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曈小曈:思維起點:區分事實與觀點

作者:

前言

公共對話中,經常發現很多成年人無法區分事實和觀點,經常把二者混為一談。這項基礎能力的差異,將導致思維層次的巨大距離。

舉二例說明

一、今天氣溫35℃,今天比較熱

35℃是事實,比較熱是觀點。

東北人可能覺得很熱,廣東人可能覺得不熱,我覺得有點熱但不是太熱,不同環境生活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叫作觀點。

一個正常的社會,肯定有很多不同的觀點。那麼35℃到底熱不熱?以誰的說法為準?這是不同觀點之間衝突與協調的問題。

二、美國主媒只報導川普的負面信息,美國主媒是公正的

美國主媒報導什麼,這是事實,可以驗證。不難發現,主媒對川普固定的標籤有種族主義者、民粹主義者等。標籤先行,道德大棒掄起,唯有負面消息。美國主媒是公正的,這是觀點。

川普是不是種族主義者,這是川普曾經的黑人女朋友,種族主義者怎麼會找黑人女友?問題已經不攻自破。如果川普是種族主義者,那麼她的證詞最直接。可惜,主媒從她那裏不能得到自已想要的答案,就完全忽略她的存在了。

另外,川普說了哪些「種族歧視」的話,做了哪裏「種族歧視」的事,主媒也是毫無依據。如果有的話,早就炒作到天上去了。

所以,我們從事實得出一個觀點:美國主流媒體不可信。

正常人的思維,是從事實到觀點。但如果一個人無法區分事實和觀點,那導致一個嚴重的認知問題。他/她看待所有問題,都是從觀點推理到一個假想的事實。這種情況下,任何理性的討論都無法展開。因為他/她把自己的觀點當成了認知的基礎。

再來一個稍難的話題

最高法院與大選舞弊

某些人認為:美國最高法院是公正的。

美國最高法院拒絕審理大選舞弊案,所以大選舞弊不存在。不難理解,美國最高法院是否公正,這是一種觀點。基於這樣的觀點進行的推理,自然結論存疑。

那我們進一步,從最高法院拒絕審理大選舞弊的理由,來進行推理得出結論。關於大選舞弊,有二個特別重要的案子:

一是在1月20日拜登就任前,德州訴四搖擺州擅自變更選舉規則違反憲法案。最高法院以7:2拒絕審理,理由是「不能證明德州利益受到影響」。這理由我也是服了,作為聯邦制國家,憲法就相當於各州人民的契約,現在選舉總統這樣的大事,有多州違背契約,大法官說這樣沒事啦。再對比一下,最高法院在德州案前剛剛認可了二個州變更投票方式的訴訟,作為同類的問題,大法官怎麼就這麼雙標,受理搖擺州要求並確認了呢?

二是在1月20日拜登就任後,多州訴訟的大選舞弊案遞交到最高法。最高法院以6:3拒絕審理,理由是「案子已經沒有意義,因為大選已經結束」。這理由我也是服了,那以後所有的兇殺案都不用審了。因為當事人已經死了,所以審理沒有意義。

正如在上述二個重大案件中提交少數意見的托馬斯大法官所說,最高法院拒絕審理此案的決定是「莫名其妙的」。

回顧歷史讓人感慨,其實美國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在憲法中並沒有明顯規定,而是在二百多年前的馬伯利訴麥迪遜案中,馬歇爾法庭以相當的勇氣和智慧給後面的大法官們爭取來的。二百多年後,現在的羅伯茨法庭面對現實的重大憲政危機,這些道貌岸然的大法官們完全沒有道德勇氣直面問題堅守原則。毫無疑問,現在的自由派大法官們系統性地摧毀了美國憲法制度和最高法院的信譽。

很明顯,美國的最高法院已經墮落。

綜述

正常人的認知過程是先事實、經思考、得觀點,這是最基本的方法論。

區分事實和觀點,應該是小學教育的內容。此項能力的欠缺,將導致腦子裏面充斥着未經思辨的觀點,將無法理解真實的世界發生了什麼。長此以往,人們將陷入愚蠢的死循環,越來越蠢。

從事實和觀點的區分,我們可以引申出三個結論:

不同的思維方式,是無法溝通的。那些腦子裏面充斥着未經思辨觀點的人,當他人指出問題後,通常會惱羞成怒。原因不外乎二個,他人面對事實的勇氣展現出自已的猥瑣,他人面對問題的思考映照出自己的愚蠢。所以,聰明人點到為止,不會試圖說服他人。

要讓人變愚蠢,就是控制事實。事實是一切認知的起點,假設真實世界是35℃,如果只有一個聲音可以發佈氣溫,那麼氣溫多少度這個事實,完全可以被操控。所以,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

現代技術進步,將使愚者更愚。因為網絡時代的到來,讓低端思維者更加方便聚集。而幕後的巨頭們,能夠通過精準投放劣質信息,讓或者製造海量垃圾信息的強烈白噪音隱蔽真實信息。這對人們尋找事實,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我們認知的原點,是理解人性不完美,人性深不可測。真實的世界遠不如書本上描述的那樣美好,高尚者有,卑鄙者更多。歷史的很多時候,人類的殘暴程度遠遠超過獸類。

但即使這樣,作為唯一有道德感的生物,我們需要直面事實,去尋找存在的意義,這是認知的第一步。想起了羅曼羅蘭的話:真正的勇敢是明白世界的殘酷,也遭受了社會帶給他的苦難,他依然熱愛這個世界,並竭盡所能去為自己的世界而好好戰鬥。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

人的成功,就是努力成為自己期望的人。而人的失敗,總是沉溺在內疚和怨恨的陰影裏面,阻礙他人去實現自我,最後活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每個人的未來,取決於當下的選擇。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歷史之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302/171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