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軍隊,會把自己的武器賣給敵人?
——題記
各位好,國慶長假最後一天,我在家裏看了一部有點古早的荷里活大片——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戰爭之王》。
雖然凱奇曾因負債狂接各種爛片而得號「爛片之王」,但《戰爭之王》這部電影我覺得他演技還是很在線的,拋去商業元素,凱奇把影片中那個靠「販賣死亡」而發家的軍火販子的那種人生荒誕感給拍出來,影片裡什麼有那麼一絲絲《百年孤獨》般的魔幻現實主義味道——在本來就很魔幻的歷史大背景下,「戰爭之王」的人生其實不過是這場大滑稽劇的一部分。
我第一次看該電影的時候還在上大學,後來看了一些報道才得知,原來這個魔幻人物在現實中居然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前蘇聯空軍少校、美國中情局通緝榜上僅次於本拉登的二號人物、真實版的戰爭之王、軍火界的拼多多創始人、戰爭販子中的新賽道開創者——維克托·布特。
在電影中,尼古拉斯凱奇一家,父輩時就靠偽造猶太人身份申請避難的方式潤到了美利堅。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但在現實中,維克托·布特其實是根紅苗正的「蘇二代」,小維克托的父親是蘇聯克格勃的高官,在父親蔭蔽下,維克托很早就加入了蘇聯空軍,開過米格在阿富汗上空投過彈。
後來蘇聯從阿富汗撤軍了,其父又通過關係將維克托調到軍校去進修,在軍校里,憑藉過人的天賦和不斷努力,維克托成為一名「語言大師」,可流利使用俄語、英語、法語、葡萄牙語等多國語言,據說還能順上幾句俄羅斯人公認最難學的中文。
過硬的家庭背景,自身天資聰慧,讓維克托的人生看上去一片光明,可是正當維克托年紀輕輕榮升上少校時,晴天霹靂一聲響,蘇聯解體了。
按說國家的解體對維克托這種全家都在體制內的人來說原本是極大的噩耗。但他馬上發現,事實也許剛好相反,蘇聯的解體讓他走上了一條「未曾設想」但更輝煌的道路——當軍火販子。
其實倒賣軍火這檔子事兒,蘇軍基層當年在阿富汗戰爭中私下裏就一直在干。
目前看來,蘇聯的阿富汗戰爭很像俄烏戰爭的「青春mini」版——打進去的時候也覺得我堂堂戰鬥民族、鋼鐵洪流,打你這麼一個蕞爾小邦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可是真進去發現反侵略的阿富汗人民鬥志高昂,更兼美、英、法、中、阿拉伯各國都憋着勁的給阿富汗各種支援。
認識到勝利無望的蘇軍,士氣很快跌落到了冰點,偏巧這個時候蘇聯經濟困難,前線部隊的津貼開始斷頓。
於是一些「聰明」的軍需官們,想出了把軍火賣給當地武裝,然後報戰損的過日子小妙招。
很快,蘇軍開始出現成規模、有組織化的將自己的武裝「報廢」賣掉——最開始還是賣給當地親蘇武裝,讓他們替蘇軍進山剿匪。後來連反蘇武裝如果價錢合適也可以賣。
值得注意的是,有證據標明當時很多交易是直接拿美元進行的——只要參與倒賣的蘇聯軍人不傻,肯定能猜到真正的買主可能是眼饞蘇聯高精武器已久的美國CIA。但誰管這個啊!畢竟那可是美元!
於是侵阿戰爭最後幾年,蘇聯每年要在阿富汗花掉高達400億美元的高額軍費。據估計,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是被這種「戰損」消耗掉的。
而阿富汗戰爭結束後,隨着軍隊撤回國內,這種倒賣軍火的惡習也如瘟疫般蔓延、傳染。到了蘇聯解體前後,趁着沒人管的東風,販賣武器在蘇軍中已經成為了一樁半公開的買賣。
據俄羅斯國防部公佈的公開資料顯示,僅在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前後的三年的時間裏,就共「丟失」了25萬餘件各式武器。從步槍、RPG,到飛機、坦克、軍艦,各品種一應俱全。
最邪門的是,1992年,一票俄軍高級將領還打算合夥搞個雙十一大促銷,以一千萬美金的低價「清倉甩賣」一枚專供「撒旦」洲際導彈使用的50萬噸級核彈頭,且買家身份至今成謎。
這樁買賣如果成交,核彈頭被運到某個地方爆他一下,可能就直接引爆世界核大戰了。大家今天也別玩什麼智能手機了,全得出門撿瓶蓋。
