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張靜初:101歲的奶奶的智慧——幸福是一種選擇

作者:

題圖:文中圖片皆來自作者。

作者:張靜初,演員,曾出演《孔雀》《門徒》《無雙》《唐山大地震》等。本文來自作者在「她勢界·鳳凰網2023女性影響力大賞」的分享。

大家好,我是張靜初。今天活動的主題是女性的力量,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很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女性的故事。她1922年出生,42歲守寡,獨自帶大了12個孩子,她從不發脾氣,總面帶微笑,在她身上我看到水一般的智慧。她,就是我百歲的奶奶。

我知道分享她的故事是有難度的,會有點讓人難以相信,畢竟她是一個人又不是神,怎麼可能做到沒有負面情緒?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她有多特別了,我跟媽媽說起我想分享奶奶的故事,媽媽由衷地讚嘆說:奶奶真的了不起。都說婆媳矛盾是千古難題,奶奶共有7個兒媳婦,可是我們家從來沒有過婆媳矛盾。單單這一點就已經是很罕見了。

在我的生活中,除了修行人之外,我沒見過情緒這麼穩定這麼有處世智慧的人,當然也覺得我離奶奶的境界很遠。所以想借這個機會探尋一下奶奶身上的智慧從哪裏來,也許能從中受到一些啟發。

先講一個奶奶的小故事。奶奶91歲那年,決定要清理一下自己不常用的存摺。其中有一張存摺里還剩一千多塊錢,她就想把裏面的錢都取出來。去了銀行,櫃枱的小姑娘可能是之前誤收了一張一百元假幣,一看我奶奶年紀這麼大了,覺得她應該分不清錢的真假,就在遞給我奶奶的那疊錢里,混了一張一百塊的假幣。我奶奶拿到錢,一點,就發現了。奶奶把那張一百塊的假幣抽出來,遞迴到櫃枱里,很溫和說:「姑娘,麻煩你換一張。」小姑娘嚇一跳,頓時慌了神。這時候她旁邊的同事,探過身來很關心地問:「奶奶,怎麼了,有什麼問題嗎?」奶奶笑眯眯地對那位同事說:「哦,沒事,我呀,年紀大了,喜歡新的錢。」那個給了假幣的小姑娘,慌忙找了一張嶄新的一百塊,遞給了我奶奶。在旁邊的同事回到自己的工位之後,奶奶對這位姑娘說:「姑娘,以後不能再做這樣的事了。」就轉身離開了。

我聽了奶奶的遭遇之後,很多次試着把自己代入到同樣的情景中。我發現我根本做不到這樣,我會被義憤填膺的情緒所控制,大概率會跟領導反映。我會認為這種沒有職業道德的行為是不能坐視不理的。而奶奶在這種時候,選擇了為對方考慮,她怕小姑娘丟了工作。她用把自己放得很低的做法——說自己年紀大了喜歡新錢,既捍衛了自己的權益,又保住了對方的面子,還教育了對方。這種情商我實在是沒有。在做事和做人之間,我往往只能想到做事。

我在工作中追求完美主義,當工作不順利時,我會有焦慮和憤怒的情緒。在做事和做人之間,我一直毫不猶豫的選擇做事。

在練習靜坐之後,我開始慢慢地能控制一些自己情緒了,也慢慢得明白一些奶奶的心平氣和從哪裏來。因為我觀察到,其實憤怒並不是無法控制的情緒,而是我們主動的選擇。我們選擇憤怒,是因為我們覺得憤怒的情緒可以震懾對方,讓對方不敢造次。看到這一點讓我明白了,我們確實有其它的選擇。排除情緒來解決問題,智慧和創造力才能升起,才能找到奶奶式的,雙贏的選擇。

我也慢慢明白了,為什麼很多時候「做人」比「做事」重要。拿我的工作來說,其實每一部電影都有失控的風險,畢竟影視是一個集體創作。演員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當你要面對「做事」還是「做人」的選擇的時候,基本上,這件事件的結果已經往不可逆轉的方向去了。所以這時候要做的就是盡力而為,把自己的部分做好,把這段時間過好,和同事們好好相處。大家一起共渡過難關,結下珍貴的革命友誼也是一種收穫,畢竟來日方長,大家今後還會江湖再見。

