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法媒:德中科研暗助中共國軍方受質疑

作者:

2022年4月30日,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附近的巴塔伊尼察的"米倫科-帕夫洛維奇上校飛行員"軍用機場,塞爾維亞軍隊收到的最新武器--中國FK-3防空導彈系統。

德國和中國在科學上有廣泛的交流。德國大學深受中國訪問學者的喜愛。但現在一份名為「中國科學調查」的國際研究顯示,中國也將德中和歐中科研成果用於軍事用途。一些中國訪問學者回國後,服務於軍工部門。

研究報告還顯示,在過去的22年裏,與中共軍方關係密切的歐洲和中國研究人員合作發表了近3000篇科學論文。研究工作涉及軍事敏感領域,如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半導體、無人駕駛車輛和雷達技術。這些敏感出版物中,至少有349篇由德國參與出版。

德國廣播電台也參與了「中國科學調查」的研究。該電台報道說,太多敏感數據被發送到了中國。歐洲的大學與研究人員正在與中國軍事機構合作。中國領導層也在利用合作中獲得的知識來進行軍隊的戰略升級。

該研究在德國引發多方反響。德國聯邦教育部長Bettina Stark-Watzinger認為,大學對此負有責任,因為合作是在大學層面上進行的。執政黨之一綠黨則呼籲在未來進行更仔細的審核。

自民黨籍德國聯邦教育部長Bettina Stark-Watzinger認為,德國大學在與中國進行這種可疑的研究合作時負有責任。德國大學以後應更敏感些。

綠黨外事政治家特里廷和科學與研究發言人凱格林共同表示:「中國的進攻性軍事政策—尤其是對南海鄰國—使在安全和研究領域的一些合作變得不可能。」與中國開展科學合作,保持交流渠道暢通是合理的。但與此同時,為了保護德國的技術主權和捍衛自己的價值觀,人們必須「謹慎行事」。

左翼黨認為,這是政治失敗。國家應該有強有力的民事條款,將民用大學的軍事研究排除在外。但完全排除與某些國家的研究合作不是解決方案。

德國媒體則呼籲改革和加強防範。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調查研究結果並不一定令人驚訝。這是長期以來對中國使用的標準與該國為自己制定的標準不相符的結果。歐洲的研究自由正在被中國的制度所利用。該制度一直讓科學為軍事服務。從歐洲的角度來看,科學知識是否也可以用於軍事,並不總是一目了然。但研究報告顯示,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對風險表現出驚人的幼稚,甚至是疏忽大意。

《斯圖加特報》要求知識產權在德國受到更好的保護。「中國渴求知識。但不太願意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遞給別人。」德國有必要在本土上保護好知識產權。

德國政府目前正在制定新的對華戰略。根據綠黨的消息,研究、技術和對外科學政策將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22/175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