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資源主權彰顯重要性:俄烏戰爭一個意外後果

澳大利亞開始也很着急,希望中國不要將經濟與政治掛鈎,但中國覺得自己勝券在握,趾高氣揚,許多裝澳煤的船隻滯留中國港口,無法卸貨。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制裁一年多之後,2020年10月,中國受國內煤礦產能、風電波動、經濟需求猛增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多地出現了電力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多個港口悄然重新放行來自澳大利亞的煤炭。

People from Mariupol and surroundings in eastern Ukraine, leaving a train. Source: AAP/ AP

這一看似簡單的經濟現象其實說明一個問題:過去以GDP為衡量一國財富、國力的主要標準的方式有個非常大的缺陷,忽視了資源在一國財富中的重要性。

自3月初對俄全面制裁以來,被制裁的俄羅斯與參與制裁的大部分國家經濟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除了通脹急劇推高之外,經濟增速也必受到影響。4月1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1月份的法國增長預測下調了0.6個百分點,對歐元區下調1.1個百分點、德國的預測下調1.7個百分點。但是同樣參與制裁的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受到的影響相對要小,其中原因與這三國經濟結構有密切關係,都是資源能夠自給還能出口的國家,對外市場依賴度也相對低。這三國當中,除了2022年美國經濟增速預測,各家機構差異甚大, IMF預測5.2%,OECD、高盛、JP摩根給出3.6%-3.8%。[1]加拿大在全球GDP排名第十,該國政府預測2022年增長率達6.7%;排名第12的澳大利亞央行最近將2022年經濟增長率調整為5.5%,都高於去年。

這一看似簡單的經濟現象其實說明一個問題:過去以GDP為衡量一國財富、國力的主要標準的方式有個非常大的缺陷,忽視了資源在一國財富中的重要性。

資源需求國制裁資源供應國的尷尬

抵制俄羅斯天然氣一事,現在已經被歐盟國家自行規避了。3月31日,俄羅斯發佈一項法令,要求歐洲天然氣買家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Gazprombank)開設外幣和盧布兩個賬戶,歐洲天然氣買家用歐元或美元付款,然後再由該銀行將其兌換成盧布,並將盧布付款轉給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歐盟各國雖然都聲明不用盧布支付,但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多個國家就一直沒停止購買並用盧布支付。歐盟委員會4月21日發給成員國的一份指導文件稱,歐盟公司有可能用歐元或美元付款,然後再由俄羅斯方面將其兌換成盧布,這樣既可以滿足俄方要求,也不會違反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規定。[2]4月27日,意大利能源巨頭埃尼集團在 Gazprombank開設盧布賬戶。[3]彭博社報道,十家歐洲公司已經在 Gazprombank開設了滿足俄羅斯支付需求所需的賬戶。[4]

購買俄羅斯石油又是另一番情景。4月22日,《華爾街日報》登了一篇The West Is Still Buying Russian Oil, but It’s Now Harder to Track,[5]標題直譯應為《西方仍在購買俄羅斯石油》,內容也是講自從西方國家發勸對俄全面經濟制裁之後,西方石油買家擔心現在與俄羅斯的石油貿易會帶來聲譽風險,因為這些石油貿易為西方領導人指責犯下戰爭罪行的俄羅斯政府提供資金,因此找到了幾種規避制裁的方式。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交付方式是使用標有「目的地未知」的油輪。另一種就是殼牌的方法,將俄羅斯石油兌入其他來源地的石油,比例不超過49.9%,模糊了原油的來源。這是一種古老的做法,伊朗委內瑞拉等受制裁國家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出口原油的。結果是俄羅斯對主要客戶的石油出口在制裁後反而加大。

根據TankerTrackers.com的數據,4月份迄今為止,從俄羅斯港口運往歐盟成員國的石油數量已增至平均每天160萬桶。歐盟成員國歷來是俄羅斯原油的最大買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3月份俄羅斯對歐盟的石油出口量曾降至平均每天130萬桶。另一家大宗商品數據供應商Kpler的類似數據顯示,4月份的日均出口量從3月中旬的100萬桶升至130萬桶。據WSJ這篇報道,4月份俄羅斯對羅馬尼亞、愛沙尼亞、希臘和保加利亞的石油出口量較3月份日均水平增加了一倍以上。對歐洲最大買家荷蘭和芬蘭的出口量也大幅上升。

