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希特拉:德意志民族的頭號愛國賊

作者:
他以三張牌繼續上演愛國大戲。但遺憾的是,結局終成禍國。第一張牌:恢復經濟,創造就業。 第二張牌:通過舉辦奧運弘揚愛國主義旋律。為了辦好奧運會,希特拉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 第三張牌:通過對外擴張,把愛國主義推向頂峰。

不抽煙、不喝烈酒(只喝少許啤酒)、素食主義者、愛孩子、喜歡動物、提倡保護環境,具有幾乎無可挑剔的個人私德。然而,此人卻是屠殺六百萬猶太人、挑起世界大戰,直接或間接造成三千萬人死亡的人間惡魔。

這個人就是希特拉,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及三軍統帥。4月30日是希特拉自殺70周年。

希特拉的罪惡行徑給歐洲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也對全世界產生了極為重要影響。儘管二戰已經結束70年,但有些國家的人民還生活在二戰的陰影中。當然,受害最深的還是德國和德意志民族。

德意志是一個以理性見長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無數的思想家、藝術家和科學家。按理說,一個前半生窮途潦倒、依靠賣畫度日的人不應該、也不可能把德意志民族帶進瘋狂狀態。令人意外的是,他做到了,而且很快上台並全面掌控國家機器,成為舉國擁戴的偉大領袖。究竟希特拉使用了什麼樣的超常規「秘密武器」?

這個「秘密武器」就是愛國。國家這個詞,對德意志民族而言,有着不一樣的含義和特殊的感情。

希特拉也許不是愛國賊的祖宗,但絕對是德意志民族的頭號愛國賊。這個以愛國起家、用愛國篡權、拿愛國來奴役人民的罪魁禍首,最終把德意志民族帶進了災難深重的深淵。

他最大的旗幟是愛國主義的代言人

德意志民族太需要國家了,甚至到了無比渴求的程度。這種對國家的痴迷源於德意志獨特的歷史:儘管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存在800年之久,但終究是個空殼,德意志民族生活在一個有名無實的「帝國」里。尤其是在帝國後期,這片土地上有大大小小300多個公侯邦國和自由市,各邦國之間相互爭鬥,民眾受害尤深。在俾斯麥統一德國之前,真正意義上的德意志國家其實並不存在,德國僅僅是個地理概念。

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德意志民族苦盼的國家終於建立,但由於德皇威廉二世「世界夢」的衝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帝國迅速潰敗。德國戰敗之後,不僅領土被蠶食,還需要支付戰爭賠款,人民受盡屈辱和苦難。遺憾的是魏瑪共和國並不爭氣,不僅不能迅速改善民生,為民眾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而且在外交上無所作為,在歐洲成為一個典型的受氣包。

常言道,屋漏又遭連日雨,行船偏遇打頭風。在風雨飄搖中動盪的魏瑪共和國,偏偏遇到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嚴重波及到德國,加劇了德國的通貨膨脹和失業。

德國民眾多麼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彪悍的領導人來引領國家走向正軌和光明的未來。

在這一特定的背景下,希特拉出現了。為了達到上台的目的,希特拉打出了以「愛國主義」為招牌的三面大旗。第一面大旗:反對不平等條約。「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對德國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德國不僅要支付巨額戰爭賠款,而且還要忍受法國的凌辱。法國為保證得到戰爭賠款和更多的安全感,出兵佔領了德國阿爾薩斯-洛林、魯爾等地區。由於魏瑪共和國政治上四分五裂,因此無法進行有效的對外反擊,只能實行消極抵抗。特別是巨額戰爭賠款的支付,導致德國發生了空前的通貨膨脹,貨幣體系瓦解,經濟陷於崩潰。希特拉準確地把握了德國民眾的不滿情緒,把災難的原因歸咎于于魏瑪共和國的軟弱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

利用民族主義情緒來反對不平等條約,煽動對外國的仇恨,這歷來是政治野心家慣用的伎倆,而且屢試不爽。希特拉許諾,納粹黨一旦上台,將立即廢除凡爾賽和約,重整軍備,收復失土,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大帝國即第三帝國(公元962年—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為第一帝國;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為第二帝國)。

