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甲午中日戰爭是留在近代中國史上一個永遠的痛,可是,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前再推三百年,回到大明王朝,會驚訝地發現,三百年前的十六世紀末,在一水之隔的朝鮮大地上,正處於萬曆年間的大明王朝,以抗倭援朝之名,同樣和日寇展開了一場持續長達七年之久的戰爭。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唯一不同在於,此一戰,最終以朝鮮和大明王朝的全面勝利結束,而腐朽沒落的清王朝這一戰,卻以清軍的徹底失敗收場。清王朝隨後迎來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厄運,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也因此大大加深。

有人曾把大明王朝的全面勝利歸結為國力雄厚、武器先進,而清王朝,其時早已貧弱不堪,面對洋槍洋炮,武器裝備更是不堪一擊。

要說萬曆年間的大明朝國力雄厚,倒也確實如此。 

明朝中晚期,商品經濟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也都極為發達,海外貿易更是隨着鄭和下西洋的巨輪駛向世界各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後盾,明代的兵器、火藥發展也是與時俱進,日新月異。

葡萄牙火器佛郎機銃和鳥銃,分別於正德末年和嘉靖年間傳入中國。前者射擊速度快,後者射程遠,精準度高。再加上當時以陝西三邊總督劉天和、曾銑為代表的大批朝臣,紛紛致力、大力支持將大明戰車全部改造為可載機銃鳥銃的全新裝備,讓火器與戰車完美結合,大大提高了明軍的戰鬥力和對敵人的遠程打擊力度。

於是,當1592年抗倭援朝的戰鬥打響,最先出發的宋應昌的部隊,一次性就配備了兩千名的戰車隊伍,甚至連山東、順天、保定、遼東等沿海一帶,為防戰事擴大,也都提前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戰車應敵。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在其後殲滅日寇萬人的平壤之戰中,因為缺少可以和明軍遠距離對射的重型火器,日軍大敗。而這邊的大明王朝,除了擁有神機箭、佛郎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一系列小型火炮,更有天字大將軍炮這類重型前裝滑膛炮。

在平壤之戰中,李如松將軍就是用這大將軍炮一舉炸開了平壤城的七星門。

讓我們來看一段朝鮮《宣祖實錄》中記載的明軍戰車火器配合作戰的強大威力吧:

在距城五里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

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可是,若我們據此下結論說,明朝的抗倭援朝之所以取得全面勝利,就是因為擁有先進的戰車火炮,而三百年後清朝甲午之戰的失敗,則是因為面對堅船利炮的日本,腐朽沒落的清王朝,一如三百年前的日軍,再無招架還手之力,卻是不但於打了勝仗的明朝不公允,亦全然不符合當時晚清的實際情況。

自兩次鴉片戰爭之後,被打怕了的清朝,痛定思痛,認真查擺問題,反思自身,最後得出結論,之所以一敗塗地,是因為技不如人,於是他們提出的對策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插畫《洋務運動》(圖片來自網絡)

在其後數十年的時間裏,清王朝開始大力開展軍工建設。他們當中,恭親王奕、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是興辦軍工業的積極倡導和大力實踐者。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設立了中國最早的兵工廠——內軍械所。這之後,大大小小的兵工廠,在清末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到甲午戰爭前,共建立了30座兵工廠。

在眾多兵工廠中,著名的江南製造局,於1867年製造出中國最早的針發後膛槍,已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1884年,馬克沁機關槍剛剛在美國問世,四年後的1888年,金陵機器局就成功仿製。

1890年,江南製造局又成功仿製中國第一支連發槍——快利槍。而其時的日本,直到三年後的甲午戰爭爆發時,才仿製成功,且產量極少。

同樣是江南製造局於1887年成功仿製的阿姆斯特朗全鋼後膛炮,日本也是在1893年才仿製成功。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再說造船業。

江南製造局於1873和1875年,先後建成「海安」號和「馭遠」號兩艘木質螺輪汽船。福州船政局在1876年以前,已陸續建造了19艘木質軍艦。1877年,該局建成的中國第一艘鐵肋木殼艦「威遠」號,比日本橫須賀船廠的「葛城」號同類型軍艦要早11年。

