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增速受關注 新冠感染潮增添不確定

北京一家商場為迎接兔年的到來裝飾商場。(2022年1月4日)

新年伊始,外界正密切關注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過去一年交出的經濟答卷。中共官方暗示,中國經濟在2022年至少增長了4%,這高於許多市場預測。經濟學家指出,目前的新冠感染潮正在阻礙接下來幾個月的增長前景。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上周發表新年講話時稱,中國去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超過120萬億元(約17.4萬億美元)。這意味着中國經濟在2022年至少增長了4%,儘管這低於官方5.5%的目標,但高於經濟學家普遍預測的3%的經濟年增速。

習近平說:「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

中國去年前三個季度經濟增長率為3%,這意味着第四季度的增長必須超過平均水平。然而,中國自去年11月起陸續取消大規模新冠清零措施以來,感染病毒人數激增,復工復產困難,消費和投資承壓,經濟復甦面臨不確定性。

研究中國經濟的私人調研機構—中國褐皮書國際(China Beige Book International)周一(1月2日)表示,由於新冠疫情暴發,中國的製造業、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相比第三季度和一年前都大幅下跌,可能會造成總體經濟在去年最後三個月同比收縮,全年增長率只有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本周在談及放開後的中國經濟前景時表示:「這是40年來第一次,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可能會持平或低於全球」。

IMF在10月將中國2022年的增速下調至3.2%,是1977年以來第二低水平,反映了新冠清零對流動性的限制和房地產行業危機的影響。該機構預計將在本月底公佈的最新經濟預測中下調對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當前的預測是4.4%。

預計中共官方將於本月晚些時候公佈去年經濟增長數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將2021年的經濟增長率從8.1%修正為8.4%,這一增幅抬高了中國2022年GDP增長的比較基數。

芝加哥大學助理教授路易斯·馬丁內斯(Luis Martinez)預計,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在3%左右,但他表示,中共官方有誇大增長數據的動機。

馬丁內斯告訴美國之音:「當(中國)國內經濟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表現相對較差時,這種誇大經濟增長的動機就特別強烈。我提出這一點是因為我們知道,2022年中國受到了連續第三年的嚴格的新冠清零政策的嚴重影響,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經濟表現較差的情況之一,這使得經濟增長數字更有可能被誇大。」

馬丁內斯在去年10月發佈的一份研究中指出,在過去20年內,北京可能將中國GDP的增長誇大了近三分之一,其經濟體量遠遠小於其所聲稱的。

2023年經濟迎來轉機?

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似乎認定在疫情結束後,經濟將在2023迎來轉機。在上月底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 中共領導人要求將穩定經濟增長作為重點,並表示將輔以相關政策支持。

上星期,中國宣佈將從1月8日起結束對國際入境人員的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要求,這是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中國向外界開放的最重要舉措之一。過去三年嚴格的旅行限制幾乎隔絕了中國與各國人員的日常流動,打擊了投資者信心。

中國政府的智囊機構中國社科院在去年12月發佈的《經濟藍皮書:2023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建議政府將2023年的增長目標定在5.1%左右。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保持經濟的高增長一直是中共執政合法性的主要來源。一些分析認為,來自經濟的壓力是中國放開疫情管控的關鍵因素之一。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資深研究員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認為,由於疫情期間增長乏力導致比較基數低,中國很可能會繼續設定5%左右的增長目標。

塞瑟此前告訴美國之音:「明年的增長也許會更容易一些,因為今年的疲軟為明年的反彈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中國經濟學家羅路易(Louise Loo)表示,中共官方寄希望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就能夠恢復重新增長的勢頭。

羅路易對美國之音說:「政策制定者實際上已經接受,為了限制整體的經濟和社會成本,(承受)大規模新冠疫情的短期痛苦是必要的,並隱晦地預期隨後會出現相對大幅的反彈。」

牛津經濟研究院預計,鑑於未來幾個月新冠疫情的衝擊,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將見底,從第二季度開始,消費和基礎設施將更明顯的推動增長。

羅路易說:「當局最近對促增長政策的關注,如果轉化為有意義的政策,將進一步推動我們對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4.2%的預期,這一預期低於普遍預期。」

新冠感染潮增添不確定

雖然一些經濟學家預計,一旦感染潮到達頂峰,經濟復甦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但放開後的經濟干擾延續到了一季度,並且正引發持續的不確定性。

中國已經取消了強制核酸檢測,加上官方未能提供準確的新冠疫情數據,導致外界很難了解中國疫情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邁克·瑞恩(Mike Ryan)周三對媒體表示,中國公佈的數字沒有充分反映入院人數、重症監護病人和死亡人數。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上周稱,中國大中城市疫情流行發展速度快,北京、天津、成都的新冠疫情高峰已經過去。不過,一些專家預計,在1月底春節假期結束後,全國範圍內的感染勢頭才可能到達頂峰。

中國一些工廠已經開始恢復生產,但產量尚未達到疫情前水平,因為工人大規模患病影響了生產進度,暫時性的勞動力短缺和物流堵塞繼續對供應鏈造成干擾。

同時,中國的出口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全球許多國家通脹飆升,經濟出現困境,中國出口導向型製造業對追加新的投資持謹慎態度。

羅路易說:「需求方的疲軟,以及仍然很低的產能利用率在推動工廠產出和影響生產力,所以我們仍然預計生產力在短期內將保持疲弱。」

中國統計局在上周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12月工廠活動連續第三個月出現收縮,中共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7,較上月下降1.0個百分點。

新冠疫情的快速蔓延使許多居民呆在家裏,對外出進行娛樂消費活動持觀望態度,感染潮還導致服務業勞動人口出現緊缺,影響服務業恢復正常經營。

衡量服務業的官方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在12月跌至41.6,較上月下降5.1個百分點,為近三年來的最低水平。周四公佈的財新中國12月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48,但仍錄得連續第四個月收縮。

中國政府放寬清零政策後,湖北武漢街頭人們在小攤前排隊購物。(2022年12月10日)

面對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消費恢復的道路可能不會平坦。凱投宏觀的經濟學家周三(1月4日)在一份報告中寫道,疫情造成的破壞導致家庭預防性儲蓄增加,失業率保持高位不利於消費增長,而消費的疲軟反過來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壓力。

報告寫道:「服務業已經回落,不僅是相對於其大流行前的增長趨勢,而且在絕對值方面也是如此。」

除了疫情的直接影響,還有一些專家指出,中國經濟恢復面臨結構性壓力,包括低迷的房地產行業。官方已經承諾將增加對地產行業的幫助,但可能使得中國重新面臨高槓桿開發商帶來的金融風險。

其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制約因素還包括人口老齡化、銀行不良貸款增長、對重碳產業的依賴和地緣政治環境惡化等。

榮鼎諮詢上周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鑑於中國面臨的一系列結構性制約因素,調整對2023年及以後的預期是必要的。降低預期對於重新建立信譽,以及為支撐中國經濟潛力而實施痛苦但必要的政策提供理由至關重要。經濟增長放緩將是這十年的新常態。」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06/185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