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大反攻「每前進一步都在流血!」烏軍總司令扎盧控訴

—扎盧日內談大反攻:「每前進一步都在流血!」

缺乏必要裝備的烏克蘭官兵正在前線浴血奮戰。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指責西方不提供戰機,他說:「我們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流血。」

上篇:真相和態勢

本刊休刊一周以來,烏戰態勢如何?

簡單地說:

一、沒有空軍、沒有野戰防空導彈、沒有相應的保障器材,前線目前打不動。

二、到目前為止,烏軍的主力尚未投入交戰。也就是說,真正的大戰尚未到來。

三、下一步戰局的發展,取決於烏軍獲得軍援水平的變化。也就是說,美國國內政局演變,將直接影響烏戰的進程。

周一,德國記者尼克.朗格在接收德國電視台NTV採訪時說,烏克蘭的大反攻不能急於求成,它將緩慢而有條不紊地進行。

然而,她話鋒一轉,疾言厲色地開始批評德國政客,她說:

「德國人不應該只是看着事情進展「緩慢」或感到驚訝,而應該繼續提供:掃雷設備、防空系統、彈藥、備件、金牛座巡航導彈。」

然而,就在上周,面對烏克蘭人的一再要求,德國政府明確拒絕了烏克蘭的要求。

事到如今,當初那些瘋狂鼓吹烏克蘭大反攻快打、大打、一打就靈、俄國人一打就垮的政客和媒體在幹什麼?

他們的嘴巴,上下兩張皮,改口不用任何成本——他們又在頭頭是道地大談烏軍作戰不利的幾大客觀原因。

言下之意,仿佛烏軍的將領都是白痴,明知俄軍防禦堅固,還要一頭往鐵板上撞。

如果筆者沒有記錯,在反攻開始前,德國總理舒爾茨曾親自跟克宮取得聯繫,勸告俄羅斯及時停戰,否則烏克蘭軍隊反攻大勝,一切悔之晚矣。

筆者不知道是誰給了他這樣的信心,德國政府不過給了烏軍14輛豹2A6坦克而已。

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在訪歐期間親口預告:烏克蘭大反攻即將開始。言下之意:萬事俱備,志在必得。

大人物顢頇如此,其餘瘋狂煽動烏軍趁早反攻的媒體則多如牛毛、不勝枚舉。

唯一對烏軍提出告誡的歐洲領導人是捷克的老總統,他是軍人出身,他看得出事情並不像媒體說的那樣樂觀,他當面對澤連斯基提出兩個忠告:

一、烏克蘭的反攻只有一次機會。

二、與其倉促出擊,不如做好萬全準備,有更多把握後再行動。

然而,澤連斯基並沒有聽他的忠告,倉促之下,命令烏軍於6月5日開始了反攻。

前天,澤連斯基到訪捷克,在空中,看着舷窗外護航的捷克戰機,看得出他心裏不是滋味。他是否想起了老總統的話?

7月6日,澤連斯基訪問捷克

美國方面,唯一對烏克蘭事先警告的人是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上將。

烏戰過程中,陸軍出身的米利上將曾多次向烏克蘭人提出過戰略戰術建議,他曾力主烏軍放棄在巴赫穆特與俄軍死打硬拼,退守恰索夫亞爾——康斯坦丁諾夫卡周邊高地。

而在親烏人士大力鼓譟反攻時,他又力主暫緩行動。

因而,米利上將反而被一些完全不懂陸軍專業的媒體人譏為紙上談兵,這真是聞所未聞的極端荒唐的事。

筆者親耳聽過一位影響力極大的海外媒體人用不屑一顧的口吻談論米利的謹慎。

事實上,這些人利用影響力煽情的同時煽動輿論,既是一種對烏合之眾情緒的迎合,也是一種對烏軍官兵生命的漠視、對自我良知的背叛,如果他們還有良知的話。

事到如今,米利上將再次對大反攻發表專業的看法,其實,他也是在對那些所謂「親烏人士」發出指責和警告:請閉上你的嘴。

7月1日,英國《衛報》報道,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6月30日在美國國家新聞俱樂部發表講話,他稱:

