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丁咚:俄烏戰爭輻射效應顯現,美國要求「選邊站」

作者:

俄烏戰爭逾月半之際,繼第一階段挫敗之後,俄方本土接連遭襲,特別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被擊沉,更具世界性影響。

克里姆林宮一方面堅決否認其在第一階段戰敗,將其描述為一場「成功」,另一方面也否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是由烏方擊沉的。

儘管莫斯科在外交場合仍然表現得十分強硬,但其兩個具體動作「出賣」了自己。

動作之一是,俄方4月15日對烏克蘭首都基輔郊外的導彈襲擊目標正是烏方承認對俄「莫斯科號」造成重創的「海王星」導彈製造基地。

動作之二是,俄羅斯向美國發出外交照會,要求美國停止向基輔提供先進武器,否則可能面臨不可預測的後果。

前者不啻為間接表明俄對外宣稱的「莫斯科號」是因起火沉沒為撒謊,後者則暗示,莫斯科已經無法承受美國、北約及其西方夥伴向基輔源源不斷提供支持和援助的後果。

它們都顯示出普京當局對烏戰爭的「窮途末路」,除非其獲得戰略級別的外援,否則極可能無法扭轉戰局。

由於俄烏之間力量對比之懸殊,對決策發動戰爭的克里姆林宮而言,不贏就是失敗,依靠威權統治的普京無法承受不贏或戰敗的政治後果。

因此一個輿論正在擴散:假如克里姆林宮被逼到牆角,或許會鋌而走險,對烏動用小型或低當量的核武器,以強行製造「勝利」的假象。

不管怎樣,莫斯科對基輔的所謂「特別軍事行動」已經被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普遍認定為一場戰爭,而俄羅斯是侵略的一方。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普京決定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之時就曾指出,該決定侵犯了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原則。

在俄烏戰爭進行一個月之際,古特雷斯再次在向媒體發表講話中指出,繼續烏克蘭戰爭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在政治上站不住腳,在軍事上也是荒謬的。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旗幟鮮明的態度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共識,在聯合國大會第11次特別會議中,大多數國家投票支持一項不利於莫斯科的決議,而在不久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再度決定暫停俄國成員資格,亦是受到了多數支持。

由此可見,在聯合國及其憲章之下,俄羅斯的對烏戰爭沒有立足之地,在美國主導下的西方世界,莫斯科亦日益孤立,同時,美國拜登當局及其盟友的主要努力方向是促使莫斯科的夥伴停止向其提供具戰略性的支持,特別是亞洲兩個人口大國。

針對它們,拜登當局採取了不同的方式開展工作,對其中之一主要是外交說服加利益誘惑,包括提供一攬子的外交、軍事、經貿、科技的戰略支持,對其中另一大國則主要採取了外交施壓的方式。

俄烏戰爭實質變成美國新的「9.11時刻」,對俄烏戰爭的態度和政策選擇將被美國政府認定敵友的最新標準。

剛剛訪問東亞-西太平洋(台灣)的一支美國會代表團(美跨黨派重量級參議員訪問團)鮮明地表達了立場。這一代表團不久前發佈的信息表明,美國對其主要對手在俄烏戰爭中如何取態十分在意。國會議員們似乎已經認定其主要對手已經作出了抉擇,認為「是時候讓他們付出代價」了。

不過從稍早前美國務卿布林肯的另一番表態看,美國會議員的認定看上去有點操之過急。這位國務卿提出,在對俄烏戰爭的取態上,關乎大國的國際聲譽,也關乎其自身處境,要求在侵略者和受害者之間作出選擇。

不管怎樣,華盛頓正在設定一個新的選擇題,是跟美國為伍,而是與俄羅斯抱團,其選擇結果將決定美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

美國人從50年前推動關係解凍到推動「建設性接觸」關係,再到拜登當局尋求恢復建設性關係,都一直抱着一個態度:聽其言,觀其行,定其策。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雙方遭遇第一次困境;二十一世紀之初,小布殊剛當政時,雙方遭遇第二次困境,但都順利跨越了。第一次跨域,建立了「建設性接觸」關係;第二次跨越,贏得了十年戰略機遇期。

從當前的公開姿態看,美國政府和國會的態度和策略仍然存在微妙差異,後者急於快速認定選邊站隊的結果,而前者仍然寄望於外交努力,促使對俄烏戰爭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政策。

從美國國會對東亞-西太平洋地區的訪問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危機感和緊迫感,而從布林肯的呼籲中,我們能感覺到美國拜登當局還沒有放棄外交努力和說服,希望對手作出選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立關係不是一天形成的,其解除也非一日之功,但關鍵時刻的抉擇卻往往具有關鍵意義,從而影響最終走向和結果。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亞歐視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17/173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