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台灣前參謀總長投書 建議成立國土防衛隊、全台建立軍械庫

2020年9月22日,台灣澎湖馬公空軍基地的一架自治防衛戰機和空對地巡航導彈。路透社圖片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台灣輿論有關恢復徵兵制的討論。近日,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和美國軍事戰略專家亨澤克聯名投書媒體,建議台灣成立一支由志願者組成的「國土防衛部隊」,並在台灣各地建立軍械庫。

李喜明與亨澤克(Michael Hunzeker)本月15日投書到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並以中文投書到台媒《聯合報》,標題為《借鑑烏克蘭:正視台灣的國土防衛之道》。

文章指出,如同烏克蘭的頑強抵抗意志正在為俄羅斯執政者及軍隊上一堂代價昂貴的課,台灣的嚇阻能力也借着人民向世界展現的防衛決心進而強化。

「我們的目的在呼籲建立一支常備且全志願者組成之國土防衛部隊。」兩人根據自身實務經驗提到,僅從目前烏克蘭國土防衛部隊的經驗看來,「這個民眾抗敵模式是值得參考的,也可能就是成功抵禦中共進犯或者免於屈服之關鍵所在。」

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左)與「壯闊台灣聯盟發起人」吳怡農(右)2021年在台灣中央研究院針對國土防衛發表演講。( file,線上座談會截圖)

國土防衛與有效嚇阻

為何台灣需要成立「國土防衛部隊」?文章闡述,一支經過完整籌組、充分訓練、配備適切火力,且被賦予使用拖延戰術之國土防衛部隊,將使敵軍的群眾控制更形困難,「侵略者為取得民心必導致曠日費時的戰爭,可使意圖侵略者相信其進犯行動的代價過高而重新評估。」

作者認為,「台灣可以採購任何所想要的美國武器,但卻都比不上一支常備的國土防衛部隊。」這也更能傳達台灣人民不計代價、勇於承擔,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

國土防衛位階如何?

有別於國防部轄下後備部隊,李喜明建議,另行設立一支常備的國土防衛部隊,在國防部支持之下「獨立運作」,此部隊應與陸、海、空軍具有同等地位,並設有同樣位階之指揮官。

此國土防衛部隊應全由志願者組成,招募有志愛國,卻不願意當全職志願役軍人,或不願意待在正規軍隊之青年男女。然而,如果台灣打算恢復舊制、延長義務役的役期,也可考慮將國土防衛部隊作為正規兵役的選項之一。

按照他們的構想,各個國土防衛單位應可執行火力小組、班、排、連層級之作戰行動,以此訓練及配備裝備;各單位亦應可使用小型武裝、行動用車輛(非標準戰術車輛)、單兵反裝甲武器(例如:NLAW和標槍飛彈)、小型且價廉之遙控車輛、簡易爆炸裝置、可攜式防空武器(例如:刺針飛彈),及野戰醫療包,並且接受相關的操作訓練。

全台成立「軍械庫」

為了確保作戰資源暢通,文章也建議,政府需在各地建立軍械庫,並可兼作動員和訓練中心。建立大量軍械庫也可分散及減少敵軍第一擊的攻擊,甚或是來自內部威脅、破壞造成嚴重損失的風險。

李喜明指出,中共必然採取封鎖台灣一途,「將武器和彈藥交到人民手中,使人民懂得使用,並確保有足夠的數量供人民支撐下去,是非常重要的。」

2021年9月14日,台灣士兵在台南漢光軍事演習期間。(路透社)

台海若開戰國土防衛部隊角色

文章指出,在戰時,因為國土防衛部隊缺乏應對敵軍裝甲及突擊部隊作戰所需之訓練及裝備,他們不應被派到前線作戰。

一旦敵軍進犯,國土防衛部隊各單位即至集結站報到、領取裝備後返家,隨着敵軍入侵進程展開,進行機動打帶跑之作戰任務,「如果共軍已成功佔領一個或數個城市地區,國土防衛部隊則轉為長期反抗作戰行動之主力。」李喜明說明國土防衛部隊在戰時的角色。

李喜明:訓練有素戰士比船艦武器更物超所值

李喜明認為,與購買幾十輛M109A6帕拉丁式自走炮或幾艘國造柴電潛艦來比較,數萬名訓練有素的志願戰士毫無疑問地,在提升台灣嚇阻能力程度上更物超所值。他更用「事情已迫在眉睫」提醒台灣在烏克蘭戰爭啟示,唯一錯誤選項就是「毫無作為」。

國防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對本台表示,台灣過去也有「金馬自衛隊」類似的概念。他認為,現代戰爭資源應該集中在反登陸比較直接,「國土防衛」概念很好,可以列入考量。但是,但是應該調整一個概念,「全民皆兵,不是撒豆成兵。」

蘇紫云:「軍制就是現役部隊、後備部隊還有自願的後備部隊,類似『國土防衛』概念。現役部隊跟後備部隊在做的也是國土防衛。」

蘇紫雲解釋,這就像長拳跟短拳的組合,而不是「0」跟「1」的選擇。現在講「不對稱戰力」,先把資源投資「防空」(air defense)跟「反艦」(anti-ship),這兩個柱子是台灣可以平衡中國數量優勢部分。他強調,「台灣這些準備不是要與中國為敵,而是要防止中共的侵略。」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322/172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