至此,據彭博與WSJ消息,用盧布買俄羅斯天然氣共10家,變着方法買俄羅斯石油的共6家,EU一共27國,只有11家的情況未見報道。

此情此景似曾相識: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制裁

這種情況讓人想起中國自2020年秋天開始對澳大利亞的經濟制裁——拒買澳大利亞煤炭,並想迫使澳大利亞接受中國用人民幣對澳大利亞鐵礦石定價。

中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買家與鐵礦石買家。可能是出於客大欺店的心態,中國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中國已經掌握了原油定價權,還要拿下鐵礦石定價權。中國的底氣來自於這個估計:澳大利亞主產煤與鐵礦石,中國是最大客戶,在制裁(即拒買)鐵礦石之前,中國因政治原因減少對澳大利亞的煤炭需要,澳大利亞煤業的生產與就業就受到一定影響。澳大利亞鐵礦石產量中的80%出口中國,2018年開始,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大幅下降,導致澳大利亞鐵礦石價格狂降20%。

澳大利亞開始也很着急,希望中國不要將經濟與政治掛鈎,但中國覺得自己勝券在握,趾高氣揚,許多裝澳煤的船隻滯留中國港口,無法卸貨。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制裁一年多之後,2020年10月,中國受國內煤礦產能、風電波動、經濟需求猛增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多地出現了電力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多個港口悄然重新放行來自澳大利亞的煤炭。

不僅國際市場對鐵礦石的供求發生了變化,中國自身遇到能源困難,悄悄恢復中國在一年前就停止進口澳洲煤炭。與此同時,由於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的飈升,《華爾街日報》在2021年4月22日推出一篇《鐵礦石價格飆升,削弱中國對澳貿易施壓戰術》,該報道認為,中國出於對澳大利亞鐵礦石的依賴,並沒把鐵礦石列為貿易制裁的對象。但國際市場上鐵礦石價格飆升至十年來的高點,削弱了中國針對澳大利亞的貿易施壓戰術,更為佔全球鐵礦石出口一半以上的澳大利亞增加了收入。2020年春季國際市場的鐵礦石價格每噸不到100美元,但2021年4月20日上漲到每噸188美元。據澳大利亞的皮爾巴拉港務局(Pilbara Ports Authority)的數據,3月份從全球最大鐵礦石出口中心、澳大利亞北部的黑德蘭港運出的3,810萬噸鐵礦石的目的地是中國,佔總發貨量的80%以上。澳大利亞政府2021年4月的一份報告稱,強勁的鐵礦石價格推動截至6月的財政年度的鐵礦石出口收入達到創紀錄的水平,超過1,360億澳元;而歷史上的這一記錄是2020年財政年度的1,040億。

也因此,中國對澳大利亞的經濟制裁無疾而終。

美國智庫研究:制裁總是事與願違

以上兩例,都是資源需求國制裁資源供應國,對俄制裁是世界老大聯合老盟國,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動的據稱歷史上最嚴厲的制裁,結果是被西方自身破壞規則;後者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利用自身是最大買家的身份,希望迫使澳大利亞屈服,結果是一年之後,悄無聲息地放棄了制裁。這說明,撇開意識形態之爭看制裁,在資源供應相對穩定且替代性不多的情況下,對外資源依賴的國家如果輕啟制裁,很容易殺敵1千,自傷更多。這裏當然有歐洲盟友難以言說的苦衷,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且資源可以自給,具有相當優勢,因而比較喜歡通過經濟制裁達成政治目的。盟國尊重美國,不管自身情況如何,必須表態支持。

但是,並非所有的制裁都很有效。哥倫比亞大學薩爾茨曼戰爭與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員理查德·哈拉尼亞(Richard Hanania)的一段研究結論做為本文結語。在《無效、不道德、政治便利:美國對經濟制裁的過度依賴以及如何應對》(Ineffective, Immoral, Politically Convenient: America’s Overreliance on Economic Sanction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這篇研究報告中,他在研究過美國制裁的兩打以上國家的樣本後,總結說:「在理論上,制裁是為了實現地緣政治目標。因此,即使制裁者付出了人道主義成本,但他們是否有可能從實現國家安全目標的角度出發?最好的研究表明,制裁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並最終造成生命損失,而且即使按照政策制定者設定的標準,制裁也會失敗。此外,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經濟脅迫更可能適得其反,而不是促進民主化和尊重人權等美國政治目標。」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03/174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