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當年我們防疫,對海外華人同胞比日韓狠多了

快要放假過年了,憋了許久的出國游,被不少中國家庭提上議程了。長達三年的時間,太多人無法自由出行了。現在是否會出現報復性的旅遊和消費?

但一方面,中國的疫情管控政策放開了,中國人想出去,很想出去;另一方面,疫情的「快速過峰」,導致中國在極短時間內就有數億人感染。前不久去意大利的航班上,乘客中有一半的中國人都是新冠陽性。各個國家也因此對中國的入境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這是一個複雜的話題。但我只想從中國普通百姓的角度來談談,大家還是保持平常心吧。

01

不少國家率先表示了對中國防疫放開的支持。

從1月8日起,中國對新冠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中國出入境旅遊逐步恢復。泰國、俄羅斯、柬埔寨、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新西蘭、新加坡等多國,熱情歡迎中國遊客的到來。

比如,泰國副總理兼公共衛生部長阿努廷等高官親赴機場,站在出口處,迎接第一批來泰國的中國旅客。據這批受到泰國副總理親自接機的中國乘客表示,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走紅毯的大明星,受到國賓一樣的歡迎。

比如,柬埔寨洪森總理明確表示,不會對華採取入境防疫限制措施,歡迎和期待中國遊客前來柬埔寨旅遊觀光。他期待,如果中國遊客回流,那麼柬埔寨經濟將取得高速增長。

法國、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丹麥、挪威、瑞士等國的大使館、旅遊局,也紛紛在微博發帖,歡迎中國遊客到訪旅遊。

我想起在2020年之前中國曾經有過的旅遊盛況。

其實,在旅行社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出境游價格並不高,許多普通家庭都可以承擔。

那時,我每年寒暑假都會帶着小朋友出境玩,在海外,哪裏都會碰到中國人。在塞班的船上,到處可以聽到用普通話在聊天,遇到問題很容易就能找一張中國面孔來幫忙解決;在從悉尼飛往凱恩斯這樣的澳大利亞國內航班上,我家的小朋友發現飛機後座上就是他的同學;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我意外地碰見了熟人,他跟着另一個商務團,與我們擦肩而過……

這只是小小的個體經驗。

中國人在國外碰到旅行的中國人,早已是家常便飯了。

據世界旅遊組織(UNWTO)預測,在疫情暴發之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旅遊市場來源國,中國出境旅遊超過2億人次。

但這些都在疫情之後,戛然而止了。

如今中國的疫情管控政策終於放鬆了,入境不再有嚴格限制了。許多國家也表示熱烈歡迎中國旅客。自然,也會有不同聲音,有少數國家針對中國,採取歧視性入境限制措施。中共官方也發佈了對等的政策,限制了這些國家公民到中國的入境或簽證。

02

能重新走向世界,能與世界重新交流融入,當然是好事。但我總覺得,不能輕易忘記曾經疫情防控帶來的傷痛。當初不要說自由來去,就算願意老實遵守28+7、14+7+7、14+7入境中國的隔離政策,依舊有大量的海外華人很難回到國內。

看到日本韓國對中國人入境的種種限制和隔離,一個海歸@白晝的火樹銀花在帖子裏寫道:

所有人憤怒的同時,也好像都忘了,這些都是這幾年自己同胞回國入關時也需要經歷的,要求只有更加嚴苛,整個過程只有當事人能深刻體會。更別說國內有些輿論喊打喊殺罵千里投毒,甚至連要求隔離半年的呼聲都不罕見。

最後到了所有人都默認,親人病危去世,都不再是回國的必要理由,除非是徹底海歸不得不經歷這些,不然你就是活該,上論壇吐槽都沒人待見你。

如果中國親人回到自己的本土都遭遇種種非難、拒絕;如果回家見家人最後一面都被視為不必要;如果回家就被看成是千里投毒。那麼,它釋放出一種什麼樣的信號?

在防控放開之前,中國的防疫政策是全體來自境外的人員,不限於陽性、不限於密接,是所有人,都要去酒店隔離14天、28天不等,還要再居家監測14天、7天不等,才能自由,極其嚴格。

比現在所有國家對中國人的入境檢測,都要嚴格無數倍。

2021年9月廣州入境人員健康管理政策(圖/廣州市人民政府官網)

論苛刻程度,還得中國人對中國人。我們不該在任何地方受到不公正待遇和凌辱;尤其是在我們自己的國家。

防控時的亂象,大家看得夠多了。我只是希望,

大家不要好了傷疤就忘了疼。

我們要擁抱自由,而不要再回到過去了。

03

中國人的旅遊消費,是一個14億人的市場,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中產階級消費,這是一個富礦,對世界上其他國家來說,是一個誘惑。

但我說的這是統計數據,如果作為中國人的個體,如果你不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數據,而當作一個有感情的人,則別太把這個當回事。

有一些中國人總有種施捨的心態。

而且,他不是作為個人的炫富或施捨,因為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但他作為中國人,他認為背後有14億人撐腰,把14億人都當成是他自己的籌碼。

這類人常常用「中國」代替自己,動不動就認為「我們中國遊客挽救全球旅遊市場」「我們中國買光全世界」「你們要不怎麼怎麼,中國就不跟你們做生意」「我們14億人的市場不跟你合作」……

宏觀數據跟你沒關係,你個人是否受到尊重,是否能有尊嚴、有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用大詞來嚇唬人。

其實應該反過來說,中國的人口眾多,14億人的需求太多樣、太豐富了,我們需要世界,需要對外貿易與交流,只有擁抱世界才能滿足國民的更多要求。

覺得中國人多,就認為別人不能沒有自己,這是一種傲慢。

喜歡用「我們人多」來充場面,又不是打群架。

有些事已證明了,世界並不一定非要中國市場不可。舉些大家熟悉的例子。

一是,2016年中國實施「禁韓令」之後,原本在中國熱火朝天的韓國頂流明星的影視音樂演出等,全部停止,熄火了。

但沒過幾年,韓流明星走向了世界,KPOP是世界級流行音樂,韓國電影拿下一串奧斯卡大獎,韓國電視登陸奈飛,成為風靡全美的熱捧對象,成為頂流劇。韓國娛樂不靠中國吃飯,他們走向了全世界。

吃虧的只有當年賠錢的中國投資人和中國娛樂圈,以及中國觀眾。

二是,中國這幾年因為種種原因,極少引進歐美大片了,連續兩年一部漫威電影都沒有引入。但沒有中國,不妨礙漫威依舊賺得盆滿缽滿,荷里活電影的票房依舊高企。2021年沒有中國市場的《蜘蛛俠3:英雄無歸》,全球狂攬15億美元票房,榮登全球影史第八。

《蜘蛛俠3:英雄無歸》海報(圖/豆瓣)

但是,沒有世界的中國電影有了什麼變化?是更多的主旋律電影,更多的拼盤電影嗎?是觀眾更願意去電影院看電影了嗎?

這個道理,放在旅遊業也一樣。沒有中國旅遊者,別人只是聳聳肩,有點惋惜。但如果中國人不能出國,各種商務、文化、旅遊都無法暢通,時間一長,中國人就像生活在一個封閉的星球上了。

最可恨的是,我們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無法與他們對話。

簡而言之,我們只是普通民眾,我們需要的是交流、自由行走,而不是對抗。

什麼時候,普通百姓沒有那種宏大敘事的心態,而回歸到個體,注重個體幸福與感受,那麼,這個認知才能幫助我們找准方向,更加自由。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冰川思想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14/185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