好在,這一票玩的實在太大了,原本對俄羅斯軍火流失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CIA都坐不住了,將該信息直接捅給了其前死對頭克格勃(當時已經改名俄羅斯安全局)。
後者在得到消息後如夢方醒,在交易達成前的最後時刻緊急查處了該案。涉案的一名俄軍少將在被抓受審時的一句證詞,很能說明俄軍當時的想法:「俄羅斯人缺少一切,除了這些狗娘養的武器!」
在同時代的中國倒爺中,曾經流傳隔壁俄羅斯能「鞋子換坦克」、「衣服換軍艦」、「倆暖水瓶換一輛軍用摩托」的奇談。這玩笑話可能有真實的成分——因為當時窮瘋了的俄軍,真的什麼都敢賣。
親,蘇聯坦克,買六送一哦。
而幫他們倒賣出手的國際倒爺,就是維克托等前戰友們。
而與其他前戰友、現「友商」相比,維克托的生意之所以能做大,除了其老爹關係硬、人脈廣、太給力外,還有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在蘇聯解體時正被派到非洲小國安哥拉當教官。
非洲原本就是蘇制武器的大買主,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近六成的對非援助都是軍火,給的武器一度比給華約盟友的都好。蘇聯的解體一下子讓正拿着AK「弘揚武學」非洲各路軍閥斷了供應。
於是剛剛到任就下崗了的維克托少校,敏銳認識到了「非洲軍事不發達,我們都要支援他。」
然後,如電影講述的那般,小維果斷站上了這個風口,開始成批量的開始往非洲倒騰軍火。
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非洲23個國家共發生了11場大小戰爭中,其中全部都有維克托的身影。可以說,交戰的雙方,甚至是三方,都是拿着維克托提供的武器相互廝殺的。
應該說,維克托對提升非洲戰爭水平的貢獻堪比漢尼拔之於羅馬、拿破崙對歐洲——如果沒有維克託賣來的AK-47、RPG火箭筒、米24直升機、T64坦克,那非洲軍閥們估計只能效仿祖先,用弓箭和石矛打仗。
而這位非洲戰爭之王的財富則不斷增長,到90年代末時,維克托的公司已經從只擁有一架破舊的安-12運輸機的皮包公司,發展成擁有多家航空運輸巨頭,旗下總計50多架各型飛機、在全球各地都有豪宅、遊艇和巨額存款,真正走上了人生巔峰。
但必須要強調的是,與電影中尼古拉斯·凱奇雖然賺到了錢,卻依然要在非洲軍閥面前還要謹小慎微的裝孫子不同。但現實中的非洲軍頭們,可都是把維克托當大爺供着的,雖然維克託交易其實並不帶槍,甚至不帶保鏢。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維克托供應的蘇聯軍火太物美價廉,讓他的公司在非洲已經取得了類似《冰與火之歌》中「鐵銀行」的地位——只有他能弄來蘇制軍火,哪個軍閥敢在維克托面前扎刺兒,甚至欠款不還,維克托馬上就會向他的對家搞「優惠大酬賓」。然後這個不識時務的愣頭青就會被對手用AK47甚至蘇制坦克給淹了——所以電影說的沒錯,維克托當時是掌握了半個非洲局勢的真正的「戰爭之王」。
到了九十年代末,家大業大的維克托甚至有了點要洗白上岸的趨勢了。
他開始在賣軍火的同時向非洲倒賣一些正經商品,並呼籲各位買主打仗歸打仗、但要愛護好當地野生動物、買了他家的武器,只殺人、但不打獵,保護好「非洲寶貴的生態平衡」……維克托甚至還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重要捐助人之一,並打算自己在非洲出資辦教育,試圖解決非洲過於殘忍的兒童兵的問題。
然而正當維克托走在從「戰爭之王」向「維大善人」轉型的康莊大道上時。2008年,他落網了。
維克托的落網,主要還是「戰爭之王」混久了,被捧的忘了誰才是國際軍火界的「道上大哥」了。
作為國際軍火市場真正的幕後操控者,美國人本來對維克托的生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樂觀其成。美國甚至曾用黑手套僱傭維克托,做了好幾單運輸軍火的買賣,雙方合作十分愉快。
但在911以後,美國人要「反恐」了,而維克托很不開面的想在此時「擴大業務」,要把軍火生意「衝出非洲,走向世界」。想倒賣蘇制武器給本拉登、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
這……你就屬於茅房裏插吸管。悶聲做大死了。東西南北四條街,打聽打聽誰是爹?你不知道這老幾位買了你家軍火要跟誰幹仗麼?
