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海南省對民營企業「能不捕的不捕」惹兩岸三地爭議 評論稱法治更穩民企心

中國各地為提振民營經濟而競推優待政策,正舉行博鰲亞洲論壇的海南省,卻發佈了引發爭議的措施,訂明若立案涉及民企,須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對民企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和及時予以釋放。通告一出,引發民企「奉旨犯法」丶「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等爭議;中國媒體奉命「救火」,指法例只適用於經營類犯罪,強調是「法治升級」。但香港和台灣有評論指政策突顯中共人治,稱法治才能重建民企信心。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本月25日印發的《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包含六大項26條,當中訂明,要平待對待國企和民企丶本地和省外企業等,但第二項第5條卻訂明民企有較普羅大眾「更平等」的待遇,該條訂明,「開展涉民營企業案件立案監督和羈押必要性審查專項行動,甄別糾正侵犯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案件。貫徹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對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丶能不訴的不訴丶能不判實刑的不判實刑,能不繼續羈押的及時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全面推行輕微違法行為依法從輕丶減輕或不予行政處罰。」《通知》又要求,要「引導」律師行業為民企進行「免費『法治體檢』活動。

上述條款經媒體28日報道後,引發爭議。網民紛紛質疑,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是否擁有法外特權?為了拼經濟,是否可以不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法治底線都不守,民企信心如何建立?台灣財經大V「財經冷眼」直言,這不僅表明中國不是法治國家,也表明很多民營企業家對中共政府失去信心,不會被哄騙回去。另有網民嘲諷道,難怪海南宰客時有發生,原來有恃無恐。

在巨大的爭議聲中,《澎湃新聞》和《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等開始「救火」,指該政策被誤讀,實質是有關政策早由司法系統訂定,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長張軍在2019年便多次提及,現在只是寫入公開的政策性文件,形成了『出圈傳播』,才引發關注和誤讀。《澎湃》報道強調,「能不捕的不捕」是在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有關逮捕適用條件下做出的,絕不是「法外施恩」或放任企業家犯罪,而是減少因為辦案對企業的不必要傷害,以免出現船長涉嫌違法,就放任大船撞冰山。最後總結說,該政策是「法治升級,……對民企是厚愛,也是嚴管。」不過,文章通遍沒有提及客觀標準,而所謂與當局「合作」便適用,亦容易流於差別對待。

爭議也觸動香港,網媒《香港01》昨(29日)亦發文降溫,在鋪陳雙方觀點後,指是次「輿論風波」意外在於「出圈傳播」,不意外在於該事件不過是疫後法治意識高漲等社會氛圍的具體化,促官方澄清。

另外,《信報》的「新聞點評」專欄指出,中國近期對民企大吹暖風,海南省在這輪「政策競賽」中推出的政策,被指可能助長當地民企「奉旨犯法」,甚或吸引其他省市「涉罪商人」湧入,令該省變成猶如香港九龍城寨的「三不管地帶」。更值得關注的,是政策揭示這種「隨意鬆緊」的人治作風,最令民企不安,「因為你不知道稍後會不會忽然轉為「能捕的儘量捕」?說到底,落實法治才是正道。」

而旅居美國的原深圳企業家王應國更對台灣媒體《新頭殼》表示,新任總理李強首要考慮經濟,而海南既是中共試驗田,故會推出無所顧忌的政策。他表示:「(這種做法)又回到鄧小平不管白貓丶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時候。李強要發展經濟,但沒有政策框架。他們(中共當局)可以不懂經濟,不需要懂怎麼賺錢,只要懂怎麼搶錢就行了。你(民企)的錢袋子鼓起來,我(中共)來搶就完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RFI 麥燕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30/188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