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俄軍的「豆戰車」,究竟是做什麼用的?

在9日進行的俄「勝利日閱兵」中,地面單位中也沒有看到太多的「新鮮」裝備,不過有一型裝備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這就是一型很像二戰時代日軍「豆戰車」的小坦克,這是當時蘇軍繳獲的日軍坦克,如今拉出來「兜風」麼?其實並不是。

看圖說話:俄軍閱兵中的「豆戰車」,其實是前蘇聯第一型量產坦克

這輛外形很像二戰日軍「豆戰車」的小坦克,並不是日軍的小戰車,而是正經的前蘇聯製造,而且還是前蘇聯的第一型量產坦克:T-18,其主要參數為:4.4米長,1.8米寬,2.12米高,裝甲厚度最厚處為16毫米,搭載有1門37毫米炮(標準彈藥基數96發)和1挺7.62毫米機槍,最大速度為每小時17公里,全重僅有5.3噸重,戰鬥全重5.9噸。

T-18是蘇軍後來正式定型後的名稱,原被蘇軍稱呼為MS-1(「Malyi Soprovozhdeniya MS-1」),其中字母「M」「S」,主要指Main(主力)、Small(小)和Maneuverable(高機動性),其全重相當於輕型坦克,當時被蘇軍稱呼為「小型護衛(支援)坦克」,該坦克是蘇軍第一型量產的坦克,原設計任務為支援步兵作戰,總產量為959輛。

1、「豆戰車」並不是學習法國,而是意大利坦克

T-18的外形很像「豆戰車」,也很像著名的法國雷諾FT-17坦克,不過T-18並不是借鑑自FT-17,前蘇聯曾經仿製過雷諾FT-17,其承載能力弱、火力弱、速度慢等弱點早已熟悉,因此在設計T-18時,實際上借鑑的是意大利「菲亞特」FIAT-3000輕型坦克(也是源自FT-17)。

1926年時,前蘇聯啟動了5噸級坦克的設計方案,1927年3月就設計出了樣車:T-16,雖然優點不少,不過缺點同樣非常的閒言,在增加了每側各增加1個負重輪等調整後,其測試結果依舊很尷尬,結果T-16就這樣被放棄了。

T-16結束後,該設計小組又設計了一型新的樣車,經過測試後的結果比較滿意,給方案後來被命名為「1927年式MS-1小型護衛坦克」,1927年6月終於通過了最終的測試,這也就是T-18,最後蘇軍開始採購該坦克。

T-18車體後面有個特殊的支架:並不是設計用來放東西的。T-18在測試的過程中發現,其跨越障礙的能力不足,一條1.2米深、2米寬的反坦克塹壕直接攔住去路,於是在車體後方加裝了支架,以提升越障能力,為此還得到了一個「犀牛」的稱號,也有人將其稱呼為「推車」。

2、歷經改裝,但是願望卻「泡湯」了

T-18在1929時其實已經有些性能落後,蘇軍對於裝甲部隊建設和使用的認識,還是具有一定遠見的,雖然此時蘇軍已經開始研發其他新型坦克,不過也對T-18提出了改進要求,包括提升發動機動力,改進變速箱,增加無線電等,改進後的T-18被稱呼為「1930年型T-18輕型坦克」,不過其性能並沒有達到預期要求。

到1937年,蘇軍再對T-18坦克性能進行了改進,換裝了50馬力的嘎斯發動機,改進了發動機艙的機構,原本的「蘑菇」型車長指揮塔被替換為圓錐形艙蓋,原本的車尾支架和加裝的加裝在炮塔後部的無線電箱也都被取消,最大速度提升到每小時24公里,部分批次改為1門M32型45毫米炮,這一改進型號被稱呼為:T-18M。

雖然T-18M的字母M代表現代化的意思,不過作為一型1930年前設計的小坦克,T-18改裝潛力很有限,T-18M的每小時24公里最大速度,距離原定提升到每小時35公里的最大速度,差距非常大,且車體重心偏後,機動能力表現很差,改裝願望「泡湯」。

3、T-18的實戰:曾與我國軍隊作戰過

在T-18服役後,曾以我國軍隊之間爆發過實戰,當時圍繞中東鐵路(又稱東省鐵路、東清鐵路,全長2437公里),1929年宣佈「改旗易幟」的少帥張學良的東北軍和蘇軍之間爆發衝突,不過實戰中T-18的表現並不算很出彩,反而被東北軍士兵挖的反坦克塹壕阻擋,隨後的戰鬥中又被手榴彈炸斷履帶,不過其戰鬥結果還是很令蘇軍滿意,而平時蘇軍整體實力,最終東北軍落敗。

在這次戰鬥中,蘇軍更是發現了更為嚴重的弱點:雖然重視坦克和坦克部隊的建設,但是蘇軍在實戰中步坦協同的表現很糟糕,夜間駕駛能力和通訊能力也都存在明顯不足。

4、鋼鐵洪流中被淘汰:二戰中T-18曾德軍坦克被暴打

進入1930年代後,蘇軍開始研發重量更大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T-18這樣的輕型坦克已經難以滿足發展需要,尤其是到T-18M改進後依舊沒有多大「長進」,終究被蘇軍所淘汰,很大一部分直接進了廢舊鋼鐵回收廠,又或者充當固定火力點,另有一部分一直服役到了二戰時代。

在二戰中德軍閃擊蘇軍,蘇軍不僅人員損失非常大,坦克、火炮的裝備損失同樣非常大,蘇軍T-18輕型坦克也曾上陣,不過面對德軍坦克確實力有不逮,有戰斗记錄顯示,蘇軍1個輕型坦克營,一個連有14輛T-18和1輛T-26,全營三個連共有28輛T-26和BT輕型坦克,還有14輛T-18,戰鬥後全營僅剩下2輛T-18,其中還只有1輛有戰鬥力。

畢竟,到了二戰時代,一戰後發展的輕型坦克已經難以適應裝甲作戰的需求,當時蘇軍裝備的T-34為代表的中型坦克已經成為其裝甲部隊的主要構成,T-18則是一個已經過去的時代的紀念。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網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12/174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