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真的過不動了!地方已被逼到牆角

只是疫情和經濟下行,波及地產太甚,這讓大多數中小城市唯一可依靠的賣地支柱搖搖欲墜。 這正在加速這種趨勢的演化進度!

這些事都不大,都是坐公交車不系安全帶罰款5元的瑣碎之事,但是一旦多了起來,就能積少成多,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這個問題的核心只有一個,地方真的過不動了。

過不動了怎麼辦?大饑荒的時候,因為正趕上人口出生高峰期,每家每戶基本都有五六七八個孩子,沒辦法養活這麼多人,有些孩子就餓死了,有些家裏孩子卻都活了下來。

如今回溯往事時,那些老人會告訴你同樣的一句話,大家都去偷,地里有啥就偷啥,孩子得吃得活啊,不偷怎麼活!

但是在今天,當一個地方政府窮的過不動的時候,能拯救這一切,依然是這些在大饑荒時候倖存下來的孩子,今天的幾億農民。

一個要的財政,要靠賣房才能有收入,這是讓村裏的農民進鎮買房。

一個縣的財政,也要靠農民買房才能有收入,這是讓村裏的農民進縣城買房。

那麼,問題是,錢只有那些,農民也只有那些,到底該去鎮裏買房,還是去縣城裏買房?

鎮和縣城,只能救一個,救誰,捨棄誰?

這是眼下農民最艱難的選擇。

中國最底層的兩個行政單位,就這樣發生了利益衝突,成為最難的體制內人員。

這還是敢說敢幹的,最尷尬的是想干不敢幹,幹了又闢謠的。

在這個圖片瘋狂的刷屏之後,迅速開始有人闢謠,說是2004年的新聞,並且迅速的將發生地從內蒙古轉移到了井岡山。

這堪稱是古代成語在現代社會的靈活運用的典型。這也是代表着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永不過時最佳案例。

結果沒一會,大反轉又來了,質疑在於以下幾點:

1、農夫山泉18年前的瓶子和今天並不相同。

2、18年前無超薄手提電腦、牆上超大屏募投屏;

3、井岡山3月平均氣溫13度,難穿短袖裙子;

4、口罩是新冠後的習慣;

18年前井岡山有這種操作案例,說明了雖然18年過去了,但這種招數依然管用,說明地方執政全靠慣性,並無多少新意。

都過了18年了,依然在用18年前的招數,這也說明了地方的鄙薄,毫無創新能力。

做了又想盡辦法甩鍋闢謠,則是敢做不敢當,更下一層。

所謂人窮則反本,越是窘迫之時,越是人性暴露的時刻。

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在市場的下行時刻,無一不是百事皆哀。那些平時能藏着掖着的,忽然之間都暴露在陽光之下了,就像結痂的腐肉被血淋淋的撕開。

很不幸,如今又到了這樣一個時刻了!

2

地方財政要自救,似乎只有三條路可走:

通過稅收;賣地;和財政重組(等於破產)。

但稅收這個基本可以排除,因為下行時刻,再增加稅收只能是竭澤而漁。更況下大多數的地方政府,也基本沒有企業可收稅。

最終,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房地產。

但是很不幸,這一刻和以往的任何時刻都不一樣。

2015年的時候,居民負債尚不嚴重,還可以通過將負債像居民轉移,增加居民負債率,來解救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負債。

但是這一次,居民真的負擔不動了。

按照央行口徑,居民債務包括銀行貨款、個人委託貨款和個人融資融券等。

截至2021年末,該口徑下的居民債務餘額為82.6萬億,占GDP比重72.2%。

如果再考慮車貸、小貨公司貸款、民間借貨等,2021年末居民的債務規模已接近90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78%,較2016年末的46萬億近乎翻了一番,由此居民每年的利息支出也在快速上升。

疫情以來,居民每年的利息支出還曾一度超過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規模,即「入不敷出」。

這也是為什麼,居民消費就是起不來,高層一直想將消費取代投資和外貿,作為拉動經濟的龍頭,但一直拉不起來。

不僅拉不起來,整個民間還陷入了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惡性漩渦,無人借貸,無人投資、無人消費。

3

更重要的是,在居民部門債務高企的時刻,地方庫存又重新堆積了。

也就是說,在2014/2015年之後,另一個地產高庫存正在到來,並且來勢更加兇猛。

2015年的去庫存,將債務危機轉移到了最廣大的購房者身上。

今天的需求不振也好,預期轉弱也罷,都是現在必須要承擔的後果。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6年前的去庫存放水太猛了,購房者是接盤了,庫存也去了,但也給開發商吃了過量的春藥,投資和開發一起膨脹起來。

等到2020年底,三道紅線出台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

不僅開發商的負債一點都沒少,庫存又重新堆疊起來了。

這才是最可怕的。

樓市遇到了鬼打牆。走了一大圈之後,又回來了。

但情形相比6年前則更差了。

這既是典型的高庫存和高負債疊加而成的雙螺旋下行時刻!

4

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大部分中小地方政府,在高昂的地方債壓力之下,只能是鶴崗化。

黑龍江省鶴崗成為了全國首個財政重整的地級市。

所謂重整,被主流解讀為政府破產,鶴崗是地級市政府破產的第一例。鶴崗背負着130餘億元的債務,債務額足有地方稅收收入的10倍。

鶴崗之所以會成為鶴崗,核心原因是幾條:

1、有煤、油資源的地方,資源幾乎耗盡,又沒有找到可接替的路線。

2、基本沒有產業,或者產業空心化,被市場逐漸淘汰,基本沒有增長。

3、在產業空心化之外,就是人口的持續外流。

地方政府最倚重的房地產,在產業空心和人口外流之下,徹底失去拉動力。

但又必須靠賣地得到財政收入,庫存就這樣堆積了起來。

問題是,房子賣不出去,地都沒人願意拿了。

我們隨便盤一盤會就發現,90%的中小城市面臨的都是這個局面。

很顯然,高層也明顯預估了這個趨勢,所以會在幾年前放棄之前一直堅持的全國平衡發展戰略,全力提倡大城市群化。

所以,這雖然很殘酷,但卻是現實,也是事實,大部分的中小城市,唯一的命運就是鶴崗化。

只是疫情和經濟下行,波及地產太甚,這讓大多數中小城市唯一可依靠的賣地支柱搖搖欲墜。

這正在加速這種趨勢的演化進度!

畢竟連省會的老師都發不下來工資了,畢竟連二線城市的交警都開始加班創收了。

一場地方政府的自救,正在洶湧上演!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米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819/179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