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在經典粵語歌曲《沉默是金》中唱到:
是錯永不對,真永是真,任你怎說,安守我本分,始終相信,沉默是金。
說話是銀,沉默是金,管住嘴,才能守住心。
一個深諳生活哲學的人,必定懂得適時沉默。
「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沉默無聲,有時比誇誇其談更具魅力。
認知層次不同的人,別爭辯
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貢和別人在爭辯:「一年有幾季?」
子貢說:「一年有四季。」
那人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兩人爭得面紅耳赤,誰也不服誰。
這時,孔子從屋裏出來,子貢覺得自己占理,便上前講明事情經過,讓孔子來評定對錯。
孔子先觀察了那人後,便說:「一年只有三季。」
那人一聽特別高興,便離開了。
子貢十分不解:「老師,你平時講課,告訴我們的可是一年四季呀。」
孔子解釋道:「剛剛那個人穿一身綠衣,就像田間的蚱蜢。
蚱蜢,春生秋亡,一生只經歷過三季,不曾見過冬天。在他的思維里,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
你跟這樣的人爭論,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如順着他說,早點把他打發走。」
《莊子·外篇·秋水》中說道:
驚蛙不可語天,擬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冰,拘於時也;曲士不可語道,束於教也。
意思是說,不要跟井底的青蛙談論天空,因為青蛙受到空間的限制,看不到天空的寬廣;
不要跟夏天的蟲子談論冰雪,因為受到時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活不到冬天;
不要跟鄉村的人談論大道,因為受到教養的束縛。
和層次格局不同、眼界見識不同的人爭辯,說得再多,也是徒勞無功,只會平白地消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有時候沉默對待,一笑了之,可能才是最明智的方法。
《道德經》裏講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道是有利於萬物而不傷害,從來不和任何東西爭。
我們應該效仿天道,學會在競爭中「不爭「的智慧。
作家粥左羅曾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一次行業峰會,他遇到一位做諮詢服務的朋友。
聊天時,這位朋友聽說了粥佐羅的商業運作模式,就開始論證這種模式多麼不好,喋喋不休地勸粥左羅改變運作模式。
整個過程中,對方只憑藉着自己過往的經驗在講,壓根沒問過粥佐羅的實際情況。
粥佐羅無意跟他爭辯,只是感嘆道:
人生和職業無非都是個人選擇,看自己喜好,誰也不用說服誰,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
生活中,許多人喜歡打着「過來人」的旗號,站在他們自己的視角,用他們自己的經歷,試圖來說服你。
可就像電視劇《流金歲月》所說:「每個人都不一樣,你經歷的我沒有經歷,我經歷的你也沒有經歷,所以誰都不要小看誰。」
真正高層次的人,不會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說服別人,而是在堅持自己的同時,也能尊重別人。
所以,生活中如果遇到這種試圖說服你的人,不用與他爭辯,沉默以對,適當地把他們的建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化作自己成長的力量。
無法感同身受的人,別解釋
季羨林說:「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這世上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是所有人都夠能理解你,你只需要做好自己,不做多餘的解釋。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有一次在跟別人下棋,突然得知自己的母親去世了,但他卻面不改色,將棋局下完後才回家。
母親出殯那天,他讓人蒸了一頭乳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是不哭喪,旁人都罵阮籍不孝。
晚上,等賓客散盡,只剩下阮籍一個人在家時,他才大聲慟哭。
阮籍之所以不去解釋,是因為他知道,無論是悲傷也好,還是痛苦也罷,他內心的苦悶,旁人很難理解。
我們必須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不必解釋太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小兔子受傷了,路過的動物看到後都問:「你這個傷口怎麼了啦?」
小兔子每次都扒開傷口給它們看,大家安慰完小兔子後,便繼續趕路了,並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更不關心小兔子每次扒開傷口痛不痛。
最終,小兔子因為一次次扒開自己的傷口,感染細菌,死掉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痛苦說給別人聽,渴望被別人理解,正如這隻小兔子一般。
但是,別人的安慰和看法,卻對我們起不到任何幫助,甚至我們那些痛徹心扉的經歷,可能變成了別人眼中無關痛癢的談資,又一次地傷害到我們。
既然無法感同身受,便無需將大量的精力浪費在無意義的解釋上。只需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冷暖自知即可。
有難言之隱的人,別拆穿
歌德曾說:「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某種不便公開的成分,假如公之於眾,必將冒犯別人。」
徐崢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過,自己20歲時就因為治療脫髮被別人譏諷嘲笑。
每一次開始「治療」,生薑味散開的時候,宿舍樓道里就有人敲着臉盆大喊:「徐崢開始治頭髮了!」
被人圍觀的他,因為過於緊張打翻了生髮水,便有人嘲笑:「你們說桌子上會不會長毛?」
另一人搭腔:「你看他的頭就知道了,效果也不怎麼樣。」
在同學們的笑聲中,徐崢顯得非常尷尬。
事隔多年,當初嘲笑徐崢的幾個同學或許早已忘記了這件事情,但徐崢卻因為此事自卑了好多年。
生活中,誰都有自己的軟肋,有時我們說者無心,可對於聽者,卻像是刀子狠狠地扎進他們的心裏。
古語云:言多則必失,語急則傷人,君子當三緘其口。
每個人都有難言之隱,對他人的弱點保持沉默,看破而不說破,便是最大的慈悲和善意。
知乎上有個話題:「人為什麼要學會沉默?」
我非常贊同其中的一個高贊回答:
在弱者面前適時沉默是善良,在強者面前沉默是尊重;
在陌生的領域沉默是敬畏,在熟悉的領域沉默是謙虛。
成年人的社交的潛規則就是:該沉默的時候,千萬別多嘴。
認知層次不同,不必爭辯;
經歷過往不同,無需解釋;
難言之隱不同,切勿拆穿。
逞一時口舌之快,贏得一時光彩,並沒有太大意義。
人生最重要的還是磊落的做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