廢約、收復失土、重建國家的輝煌,這是多麼光榮的夢想與歷史使命。而為了國家的前途和未來,必須犧牲個人利益以確保民族的整體利益。希特拉在演說中公開宣稱:「民族社會主義既不把個人也不把人類作為其考慮問題、發表意見和做出決定的出發點。它有意識地把民族當作它整個思想的中心。這個民族對它來說是一種由血緣決定的現象,它認為這是上帝授予的人類社會的組成部分。個人是會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自由主義世界崇拜個人,必然導致民族的毀滅。相反,民族社會主義則要求保護民族,必要時犧牲個人為代價。必須使每個人逐漸認識到,自我同整個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希特拉富有激情的演說,把德意志的民族情緒猛烈地煽動起來。在普通民眾看來,魏瑪共和國的政客整天在忙於勾心鬥角,而希特拉敢於說出民眾的心裏話,這份勇氣無法不受到尊敬。從此,希特拉成了保衛國家、守護民族尊嚴和利益的形象代言人。

以反猶和極權兩面大旗向愛國致敬

第二面大旗:反猶主義。在煽動德國民眾對外國讎恨的同時,希特拉也把矛頭指向了猶太人。由於德國一直存在反猶主義土壤,所以煽動民眾對猶太人的仇恨輕而易舉。那麼,反猶的依據何在呢?首先,在納粹看來,與「高貴」的雅利安民族相比,猶太人是劣等人種,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種族衝突,這種衝突表現在,猶太人滲透到社會當中,對剝削和壓迫雅利安人種負有責任。這些「低賤」的猶太人搶走了高貴人種的工作,通過「不道德」手段獲取了本應屬於雅利安人的財富。

希特拉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提出,將德國社會轉變為基於種族社會的計劃。這一納粹主義理念將反猶太主義、種族優生和優生學元素結合起來,並將其與泛日耳曼主義和領土擴張再次結合,意圖在於為德意志民族獲取更多的生存空間。其次,納粹認為,猶太人具有某種陰謀,與德意志民族國家並不是一條心。有力的證據是,德國戰敗是猶太人的背叛造成的。因此,猶太人是劣等民族中最危險的人種,必須予以滅絕。

希特拉以反猶的名義,把自己打扮為雅利安民族的保護人。這個邏輯鏈條是:反猶等於保衛雅利安;保衛雅利安就是熱愛這個民族;熱愛這個民族就是熱愛國家。希特拉一步步地把民眾從狂熱的民族主義引向愛國主義,通過愛國主義來遙控這個民族。希特拉非常清楚,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是一對孿生兄弟,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打通,相互借用的。

希特拉的愛國主義邏輯:國家全面掌控經濟,為個人提供保障。因此個人就必須愛國和政府領導人。因此,愛國家就是愛希特拉。

第三面大旗:國家社會主義。拋開學理論述,簡而言之,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是兩種對立的社會思潮。自由主義是強者思維,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反對國家對社會和個人的過分干預。社會主義是弱者的邏輯,他們認為個人發展受到阻礙是源於社會不公,和自己無關,都是別人惹的禍。如何化解此種社會不公呢?文明點的做法是多收有錢人的稅,更野蠻點的做法是打土豪分田地。而問題是,誰來為個人主張此種權利呢?個人顯然不能,只有救世主。在世俗社會,這個救世主就是國家,於是國家干預思想應運而生。國家干預程度的大小是幾種學術流派的分野,國家社會主義是國家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全面干預,國家既是保姆,也是管家,是保護者,更是利益的擁有者。

納粹黨的全稱就是國家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這個詞彙上再加上國家兩個字,極權主義色彩已經算是登峰造極。

希特拉的愛國主義邏輯很清晰:國家全面掌控經濟,為個人提供充分的就業、醫療、教育和其他保障。既然國家為個人提供了保障和保護,那麼個人就必須愛國家,就必須愛政府的領導人,而這個領導人就是希特拉。因此,愛國家就是愛希特拉。

打出三張牌同時取得成功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崩盤,德國經濟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數百萬人失去了工作,多家大銀行倒閉。希特拉及納粹黨抓住這一時機,進行大規模宣傳,承諾重振經濟及降低失業率。許多選民認為納粹黨能夠幫助恢復國家的秩序、平息社會的混亂,能夠提升德國的國際地位。

憑着這三面大旗,希特拉逐漸走向權力頂峰。1928年5月,納粹黨在國會的席次僅有12席,至1930年9月獲得了107席,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1932年4月10日舉行總統第二輪選舉,希特拉竟然獲得了36.8%的選票。1932年7月31日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獲得230個議席,一躍成為國會中最大的黨派。1933年1月30日,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拉為德國總理,納粹黨從在野黨一躍成了德國的執政黨。

嘗到好處的希特拉上台後,繼續高舉愛國主義這面旗幟,連續打出了三張牌。精彩的愛國主義大戲又要繼續上演了。

憑着三面大旗,希特拉逐漸走向權力頂峰。隨後,他以三張牌繼續上演愛國大戲。但遺憾的是,結局終成禍國。

第一張牌:恢復經濟,創造就業。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尚未完全從戰後困境中走出來。特別是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德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6600萬人口中,失業人數更高達600萬,幾乎一半掙扎在飢餓和貧困線上。希特拉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

