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市場經濟危機?陸出口訂單下滑 外資民企獲利重挫

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1-2月工業企業利潤大幅下降22.9%,讓外界大為吃驚,完全掃除了先前景氣趨向擴張的氣氛。其實對許多經濟專家與企業經營者來說,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甚至應該特別警惕,因為這可能預示大陸官員與媒體鼓吹的疫後經濟快速復甦實際上並不樂觀,甚至值得擔憂。因為未來面對西方國家通膨帶來的全球衰退問題,中國經濟壓力將會更加沉重。

2022年中國外貿規模首次突破40兆元人民幣大關。圖為江蘇連雲港港口碼頭小汽車等待裝船出口。(圖/新華社

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1-2月工業企業利潤大幅下降22.9%,讓外界大為吃驚,完全掃除了先前景氣趨向擴張的氣氛。其實對許多經濟專家與企業經營者來說,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甚至應該特別警惕,因為這可能預示大陸官員與媒體鼓吹的疫後經濟快速復甦實際上並不樂觀,甚至值得擔憂。因為未來面對西方國家通膨帶來的全球衰退問題,中國經濟壓力將會更加沉重。

從去年底就開始流傳各種不利於疫後經濟復甦的消息,包括外貿訂單流失、製造業外移、失業人數大幅增加等等,但是今年1-2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放出景氣擴張信號(統計局公佈1月PMI為50.1、2月為52.6),都在擴張區間(高於50)內,是近幾年來2月份的最佳表現,讓官方專家學者對以消費帶動復甦的前景更具信心。豈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的經濟數據卻向過度樂觀者潑了一盆冷水,不只如此,數據除反映出許多專家先前悲觀的預期不幸言中,還有更多令人憂心的趨勢。

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份大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872.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2.9%,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國有企業利潤下降幅度為17.5%,股份制企業降幅19.4%,私營企業下降1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降幅35.7%。

這項數據顯示愈是與外向型經濟或市場經濟取向的企業,利潤降幅愈大,反之愈是與政府的計劃經濟體系的企業,降幅相對較小。這意味着這一波經濟衝擊受害最大的是外資與私營企業,國有企業以及與政府關聯較深的股份制企業受衝擊影響較小,可能因為這類企業規模較大,又有各種特許經營權,對市場的反應相對比較遲鈍。

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採購人員正在查找資料。美國與中國貿易近幾年快速下跌,去年中國從美國最大貿易夥伴跌到第4名,落後於歐盟、加拿大與墨西哥。(圖/美聯社

這說明長期以來帶動成長的市場經濟成分已受到重創,是最需要透過政策加持來扭轉其頹勢的部分。不過從已宣佈的經濟方針觀察,未來恐將持續加強化中央計劃與管控。有分析人士認為,經濟熱絡時將資源投錯方向,浪費的是「金錢與人力」,若在經濟衰退時投錯方向,損失就會變成「金錢與人命」。對這種不同時期政策錯誤付出的代價,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

經濟專家分析指出,工業企業利潤大幅下降的原因源於需求不足導致工業產品價格下跌,加上企業債務槓桿長期偏高,沉重的利息負擔加速侵蝕愈來愈少的利潤。從出廠價格指數(PPI)觀察,2021年第4季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12.2%,當時的工業企業利潤增幅也高達35%。到了2022年9月,PPI由漲轉跌,回落到0.9%,工業企業利潤則下降2.3%。2023年1-2月,PPI下跌1.1%,工業企業利潤同比更暴跌22.9%。易言之,出廠價格下跌導致企業利潤減少,而價格下跌則源於需求不足,其根本原因是消費能力或意願降低,亦即消費者收入減少,或是對未來收入信心不足而緊縮消費。

傳聞外貿訂單減幅高達40%,但沒有確實數據,若以中共官方公佈1-2月出口額計算,以美元計價下滑6.8%,以人民幣計價則下降4.9%。(圖/美聯社)

民眾收入減少與國際產業供應鏈由中國轉向東南亞、印度、北美與歐洲息息相關,外傳訂單減幅高達40%,但沒有確實數據。若以中共官方公佈1-2月出口額計算,以美元計價下滑6.8%,以人民幣計價則下降4.9%,如果訂單真的減少4成,由於訂單到出口之間有生產期,應該會反應在未來幾個月的出口額下滑。此外,由於供應鏈轉移持續加速,出口訂單減幅可能還會擴大,要扭轉此一趨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一直以製造業為重點,各級政府在疫情後經濟恢復期間,都把政策重點都押在製造業上。而從工業企業利潤曲線觀察,下降的趨勢至少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對疫後經濟復甦極為不利。過去3年疫情對消費能力與消費信心的打擊,都需要時間來修復。而今年的全球性通膨問題很可能會在美國與西方國家出現經濟衰退,如何強化中國經濟應對這場避免不了的衰退風暴,將是對中國崛起過程一場重大且嚴肅的考驗。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中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28/188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