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鍾原:黨媒「經濟十問」曝光的真實數據

作者:

4月18日,新華社發表的文章《當前中國經濟十問》,透露了不少真實數據,令外界多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一些真相。(

4月18日,中共黨媒新華社的置頂大頭條少見地沒有繼續宣傳習近平,而是發表了一篇近萬字的文章,《當前中國經濟十問》。中共高層正面臨嚴峻的內外困局,甚至可能影響二十大的人事安排,新華社的文章應該試圖為中共高層解套。文章透露了不少真實數據,令外界多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一些真相。

接上篇:黨媒「經濟十問」曝光的真實數據(上)(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20/1737459.html)

外貿外資能穩住嗎?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承認,「與去年同期分別接近30%、40%的高增長相比,今年一季度外貿、外資增速各有所下降」;「這主要受到了去年高基數、國內外疫情反覆、俄烏衝突複雜演變等因素影響」;「不少一季度訂單還不錯的外貿企業,坦言二、三季度壓力會加大。疫情對生產、運輸的衝擊,加上高昂海運費對利潤侵蝕,影響會進一步顯現。」

文章提供的解決之道,仍然是「減稅降費、暢通物流、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實際還是靠在國際市場上拼價格,主要競爭對手恐怕是東南亞國家。

文章號稱「穩外資,同樣有基礎和信心」。不過,4月17日新華社的文章《中國經濟面面觀》透露,「3月份,境外機構投資者減持人民幣債券約1100億元,為近年來最大單月降幅」;「上證綜指、深證成指一季度分別下跌10.65%、18.44%,中概股、港股大幅下挫。」

外資能不能穩住,答案已經有了。

企業經營的困難有多大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還承認,「受疫情影響,部分服裝貿易批發市場暫時停業,紡織廠紛紛減產」;「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指數均在景氣臨界值100以下」;「很多中小微企業面臨訂單和營業收入減少、拖欠賬款增多、原材料價格高漲、人工和運輸成本攀升等挑戰,『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矛盾突出」。

文章同樣無法提供解決方案,僅稱「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針對性的紓困舉措」;「企業也在想方設法積極『造血』自救」。

4月17日新華社的文章《中國經濟面面觀》提供了更多具體的數據。文章稱,「3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5%,比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低於臨界點」;「3月出口增速出現下滑,進口增速較前兩個月下降15.6個百分點」;「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連續四個季度下降。一些製造業企業原材料成本上升、訂單外流、庫存壓力加大、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卡點增多,現金流吃緊」。

製造業面臨困境,服務業更難。文章稱,「在服務業領域,一些中小微企業或個體工商戶,面臨消費市場萎縮、經營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漲、防疫開支增加、平台佣金高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公路水路鐵路運輸業、民航業等接觸式聚集性服務業運營艱難。中國旅遊研究院估算,一季度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次和國內旅遊收入按可比口徑只有2019年同期的80%和47%。」

文章還稱,「3月以來,國內民航航班數量大幅減少,甚至不足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一些中小型民營航空公司陷入經營危機」;「全國鐵路日均開行旅客列車只有3000列左右,不到正常水平的30%」;「國內電影票房陷入低谷,多地影城單日售票僅為個位數,不少影院被迫停業」;「一些個體工商戶反映,生意清淡,有的不得不停業,但硬性成本還需要按月支付」;「油價上漲、運費縮減、高速公路上的種種限行……貨車司機生存狀況及引發供應不暢備受關注」。

企業經營如此困難,但中共政府的「錢袋子」卻沒有縮減。文章稱,「今年前2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0.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7%」。

李克強要求各級政府「過緊日子」,但各級官員顯然不願意;所謂的「減稅降費」,大概又是虛晃一槍。

地產、糧食和能源問題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透露,「一季度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土地購置面積分別下降17.5%和41.8%」,「市場預期轉弱,購房者延緩入市」;「個別頭部房地產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仍然存在」。

地產業的迅速滑落,應該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但文章仍然稱,「努力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

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房子少建一些,對老百姓的住房影響可能不算太大,但老百姓每天要吃飯,糧食不能少。

文章透露,「受去年罕見秋汛影響,冬小麥晚播面積佔到三分之一」,目前「部分地區封控管理下,農資下擺、秸稈離田、農機手返鄉不同程度受影響」。

2021年秋季耕作被天災耽誤了,2022年的春耕又被人為耽誤了。4月17日新華社的文章《中國經濟面面觀》也證實,「隨着疫情好轉,吉林已有近十萬滯留農民返鄉備春耕,努力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還稱,「農資價格上漲」,「4月第2周,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批發價每噸同比上漲35.5%、17.9%和82.4%,農用柴油價格大幅上漲」;「中國鉀肥消費量近三成進口自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受俄烏衝突影響,兩國出口受阻」。

新華社戳破了糧食豐收的假新聞,中國人的飯碗還得靠別的國家。文章稱,「去年我國進口的玉米、大麥近三成來自烏克蘭。俄烏的小麥、玉米出口量佔全球貿易量的29%、19%,俄烏衝突引發國際糧價上漲,加大我國進口難度和成本」;「一季度我國進口大豆2028萬噸,數量同比減少4.2%,金額卻增長20.9%」,「直接關聯養殖產業,容易影響肉類價格」。

中共又砸了自己的腳,買單的最後還是老百姓。

文章還稱,「受俄烏衝突等影響,國際能源價格高漲,對外採購油氣面臨的風險上升。一季度天然氣進口金額同比增加68.7%,但實際進口量減少5.1%」。

中俄關係「上不封頂」的代價如此之高,中共黨媒估計還會把責任推給美國和北約。總之,中共高層不會主動承擔相關責任,「清零」防疫導致的亂象也都推責給了基層。

結語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不惜透露諸多真相,大概是中共高層看到實在掩蓋不住,乾脆把當前的困境都抖落出來,又全部甩鍋出去;只等二十大前夕,黨媒再編造又一個「抗疫勝利」和GDP增長超過5.5%的故事,展示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戰略定力」和「力挽狂瀾」;「時與勢」或許就又回到了手中。

不過,中國大陸疫情仍在擴大,「清零」防疫是否能防得住誰也不知道;國際局勢更是撲朔迷離。中共二十大之前的內鬥空前激烈,中共高層下一個虛構的故事能不能編好,卻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完)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21/173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