「關於反攻,烏克蘭軍隊正在以緩慢的速度向前推進,烏軍攻勢受到雷區的阻礙。紙面上的戰爭和真正的戰爭是不同的,在真正的戰爭中,人會死去,在前線或戰斗车輛之中,人們會被烈性炸藥炸成碎片。」

顯然,話里話外,他在對那些搖唇鼓舌的小人們發出憤怒的斥責。

針對烏軍的反攻進程,他給出了謹慎的預計,他說:

「烏軍反攻進展緩慢並不讓我感到驚訝,我說過,這需要6周、8周、甚至10周時間,這將是一個困難、漫長而且非常殘酷的過程。任何人都不應該對此抱有任何幻想。」

顯然,這是對那些鼓吹速勝的無良政客和媒體的當頭棒喝。

在被問及美國是否會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時,米利回應非常耐人尋味,他說:

「華盛頓有「各種各樣的選擇」,這一問題取決於美國總統拜登。」

顯然,他的意思是,軍援的品種數量,都是拜登說了算,他和他背後的政商集團,才是掌握烏克蘭命運的人。

6月30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上將在美國國家新聞俱樂部發表講話。

事實上,從烏克蘭方面來看,烏克蘭高層的非軍事專業人士已經開始對反攻的倉促感到懊悔。

6月21日,澤連斯基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承認,烏軍的進展要比預期的更慢,戰鬥進行一個月後,烏軍甚至還沒有突破俄羅斯多層防線中的第一條。

他再三強調,由於俄軍在戰場上埋設了大量地雷,烏軍推進並不容易。

筆者很奇怪,烏軍的本錢就擺在那裏,面對俄軍的大縱深陣地、密集雷場、綿密障礙物、縱深炮兵、強大的武直,你將如何克服?

難道在反攻之前,扎盧日內上將和西爾斯基上將沒有向他警告過這些問題嗎?

顯然,澤連斯基本人的固執,否定了專業的意見。

6月26日,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則表示,烏克蘭反攻預期「被高估」。

他說,烏軍進攻應被視為「某種準備行動」。今年將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一年。

他同時敦促公眾:不要指望目前的努力會帶來決定性的勝利。

顯然,這位文職國防部長認識到,在軍援落實前,烏軍的進攻應該適可而止,到目前為止的反攻,應該被歸於「戰鬥偵察行動「,以向外界交待。

由於前線的巨大損失,烏軍將領則對軍緩慢非常憤怒,6月30日,《華盛頓郵報》刊登了對烏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上將的採訪,他說得很難聽,稱西方國家拒絕向烏克蘭提供戰鬥機是不可理解的。

扎盧日內說:烏軍「每前進一步都在流血」,美國必須繼續提供武器裝備,否則反攻將前途難料。

扎盧日內上將

下篇:16個月

烏戰,作為500年來世界史區間內又一次波瀾壯闊的大變局前奏,它來得正逢其時——發生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的這個特別時段。

簡單地說,家國命運在此時此刻交織在一起,被烏戰捲起的巨浪正推向未知的未來。

烏戰以來的16個月,本刊基本上堅持每日出新,全程實時跟蹤戰場內外的政經和軍事動態,在縱向的宏觀觀察,和橫向的歷史文化透視背景下,對戰場內外的微觀事件作出詳盡分析和近期、遠期前瞻。

回顧過去的16個月,在整個烏戰進程中,本刊的絕大部分預判得到了後來的事實驗證,其中主要的事件有:

