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幹部,其職位安排取決於什麼?個人能力還是關係?我曾經在中共廣州黃埔區委組織部工作過半年,其間負責過一項工作,就是軍隊轉業幹部的安置。
解放軍本質上是黨衛軍,越往上出路就越狹窄,在軍隊內部到了一定年紀無法升遷的大量幹部就要面臨「轉業」,就是轉入地方體制內,繼續為黨看家。
實際上能夠轉業的都是中層以上的軍隊幹部。小兵只能叫復員,自謀生路。我在組織部負責的是副團級以上的幹部轉業。這些在部隊帶兵上千、呼風喚雨的幹部,一旦面臨轉業,落差是非常大的。擔任正團實職三年以上,轉業才能安排副處待遇,擔任副團實職三年以上,才能安排正科待遇。一般都很難有實職匹配,實際上就是從頭開始了。但是即便是重新開始,在不同部門、不同級別開始那顯然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轉業的檔口,這些部隊老油條們就開始大顯神通,到處找關係,托人介紹,以期能夠進入好一點的城市、區域或者油水足的實權部門。那麼,什麼東西決定了他們的願望能不能實現呢?
很簡單,推薦人。
每個地方政府都有接收軍隊轉業幹部的指標,但是指標雖在,但願意接收什麼人,那就是地方領導說了算。轉業幹部需要打通的,就是這一層關鍵的關係。
我的工作是什麼呢?也很簡單,就是把擬接收的轉業幹部按照推薦人職務的高低排序,按照這個優先順序來安排。一般領導是沒有資格推薦的,至少得是政府層面的副職。具體的說,比如我所在的廣州黃埔區,轉業幹部要想撈到地方實職,至少得找到副區長以上的人推薦。你得推薦人職務越高,你得到的安排自然就越早、越好。
很多低層次的轉業幹部找不到推薦人,就到處發簡歷,說明自己的榮譽、能力等等,但說實話,那是沒有一點卵用的。組織部根本看都不看。
所以,決定這些軍隊幹部命運的,不是他們幾十年軍旅生涯的榮譽簿、軍功章,而完全取決於他們所能找到的關係的分量。
我父親本身也是軍隊轉業幹部,所以我那個時候才理解,他這種生性淡泊,不會找關係的書生,為什麼當年轉到了一個糟糕的部門。
其實這種事,廣泛的存在於中國體制內。不僅是軍隊、政府,甚至是國企、事業單位也一樣。決定你人生起點和路徑的東西,根本就和你的能力無關。在一個大糞坑裏面,你的才華和努力,很多時候無濟於事,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失敗在哪裏。只有權力背後的那些面孔,在偷偷的發笑。
PS:我的人生經歷沒有什麼驚天的大料,都是這種平淡如水的邊角料。但是對於體制外的普通人來說,可能這些邊角料更有利於加深對於中共體制的理解。所謂「管中窺豹,時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