奶奶的智慧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雖然我有點愚鈍,到了四十歲以後,我才慢慢開始發現奶奶的處事方式是有跡可循,可以習得的。我跟叔叔聊起過奶奶這種圓融的處事方式從哪裏來,叔叔說可能是因為奶奶很小就上了教會學校,所以她的教育程度不錯,又從很年輕就開始經商,所以知道「萬事以和為貴」。她的智慧就是:不被情緒裹挾,能跳出來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第二點是,奶奶忠於自己內心的感受,不過分付出自己所不能承受的,這也許是她不抱怨的底層原因。

在我印象里,奶奶在很少灶台前忙,她是職業女性的思維,一直工作到九十幾歲,最後一份工作是在一個小超市收銀。奶奶過得也很隨意,上班忙得錯過了飯點,她就用茶泡飯解決問題。我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奶奶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於家務她可能不是很喜歡,就不強迫自己做。

從95歲起,奶奶提出了讓叔叔們輪流陪護她3個月。我當時聽了覺得很意外,畢竟叔叔們也都六十幾歲了,到了該頤養天年的年紀。這非常不像傳統中國父母的做法,一般的父母都像我父母或者我外婆,即便心裏很想念孩子,也會在嘴上說:「我很好,你忙你的,沒事別回來,不用擔心我。」

犧牲和奉獻是值得歌頌的品質。可如果一個人的付出,超出了自己可承受的範圍,壓抑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心裏就會積壓很多的委屈,有委屈就會有抱怨,不知不覺中,我們變成了怨氣衝天的人。結果就是吃力不討好,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所有,做了這麼多的犧牲,可家裏人不知感恩,反而愈行愈遠。

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過度犧牲和付出。就像飛機的安全廣播提醒的:請先帶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去幫助其他的乘客。先學會關愛自己,才有能力去好好的關愛別人。

第三點,對於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奶奶選擇接受與臣服。

我爸爸在2008年得了癌症,是胃癌晚期。奶奶當時已經86歲了,叔叔們考慮到奶奶的身體情況,決定隱瞞爸爸的病情。在爸爸離世前的最後三四個月里,即便近在咫尺,奶奶也沒能再和爸爸見到面。我爸爸臨終最大的遺憾,也是無法見到自己的母親,與她告別。直到爸爸離世半年後,奶奶才知道這個消息。

我爸爸是長子,在爺爺去世之後,爸爸長子如父,一手幫着奶奶拉扯年幼的十個弟弟妹妹長大,在奶奶心中爸爸佔據很重要的位置。在知道爸爸已經去世半年的消息後,奶奶坐在床沿一夜未眠。家人在房間外都很緊張,生怕奶奶承受不住。結果,第二天早上,奶奶走出房間,一切如常了。她沒有問過一句,為什麼不告訴她爸爸的病情,她沒有抱怨,也沒有追責,因為她知道孩子們的動機是善意的。她用一夜時間接受了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就像一個失去小獸的母親一樣,默默地完成了自己的哀悼,在陽光升起的時候,繼續生活下去。

然而,奶奶的堅強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在她42歲的時候,爺爺用很極端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那時候我媽媽只有十歲,她和奶奶家是鄰居,媽媽說每天早上起來都可以聽見奶奶的哭聲,她整整哭了一個月,我媽媽說可能那時候奶奶把眼淚哭幹了吧。之後,再也沒有人見到奶奶哭,在我們的印象里,奶奶臉上總是掛着微笑。

在叔本華寫的《人生的智慧》裏,有兩句他在古書里發現的關於幸福的描述。雖然簡單,還很老套,可他一直記憶猶新。

那就是:

「如果你總是面帶笑容,那麼你是幸福的;如果你總是哭哭啼啼,那麼你就是不幸的。」

我想,永遠面帶笑容的奶奶,她的人生是幸福的,而這個幸福是她主動選擇的結果。

在《幸福的方法》這本書里,有一個幸福四象限的模型。根據不同的坐標位置分為:現在幸福,現在不幸,未來幸福,未來不幸。

有些人是現在幸福,未來不幸。比如說吸毒的人,他們知道明明知道後果,可是他們無法抵抗毒品帶來的誘惑。他們想不管明天怎樣,我今天先及時行樂再說。也就是「及時行樂型」。及時行樂型的人把快感等同於幸福。他們只看重眼前欲望的滿足。可是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