很顯然,我們由此可以明顯看出,在甲午戰爭前,清朝在先進武器及軍艦的製造和擁有方面,領先日本至少5--10年。可見,最終在甲午戰爭中大敗而歸的清王朝,絕不是因為缺少國之利器,而是缺少能征善戰、為國盡忠的將軍,還有赴湯蹈火、為民赴死的勇士。

正如明朝的趙士楨所言:

神器,物也。運用變化,存乎其人。 

同樣是擁有當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式武器,明朝的曾銑不僅設計研製出霹靂戰車、飛炮車,還帶領將士苦練五層排槍射擊法,大大提高了明軍的戰鬥力。

在抗倭援朝戰鬥中,以李如松為代表的明軍將士,在戰場上同仇敵愾、奮勇殺敵、視死如歸。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在一次與日寇作戰中,李如松的軍隊遭遇日軍三面包圍,眼見情勢危急,李如松當即率領手下數十名驍勇善戰將士躍馬突至陣前,親自馳射。明軍士氣因此大振,人人拼力死戰,最終從北面成功殺出一條血路。

再看同樣是抗倭援朝,戰場依然在朝鮮,發生於1894年7月的中日牙山之戰,還未開戰,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朝中上下,就早已是秉承「避戰求和」的作戰方針與日本周旋。

於是,在隨後的作戰中,清軍兵力分散,構築的工事更是豆腐渣,清兵又不善射擊,大炮更是「我炮隊還擊,竟莫能中」。

在戰場上,常常是,甫一交戰或失利,清軍便紛紛作鳥獸散,首先逃跑的是將軍統領,其次是下級幹部,留在最後的只有士兵。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1894年10月,在鴨綠江畔的九連城之戰中,清軍將亂開炮火發揮到極致。

眼見涉水而過的日軍,在鴨綠江畔公然燃火烤衣服,照得鴨綠江岸如同白晝,這本是一個極好的夜襲機會,可是清軍採取的進攻方式竟然是,不分青紅皂白,不管距離遠近,不論目標瞄準與否,直接將大炮朝着對岸亂開一氣。

清軍見之,俄亂發巨炮。(《清日戰爭實記》)

戰前一味避戰求和,戰中指揮不當、射擊不力,雖有大炮,卻亂開一氣,最終的結果是,在九連城一帶,不到三天的時間,清軍部署了近三萬人的鴨綠江防線,就全線崩潰,日軍長驅直入。

此一戰,日軍亦是收穫滿滿。

據日方公佈的數字,他們共繳獲大炮74門,步槍4401支,炮彈30684顆,槍彈4320661顆。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在這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有多少棄城而逃的將軍,多少棄炮而走的炮兵,還有多少繳槍投降的清軍,我們不願想不敢想哪堪提。

這是在戰場上,在戰場外,皇皇清朝的朝堂之上,帝後兩派明槍暗箭、激烈鬥爭,朝中官員爭權奪利,日日不休。

在軍隊中,北洋水師腐敗嚴重,「定遠」艦水兵聚眾賭博,「來遠」、「威遠」艦管帶夜夜嫖娼,無人過問;「致遠」艦年久失修,「定遠」、「鎮遠」艦配備作戰炮彈僅剩3枚,同樣無人監修補給。

這樣的王朝,這樣的軍隊,在大連灣一戰後,日軍僅用6天時間,就輕鬆佔領了東亞第一軍港旅順,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都是抗日援朝,為何明軍能贏,清軍卻慘敗?

我們絕不否認,在戰爭中,先進武器的重要作用,可是,無論什麼時候,訓練有素、作戰勇敢的將士和他們捨生忘死、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都是戰爭中能否取勝的決定性因素。

腐敗落後必然挨打,這是無數歷史告訴我們血的教訓。與時俱進、全面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腐敗、上下齊心,時刻不忘加強軍隊管理體制建設,不論是在戰時,還是在和平時期,永遠都不過時!

——————

參考資料:

李兵《晚清腐敗與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戰敗的關係》

劉申寧《論晚清軍工建設》

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

尤永斌《論甲午戰爭中清軍的戰鬥精神》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朝文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11/173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