於是CIA果斷利用線人,搞了一個誘捕計劃。很「不講武德」忽悠老維來去泰國談生意,然後讓泰國警方把他拘那兒了。
維克托在泰國落網後,俄方非常重視——這倒不是說俄羅斯人跟他有什麼感情,而是老維在蘇聯解體後倒賣了這麼多年蘇制軍火,對俄羅斯的軍工生產能力,將軍們誰清廉誰腐敗,以及什麼武器好用,什麼武器是花架子可能比俄國防部長還門清。
於是美俄之間圍繞誰有權引渡維克多回國受審展開了一場施壓大戰。
最終還是老美技高一籌,維克托被引渡到美國,並被宣判有罪,至今依然在馬利蘭一家監獄裏吃牢飯。
頗具具諷刺意味的是,據說,此公在監獄中的"勞改"的工作之一,就是為美軍當「顧問」,指導他們怎麼造武器,怎麼對付俄羅斯人。
所以「戰爭之王」到頭來還是那個「戰爭之王」。
而從新進流出的照片看,這位曾經很有「梟雄氣」的維克托這幾年明顯在吃胖了,甚至有點油膩了。
不知是該感嘆馬利蘭監獄的伙食太好,還是歲月是把殺豬刀……
以上就是真實版戰爭之王的故事。再補充幾個相關的段子好了。
對於維克托的落網,最傷感的可能是卡扎菲。作為維克托的最大也最著名的買家,據說卡扎菲在蘇聯解體後主要的軍事武裝都是從維克托那裏買來的,2008年維克托的落網,卡扎菲軍備立刻斷檔,於是2011年就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了。
而最跌面子的還是其母國俄羅斯。維克托受審時爆料了一堆俄羅斯軍隊長期存在的腐敗問題,讓戰鬥民族顏面丟盡。在輿論重壓下,時任俄羅斯國防部長的謝爾久科夫被迫於同年開始了「新面貌」軍隊改革。
這場軍改的目標是「反腐、省錢、精兵、提效」。謝爾久科夫當時說,俄軍已經到了必須痛下決心「挽救戰鬥力」的地步了。
但謝爾久科夫軍改,可能動了太多俄軍內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最終不了了之,其本人被搞下台了。
他的繼任者,我們是比較熟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當代朱可夫」、「烏克蘭戰神」紹伊古將軍。紹伊古將軍上台後,給這個軍改草草收了個尾,之後的俄軍……怎麼說呢,河清海晏了,大家該咋過還是咋過了。
所以今天的俄軍猶如一條沒修利索的巨輪,內部「漏水」問題非常嚴重。
前不久俄軍前通訊總局局長、上將阿爾斯拉諾夫被曝出在俄軍招標採購過程中中飽私囊,涉案金額高達22億盧布(約合兩億人民幣),相當於俄羅斯普通工人工作20000個月的收入。
也就是說,一個俄羅斯人,如果白手起家,不吃不喝的工作,攢錢,那他從基輔羅斯建國開始干到今天,還攢不出阿少將這麼多存款來。
但案發後,有評論認為這位阿少將其實只是被推出來頂缸的,他背後還有大魚,只不過眼下俄軍還在「特殊軍事行動」時期,為了防止挖太深導致軍隊內訌,只能查到他為止,草草結案了。
而前兩天又爆出消息,說臨近入冬了,俄軍原先儲備150萬套冬裝卻找不見了,俄目前的動員兵們很多不得不自備軍需上陣參戰——看來倒了一個維克托,無數維克托站了起來。這批本來應該免費發給士兵的冬裝,不知又被哪個「戰爭之王」倒到哪裏去了。
另外《華盛頓郵報》昨天有消息說,俄烏戰場上烏軍目前的主要「軍備供應者」是俄羅斯,開戰以來烏軍通過大量繳獲俄軍軍火把一些步兵營都快武裝成機械化營了——明面上,這些武器都是烏軍繳獲獲得的,但實則麼……誰知道呢?畢竟一邊跟對手打仗一邊又把武器賣給對手、轉頭報個戰損了事的事情,兩次車臣戰爭中俄軍可都幹過……
文章的結尾,想問一個問題,維克托這樣的「戰爭之王」的產生,俄軍把軍火倒賣給敵人,真的只是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或俄羅斯軍改失敗所造成的「偶發事件」麼?
我記得百年前的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在他從軍克里米亞戰爭,並寫出《塞瓦斯托波爾》系列紀實小說。
據托老回憶,當時的俄軍就幹過這種事——一些窮困的俄軍士兵、軍官,會在休戰時與對面的英法士兵做生意,把自己的馬刀、勳章、軍裝賣給對面的有錢軍官,作為他們不虛此行的紀念品,而自己則換取一些法郎、英鎊,以及最重要的物資——食品。
托爾斯泰出身大貴族,人品正直且(更重要的是)不差錢。他自然很不解這種行為,痛斥這些同事,說「從軍只是為了掙錢,毫無軍人的榮譽感」……
可見這種買賣,「戰鬥民族」軍隊當年就開始做了。
但是,為什麼呢?
我只想起了一個蘇聯的笑話:
說,勃列日涅夫時代,一個美國人和蘇聯人坐在一起吹牛逼。
美國人說:「我們的老百姓,已經做到了每家每戶都買得起小轎車了!」
蘇聯人不服氣:「這有什麼了不起?以我國目前的軍備發展速度,十年以後,我們能給每戶蘇聯公民都分配一架軍用飛機!」
美國人奇怪:「你們老百姓要那麼多軍用飛機幹什麼?」
蘇聯人:「你傻啊?這樣,住在莫斯科的人們聽到列寧格勒的市場上有麵包供應時,就可以趕緊開着飛機去排隊買了啊!」
……
當然,這只是個段子,但某種意義上說,它其實實現了——十年後,「戰爭之王」維克托·布特,確實把蘇聯軍用飛機賣出了美國小轎車的價格。
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個荷里活電影都不敢這麼拍的、註定只屬於「戰鬥民族」的魔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