一、2022年1月,基於對俄軍營戰術群(BTG)的研究,筆者斷言這種編制的部隊缺乏保障能力和自持力,俄軍如果在大規模地面行動中使用營戰術群,將造成軍事災難。

二、2022年4月,俄軍建立伊久姆突出部後。本刊提出了從伊久姆後方側翼向俄軍補給中心庫皮揚斯克穿插,直接切斷伊久姆突出部、瓦解東線俄軍的戰役想定。

5個月後,烏軍在西爾斯基上將指揮下,發動了烏戰中最漂亮的一次反擊(哈爾科夫反擊戰),收復了哈爾科夫州全部、盧甘斯克州大部,其行動路線幾乎完全與本刊的想定重合。

這也是整場烏戰中,筆者最欣慰的一次預判。

三、2022年6月底,在烏軍主力和俄軍主力尚在東部的北頓涅茨克會戰時,本刊在二魚文化的訪談中提出,下一階段的爭奪焦點將在南線。

同時,首次提出了從扎波羅熱直衝梅利托波爾,一勞永逸解決俄軍的戰役想定。其後,筆者幾乎每隔幾期就在重複這一設想,並指出,烏軍急需坦克裝甲車輛,西方國家應及時援助,以完成這一決定性的出擊,結束烏戰。

四、2022年10月,俄軍的赫爾松大撤退完成後,筆者強烈質疑烏軍將機動集團主力投入俄軍挑起的巴赫穆特戰役,認為這是俄軍統帥蘇羅維金大將基於軍事運籌學的博弈技巧,目的是:利用瓦格納拖住烏軍,為俄軍在扎波羅熱地區構築強固陣地爭取時間。

五、2023年初開始,在西方終於決定援助烏軍坦克後,筆者強烈呼籲西方應援助烏軍F16戰機,最起碼應提前訓練飛行員和地勤。否則烏軍裝甲兵的反攻將遭到俄軍空地火力屠殺。

在戰機援烏無望後,筆者呼籲應為烏軍建立野戰防空導彈部隊、工兵伴隨保障分隊,否則不應發起反攻。

5月,在媒體和居心叵測的西方政客鼓吹下,烏高層決定打響反攻。無奈之下,筆者在《攻擊發起前的八條忠告》一文中,針對野戰防空、突破雷場、反炮兵等問題,從具體的戰術層面提出了解決方案。

六、6月21日,本刊斷言了瓦格納和普金的攤牌即將發生。6月24日,本刊認為和談是兵變唯一解決方案。6月25日的文章開頭則直接指出,蘇羅維金大將是普里戈金的軍中盟友,俄軍將在兵變後面臨大清洗。

前天,繼蘇羅維金大將被扣留後,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葉夫庫羅夫被傳出失聯。顯示俄軍內部的大清洗正在進行。

當然,這些得到驗證的預判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除了專業知識,這只是基於對事物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解。

正如上述的預判正確並不代表本刊有什麼先見之明,相反,某些重大的預判錯誤,恰恰說明了筆者對人性認識的膚淺。

在此僅取一例。

在去年年初,基於軍事上的不可能,和基於俄羅斯文化藝術的喜愛,進而對該國精英保持有相當信心。這導致筆者認為:普金不會發動全面軍事行動。

但實際上,筆者完全低估了經過蘇俄、普金時代的浸淫,俄羅斯整個上層的坍縮擺爛,已經使他們在重大事件決策問題上完全被克宮強人排除在外。

同時,筆者也大大低估了普金本人基於上世紀地緣政治理論和叢林思維的強烈意志。

值得欣慰的是,在這16個月來的日日夜夜,有一批堅持獨立思考的讀者自始至終關注着本刊,他們既不輕信任何「親烏「媒體的煽情,也對包括本刊在內的報道和分析保持着觀察的距離。

所謂:

「我思故我在。「

「存在的一定是有原因的。「

任何事物,在宇宙時空龐大的經緯系統中,它都是一個點,而絕不是獨立的,它是一系列事物的因,同時,它也是一系列事物的果。

所以,獨立思考者深知,在人類文明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可以無緣無故地孤立於龐大知識系統中。

在無邊無際的未知世界面前,人的認知固然不值一提,但只要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將不再被任何神棍巫婆所蒙蔽而盲從。

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自己淪為烏合之眾?

透過高質量的閱讀、思考、辯論,加強對個人知識結構的建構。因而,我們才能透過對現象的觀察,不斷接近事物的本質。

100多年後,涅瓦河上的那艘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仍在那裏,俄羅斯再次來到了國家命運的十字路口。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歷史文化周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10/192523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