會的體育場,以及一些衛生和健康中心項目。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31/197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