還有一種人是現在不幸,未來也不幸。就是他們覺得自己現在活得很糟,未來也好不到哪兒去。這種人就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他們在生活的不斷打擊下已經失去了改變命運的勇氣。這種人就是無助型。我們很多時候都不自覺變成了無助型而不自知,比如「哎,男人嘛,沒一個好東西」,「哎,婆媳關係啊,永遠搞不好的」,或者是我經常說的「我是南方人,千萬別跟我講東南西北,分不清」……你看,我們從生活中習得了多少無助。

第三種人就是現在不幸,未來幸福。這種人叫「奔波忙碌型」。這類人心中有一個目標,他們覺得雖然自己現在過得不咋地,可是未來,等目標實現了就會幸福。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個類型。比如我們常聽到的「孩子考上大學我就熬出頭了「,「等買了自己的房子日子就好了」……可惜的是,奔波忙碌型的人也得不到幸福——孩子考上大學,就開始操心他未來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終於買了自己的房子,住進去高興了一陣子就發現,怎麼越住越小。就像我有個朋友,換了兩三次房子之後總結道:哎呀,什麼大房子小房子,我跟你說吧,住哪都一樣,就差一間,永遠差一間!——沒有一個外界的目標,能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幸福感。

於是只剩下最後一種人了,那就是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也叫「感知幸福型」。這種人像孩子一樣保有了對幸福超強的感知力。一縷陽光,一朵花開,都能喚起他們心中的喜悅,他們就像人們常說的,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可做起來很難,比如我會在工作的時候期待着,快點拍完戲,拍完戲可以放假睡大覺了,放假後閒了一段時間我又開始心慌,覺得自己應該出去工作了。就像有一句英文諺語說的,鄰家芳草綠,隔岸風景好。幸福永遠在別處。

奶奶這一點就很令人佩服,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她給我們傳達的信息都是:怎樣都很好。你忘記給她留午飯了,她就自己茶水泡飯吃得也很香。家人聚會,大家會把最美味的雞腿和雞翅先夾給奶奶,她也會欣然接受,只要吃得下就會努力吃掉它。

奶奶很愛美。即便到了一百歲高齡,奶奶還是每兩三個月去染一次頭髮。她常去的理髮店搬到了比較遠的街區,家人為了鍛煉她的行動能力,沒有給她配輪椅,只是拿着一張小凳子陪着她慢慢走,每走一百米左右,就放下凳子讓她休息一下。就這樣走走停停,每去一次理髮店來迴路程要花費一個多小時,奶奶雖然很累,可是從不抱怨,每次染完頭髮回來都像小朋友一樣,格外開心。

葉曼老先生在一百多歲的時候被問起對於死亡的看法,她說自己現在是「時時可死,步步求生。」她不懼怕死亡,可也依然在很努力地活。她每天該吃飯吃飯,該講課講課,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奶奶也一樣,她認真的活好生命的每一天,她尊重自己感受和需要,她接受她不能改變的,她選擇了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

今年年初,奶奶離開了我們,享年101歲。

作為兒孫輩的我們說起奶奶,除了思念之外,語氣里都是滿滿的疼愛,因為她就像家裏珍寶。她沒有帶給過晚輩們一絲負能量,只有滿滿的自在與輕安。

疫情剛剛結束,世界瞬息萬變。面對着一個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大家心中難免都會有些不安和焦慮,我也一樣。這種時候我就會想一想奶奶,想一想她穿越的時光,那些時光里充斥着戰爭、饑荒和動盪。然而,奶奶穩定平和的心,就像拋進大海的一支錨,穩住了這樣一個龐大脆弱的家。她臣服和接受的智慧,就像海底的靜水深流,無論海面上是怎樣的疾風巨浪,海底的深處依舊是寧靜與祥和。

我們不知道未來要面對什麼,我們也無法控制外界,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才是我們最珍貴的自由。就像我奶奶用一生實踐的一樣,儘管生活加諸種種摧殘,她選擇了寬容與微笑。這種選擇的自由,可以讓我們穿越一切的不確定。到了生命的盡頭,我們可以很坦然說,我的一生是幸福的——因為,我選擇了幸福。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鳳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24/189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