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教育部公佈新一輪"雙一流"大學名單 強調非派發帽子分等級

被列入中國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的北京大學

中國教育部周一(14日)公佈新「雙一流」高校名單,並說「雙一流」重點在「建設」,不是在中國高等院校中分等級、劃分「三六九等」。專家分析,「雙一流」是鼓勵高校建設質量,不該追求雙一流標籤而違背建設初衷。

新一輪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在周一公佈,中國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長洪大用在記者會上說,「雙一流」重點在「建設」,而不是人為劃定身份、層次、派發「帽子」,更不是在中國高校中劃分「三六九等」。

洪大用說,從首輪建設情況看,一些高校對「雙一流」建設堅持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的理解還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作為身份和層次追求,存在擴張規模、追逐升級的衝動。

雙一流標籤不是保證

「一直以來我們都強調,專業是建設,不是說我給你一個身份,」中國教育學者熊丙奇接受本台訪問時說,「但是並不是說,你(學校)入圍之後就把你認定為一流的,這(作法)肯定是對雙一流有很大的誤解,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輿論還是學生,都不能有這種錯誤的想法。」

熊丙奇認為,這種錯誤看待雙一流的標籤,誤使部分高校認為得到「雙一流」評價後就能一勞永逸,將使高校偏離「雙一流」建設的初衷,社會和學生也不應一味追求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名氣,選擇不符合自身要求的學校。

「還是要看這個大學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要求,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去選擇大學,千萬不能把雙一流作為一個身份來做選擇。」他說。

湖北武漢2021年2月1日舉行的一場招聘會(法新社圖片)

學者建議雙一流可分類排名

洪大用在記者會上介紹,第二輪建設名單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將探索建立分類發展、分類支持、分類評價建設體系作為重點之一。而在首輪建設中,有15所高校的16個「雙一流」學科被給予公開警示,但並沒有退出建設範圍,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學科等,教育部說,有些學科建設成效並未完全達到預期,要求調整後將在2023年接受評價,屆時未通過的,將調出建設範圍。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看來,部分大學的確有很強目的性,以爭取進入「雙一流」名單,但這也凸顯「雙一流」建設高校多為學術性大學的局限性,他告訴本台,「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應該有不同的維度及標準,來因應社會及教育多樣化。

「從一個指標變成分類指標,讓各種各樣的高等教育,都能在政策的支持下,能夠充分發展。」程方平舉例,像是工科技術性高校、師範體系、國防相關的高等大學,應該和傳統學術性大學分類進行排名,培養多樣化人才。

中國大學生就業困難(中國教育在線網)

畢業生就業問題政策輔導成關鍵

而2022年中國大專院校畢業生預計將達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也帶來嚴峻的國內就業問題。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八部門日前發佈文件表示,要做好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兩百萬個優質職缺。

程方平說,受新冠疫情影響,畢業生出國深造人數受到衝擊,留學比率人數不斷下滑,境內就業需求增加之下,政策輔導顯得格外重要。「這兩年中國重視工業發展……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農業,第一產業,所以這個(發展)需要國家和政府導向,」程方平說,「還有大家都集中在北上廣,應該讓西部城市,包括省以下的市級、縣級都有發展機會,這些政策調整空間都很大。」

根據多所高等院校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不少知名大學的出國深造比例都降至一成甚至一成以下。畢業生選擇留在國內就業,除了公職、跨國企業熱門,也出現了靈活就業等就業新型態;在地域選擇上,非一線城市、基層、西部移動就業成了中國畢業生的新選擇。

而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錢穎一在新書《大學的改革》中,根據自己長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出學生普遍「忙、茫、盲」、「學分績導向」、「變相縮短學制」、「焦慮、糾結、內卷」、「大學如同高中」、「做研究的困惑」以及均「值高、方差小」等七個現象,這些學生共有的現象,可以追溯到市場和政府的評價體系及基於此的競爭,顯示市場和政府之外的教育評價的薄弱。

錢穎一也提出在大學學生培養實踐中發現的七個重要權衡,包括「思維與知識」、「通識與專業」、「個性與從眾」、「無用與有用」、「好奇心與功利心」、「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人與才」,他指出七個權衡中,大學教育的現狀是每個權衡中的後者都被重視,而前者都被輕視,偏頗的根源可以歸結為「育才」壓倒「育人」,是市場和政府之外的教育願景的缺失。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17/170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