創造就業必須依賴於經濟的恢復。早在1930年納粹就提出了《迅速提高就業-戰勝危機綱領》,該綱領要求「修築公路,以減少失業」「由國家資助,使中小企業繼續生存」。納粹執政後,「鐵公基」項目迅速啟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了的「鐵路、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德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就是在納粹時期修建的。大型工程的建設,提振了德國民眾對經濟的信心,從而帶動了其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很快,德國經濟高速增長,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業率也創下了歷史新低。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比利時為8.7%,荷蘭為9.9%。

如此亮麗的政績,使民眾不得不相信,只有納粹黨才有能力「創造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蹟」,帶領國家走向美好的未來。既然納粹黨具有這樣超強的領導能力,還有何理由不熱烈擁護?熱愛納粹黨,就更應該熱愛希特拉。經濟的成功,讓納粹黨和希特拉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威信和威望,民眾愛國的理由更充分了。

第二張牌:通過舉辦奧運弘揚愛國主義旋律。為了辦好奧運會,希特拉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造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拉鐘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以此來展現德國的「繁榮與昌盛」。

1936年8月1日,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希特拉宣佈開幕,會場上飄揚着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拉!」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

在本屆奧運會上,德國獲得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成為世界第一。體育政治和體育民族主義的狂熱,被希特拉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裏,希特拉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而對大救星,民眾能夠做的當然就只剩下狂熱的擁戴、絕對的服從和無條件的支持了。

第三張牌:通過對外擴張,把愛國主義推向頂峰。為了對外擴張,需要秘密重整軍備。1935年,德國實行陸軍普遍徵兵制,並正式成立空軍,接着又大造軍艦和潛艇。在看清國際聯盟沒有決心制止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行為的底牌後,希特拉更是肆無忌憚地大搞擴軍備戰。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到1939年入侵波蘭時,德國已經成為歐洲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國家。

重振軍備完成後,希特拉開始了收復失地和對外侵略的步伐。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由國際聯盟駐軍管理。希特拉上台後,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蘭,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遺憾的是,愛國成了真正的禍國

俗話說,大盜從小偷開始,小偷一開始也是膽戰心驚的。打完第三張愛國主義的牌,希特拉發現,沒有人敢於真正懲罰他,甚至連個像樣的制止也沒有。希特拉的狼子野心停不住了,隨後肆無忌憚地吞併捷克,突襲波蘭,最終引爆了災難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的後果盡人皆知,德國被希特拉毀掉了。據估計,從1935年至1945年的納粹德國國防軍陸軍(以下簡稱德軍)士兵,總共約有1300萬人,約陣亡160萬人。截止至1945年2月19日,德國的總死亡人數在550—690萬人左右,另外在1942年邊界範圍內的有43.7萬平民死於英美聯軍的轟炸機機群的轟炸,還有220萬以上的平民在蘇聯紅軍於1944年1月—1945年2月的攻入奧得河—尼斯河以東的前德意志東部領土的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西普魯士、波森、東普魯士等地過程中被蘇聯紅軍殺害,並驅逐了該地的1200萬德意志人。

希特拉死了,沒有人可以考證他是不是真心愛國。但人們都知道,愛國是希特拉口頭禪。遺憾的是,愛國成了真正的禍國,希特拉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害國賊。甚至在納粹失敗前夕,希特拉就下令毀掉德國所有的工廠和生產設施,搞焦土政策。希特拉的理由是,日耳曼這個失敗的民族不配擁有任何物品。再說,戰敗後日耳曼民族就完蛋了,德國人將成為戰勝國的奴隸,他不忍心自己熱愛的民族遭受亡國滅種的痛苦。幸虧德軍指揮官沒有執行命令,德國人賴以生存的設施沒有被完全摧毀,否則戰後德國的日子更為難過。

儘管希特拉把愛國推向極致,導致了二十世紀最大的災難,但並不能由此否定愛國。愛國沒有錯,它是一種樸素的個人情懷,是值得肯定的「正能量」。但如果上升到愛國主義的高度,那就需要人們倍加警惕。如果愛國主義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這個國家離納粹德國就不遠了。

希特拉也許不是愛國賊的祖宗,但絕對是德意志民族的頭號愛國賊。這個以愛國起家、用愛國篡權、拿愛國來奴役人民的罪魁禍首,最終把德意志民族帶進了災難深重的深淵。往事不忘,後事之師。希特拉這個反面教材給後人的教訓是:不要假愛國的名義行禍國之實。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鳳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13/1695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