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對李中堂抱此希望,本身就是可笑之事

這位何啟是香港華人領袖,雅麗氏醫院和香港西醫書院的創始人,與孫中山可以說是有師生之誼。何啟對李鴻章印象一直很好,其原因可能在當初西醫書院創立之時,還在北方擔任直督的李鴻章就是其贊助人之一。孫中山的老師、西醫書院教務長康德黎曾經盛讚李鴻章為「中國之俾斯麥也」。

李鴻章差一點當了總統?沒錯,如果當時他同意的,沒準歷史上就真多了一位「李大總統」呢?怎麼回事呢?且聽我道來。

1900年,因義和團運動與清廷保守勢力合流,釀成激變,帝國主義列強趁機發動侵華戰爭,整個華北地區幾乎全部捲入變亂之中。在此舉國鼎沸情勢之下,李鴻章、張之洞等東南督撫發起「東南互保」,在南方與列強講和,實現局部和平。

在東南與朝廷政見歧異的情況之下,列強、保皇黨、海外革命黨人與東南督撫關係漸呈微妙情勢,所以就有人提出「兩廣獨立」,而且呼聲越來越高。

於是呢,當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與梁啓超等保皇黨妥協,謀求策反兩廣總督李鴻章,在兩廣建立「獨立」政府,擁戴李鴻章為:「兩廣共和國總統」。

說來奇怪,在庚子年的亂局中,不僅是華南的孫文一系,似乎有很多體制外的變革勢力都寄希望於李中堂這個安徽人,希望他能與腐朽的舊體製做切割,帶着中國走向現代社會。

此時大家都有一個奇怪的幻覺,覺得李鴻章李中堂或許可以救中國。

1900年6月,章太炎寫信給李中堂:「某等所望於公者,則明絕偽詔,更建政府,養賢致民,以全半壁,今世足以定天下者,無過相國」。而康聖人更是在《知新報》上直言:「天時不可失,人心不可違,變亂之間,差於毫髮,成敗所決,惟公圖之」。

甚至連一度主張過暗殺李鴻章的梁啓超當時也為李鴻章謀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擁兩廣自立,為亞細亞洲開一新政體」,中策是「督兵北上,勤王剿拳,以謝萬國」;下策是「受命入京,投身虎口,行將為頑固黨所甘心」。

這聽起來像個笑話,但確實真正存在的事實,這來源於孫中山、梁啓超、劉學詢(李鴻章的幕僚)、日本革命黨和英國友人的通力合作,但這個合作只存在了一個月不到。

而這件事背後的最大的推手其實是一個叫何啟的人。他是孫中山幕後的金主,也是香港殖民政府立法局華人議員。

這位何啟是香港華人領袖,雅麗氏醫院和香港西醫書院的創始人,與孫中山可以說是有師生之誼。何啟對李鴻章印象一直很好,其原因可能在當初西醫書院創立之時,還在北方擔任直督的李鴻章就是其贊助人之一。孫中山的老師、西醫書院教務長康德黎曾經盛讚李鴻章為「中國之俾斯麥也」。

何啟和西醫書院與李鴻章的這種關係不可能不對孫中山產生影響,或許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那件事與之也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他與孫的助手陳少白商議,「借重香港總督之力,勸李鴻章獨立」。這個建議得到陳少白的贊同,後者立即聯繫在日本的孫中山。

李鴻章這邊負責與革命黨人聯絡的是其幕僚劉學詢。這個劉學詢在廣東能量很大,是個黑白通吃的人物,不僅開了賭館,富可敵國,而且還能影響當地官員的升遷,被人戲稱為「地下組織部長」。

所以啊,身為地方土豪的劉學詢,有着深厚的高層人脈。早在甲午前後,劉學詢就受到兩廣總督李瀚章、廣東巡撫剛毅的賞識和庇護。1899年,劉學詢得到出任軍機大臣的剛毅之推薦,赴日本考察。返國之後,劉學詢又與李鴻章來往密切。李鴻章出任粵督之後,劉學詢以「差遣委用」的身份出任李氏幕僚。

