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低迷和地緣緊張局勢,擠壓外國律師事務所在中國的業務,導致多家公司正迅速裁員。年利達律師事務所(Linklaters)今年解僱至少20名律師,並解釋此舉旨在為中國長期低迷做好準備。律師和法律招聘人員指出,中國企業客戶越來越多地要求長時間延遲付款。來自不同公司的十幾位合伙人表示,與中國相關的業務已經開始枯竭。
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道稱,中國的重新開放並沒有帶來許多人預期的經濟反彈。一些獵頭公司稱,目前香港律師的就業市場比15年前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情況還要糟糕。
「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從2009年5月左右開始,香港的交易量恢復強勁,由於全球招聘凍結導致人手嚴重不足。在整個2010年,那裏的員工的工作時間都非常長,」合法招聘公司Jowers Vargas創始人Evan Jowers說道。
他形容,中國當前的情況「完全不同」,西方的交易流量開始改善,但在香港市場,大型法律行業正處於持續的交易流量危機中,而且隧道盡頭還沒有任何曙光跡象。
包括偉凱律師事務所(White& Case)和凱易律師事務所(Kirkland& Ellis)在內的其他律師事務所,今年也削減了香港辦事處的律師人數。
報道提到,中國越來越注重安全而非增長,這令投資者和市場感到不安。除了新的反間諜法和外交關係法外,中國還一直在打擊私營部門和企業家精神,中國頂級交易撮合者、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今年早些時候失蹤。
遭受危機打擊的房地產行業和出口減少也給經濟帶來壓力,今年第二季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跌至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Ashford Benjamin管理合伙人本·庫珀(Ben Cooper)表示,中國經濟放緩導致許多律所裁員,因為企業和資本市場團隊是大多數在華經營的外國律師事務所的「引擎室」。
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步伐也依然緩慢,儘管今年上半年有33家新上市公司,而2022年同期有27家,但籌集資金僅為179億美元,比2022年下降9%。
「我認為這對亞洲律師事務所的影響比2008年要深遠得多,」一家英國公司駐香港的IPO律師表示。「投資者情緒在短時間內有所回升,但現在人們對2024年甚至感到悲觀。」
這位律師提到,在中國過去20年經濟增長浪潮中乘風破浪的國際律師事務所,現在卻正在經歷一個下行周期。他補充說,他預計香港和內地市場將出現更多裁員。
「中國經濟沒有出現大轉變的跡象,」他表示,並預測市場可能需要2-3年的時間才能復甦。
歷史上,香港龐大的資本市場、定期的公司上市、併購活動,以及值得信賴的普通法體系,創造了穩定的企業工作流,為跨國公司提供了大量機會。
行業獵頭表示,由於北京與西方之間的摩擦加劇,一些公司增加了少量合規和制裁律師。儘管如此,縮減規模的總體趨勢凸顯了國際公司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這位英國IPO律師表示,許多人一直希望將重點轉移到東南亞和中東不斷增長的市場,但這對於長期專門研究中國市場的律師來說可能具有挑戰性。
美國律師事務所Proskauer Rose關閉了其中國辦事處,目前在2009年開設的香港辦事處僅保留一名律師。此前,該公司在香港有16名律師。
法律顧問Peter Zeughauser表示,鑑於中國本土律師事務所的崛起創造了更具競爭力的環境,他預計更多的外國律師事務所將質疑是否要留下來。他解釋:「其中很多都超出了經濟範圍,這在這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的不可預測性。」
美國Greenberg Traurig律師事務所4月份向亞洲擴張時,選擇在新加坡設立辦事處。總部位於芝加哥的McDermott Will& Emery在前一年退出上海,並於2021年9月開設了新加坡辦事處。
按收入計算,全球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之一瑞生律師事務所(Latham& Watkins)和美國羅普斯葛瑞律師事務所(Ropes& Gray)已經縮減了在中國的業務規模。
總體而言,外國律師事務所在華代表處將從2017年的244個,減少至2022年的20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