從孫中山那邊論,劉學詢不僅與其有同鄉之誼,更有深層來往。1899年劉學詢訪日期間,曾與孫中山多次秘密會見,表示「若政治革命,可以協力,種族革命,恐其事甚難」。劉學詢性格特質中有梟雄與野心家的色彩,他對兩廣獨立,李鴻章出任總統一事非常熱衷。

在劉學詢的穿針引線下,李鴻章同意與孫文會面。此時,英國駐香港總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也竭力推動李鴻章與孫文聯合,實行兩廣獨立。卜力和孫中山給李鴻章開出了一張誘人的支票:如果獨立成功,將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兩廣共和國」的「總統」。

不過呢,粵省獨立的計劃可能只是何啟、劉學詢以及革命黨人的密謀,李鴻章對之或許知道,但應該不會當真。至於孫中山,似乎也是「頗不信李鴻章能具此魄力」,但是也認為「此舉設使成功,亦大局之福,故亦不妨一試」。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進行試探性接觸。1900年6月17日,孫中山一行從日本乘船抵達香港海面,為防範李鴻章「設阱誘捕」,「不欲冒險入粵」,特派宮崎寅藏等三位日本友人赴廣州與李鴻章的代表劉學詢會談,會談雙方就特赦孫中山、保障他的生命安全和貸款十萬兩兩個問題,達成了共識。

但是,就在這次會談之後的第二天。朝廷卻發佈諭旨,命李鴻章北上赴京,收拾那一堆爛攤子。李鴻章似乎放棄了與革命黨人的密謀,立即宣佈遵旨北上。

莫非李鴻章之前完全是對革命黨人的虛與委蛇,其實也不盡然。義和團運動與清廷保守權貴合流之後,北京政局陷入混亂,未來充滿了不可預知性。「東南互保」算是一種未雨綢繆,「兩廣獨立」可能也是李鴻章內心一種最糟糕的危機應對方案了,劃地自保而已。

李鴻章雖然宣佈遵旨北上,但並未動身,這莫非他真的在計劃搞獨立,對清廷陽奉陰違,這也是過於高估李中堂的膽識了。朝廷諭旨令李鴻章北上,粵省官紳卻極力挽留,《中國旬報》記載,當清廷「特召粵督李鴻章入都,粵省紳商紛紛稟留」。可見,李鴻章在廣州,就意味着秩序的穩定。李鴻章逡巡不行,可能與此有關。

另外,朝廷起初的諭旨僅僅命李氏北上,而未涉及職銜,李鴻章三思之後,當慮及與其含糊應命,不如坐待挾成。直到後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任命到達,李鴻章才願意動身北上。

1900年7月17日,李鴻章乘招商局「安平」輪離穗北上,經香港時,受到港英當局隆重歡迎,並與香港總督和各國駐港領事會晤。在李鴻章抵港前一天,孫中山也已經從西貢返抵香港海面。因英方受清廷要求而下的驅逐令,當時的孫中山是無法登陸的。

港英當局可能還想再作努力,但是孫中山此時已經放棄希望,以為「李以八十老翁,本無遠大理想,今既取道北上,未必因外人之勸告而終止其行」。

港督卜力試圖做最後努力,勸說李鴻章獨立,說「刻下是兩廣脫離清廷獨立之良好機會」。李鴻章對「兩廣獨立」之事不置可否,但是卻耐人尋味地探尋了「英國希望誰當皇帝」。卜力回答道:「西方大概會徵求他們所能找到的中國最強有力的人的意見,然後作出決定。」李中堂眯起了眼睛,似乎終於拿定了主意,他說:「慈禧皇太后是中國最強有力的人。」

這場「兩廣獨立」的努力最終化為空花泡影,在天津陷落的時候,李鴻章啟程北上,去做他應該做的事情,而孫先生也繼續努力,完成他希望完成的事業。

李中堂在北上的路途中說:「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

梁啓超曾斷言,李鴻章沒有「獨立」的魄力,但在我看來,李中堂有沒有魄力不是這件事的關鍵,說到底,李中堂還是局中人,在他的心裏天然排斥共和,他的東南互保,保的恐怕還是大清的安危,對他抱有「總統」的希望,本身就是一件可笑之事。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中國數字時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24/1752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