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元朝真的有「四等人」制度?可能是妄想與誤傳

金庸名著《倚天屠龍記》中,有這麼個橋段:

元朝郡主趙敏心系張無忌,幾次三番胳膊肘外拐,作為父親的汝陽王出於無奈,說出了自己的反對理由:反賊好說,大不了招安,問題是張無忌是個漢人。

這理由,基本上等於從根上掐死了張無忌翻身當郡馬的可能性,畢竟連「乾坤大挪移」也無法改變自己身為漢人的血統、血脈。

金庸老爺子這一橋段的創作背景,並不陌生,早在中學歷史課本上,我們就曾接觸到元朝的四等人制度:第一類是蒙古人,地位最高;第二類是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和畏兀爾人等;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也就是南朝漢人。

每當看到這一段,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難免氣鼓鼓:活該蒙元該滅!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圖片來源於《馬可波羅》

一壯懷激烈的元朝遺老

這事,咱們得從元朝遺老說起。

圖片來源於《馬可波羅》

從1271年到1368年,蒙元一共存續了97年。按說蒙元是典型的異族統治,在它滅亡之後,長期被壓抑在社會底層的漢人,應該是「翻身農奴把歌唱」「載歌載舞謝朱明」,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元末潮州路總管王翰,是個血統百分百的漢人,可是在國破家亡之後,懷着「報國每慚孫武策,匡時空草賈生書」的悲憤之情四處逃亡,最後甚至寧肯自殺也不事二主,留下了「寸刃在手顧不惜,一死了卻君親恩」的詩篇。

有人說,你王翰吃了人老元家的飯,那感念恩德也算正常。

圖片來源於《洪武大案》

可是元代詩人戴良,卻是個的徹頭徹尾貧下中農,蒙元滅亡後,這哥們也對大元朝念念不忘:「風塵澒洞遺黎老,草木凋傷故國秋」。後來朱元璋找他出山做官,這哥們不從,居然死在獄中。

而王翰、戴良也不是個例,此外還有「故國情深,遺老愁重」的鄭玉、張昱、周霆震等人,他們也對覆亡的蒙元,念念不忘。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詩人王逢。

咱文章開頭提到的趙敏父親汝陽王,名字叫做察罕帖木兒,他在《倚天屠龍記》中是被周芷若刺殺身亡,而在真實歷史上他也確實是被刺殺而死的,聽聞他的死訊,王逢悲切的寫道:「尋聞盜殺李上公,窮旅孤臣淚沾衣」(察罕帖木兒漢姓李)。

圖片來源於《倚天屠龍記》

後來聽說元幼主之子北歸,他又寫詩:「火流南斗紫垣虛,芳草王孫思愴如。」而對朱元璋,即便到了洪武十幾年,王逢還一直稱其為「南朝天子」(南朝天子許謝病,竊長木石儀鸞園)。

讀史至此,難免令人生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蒙元四等人」,難不成都有受虐傾向?

二蒙古人也是色目人

這,咱就得好好說說蒙元的「四等人制」了。

首先得說名字奇奇怪怪的色目人,這色目人並不是蒙元首創,而是「各色名目之人」的簡稱,最早見於唐代文獻,取「以其色目非一,故云之類」之意。

圖片來源於《馬可波羅》

換句話說,色目人這個詞,是個妥妥的漢語詞彙。

而如果按照這個定義,凡是長相和中原漢人不一樣的,基本都屬於色目人範疇。那麼在當年,長相和漢人不太一樣的蒙古人,是不是也屬於色目人範疇呢?

還真是,在《至正金陵新志》中,所謂的「國族」蒙古人被劃歸色目。《元典章》中,也有「除漢兒高麗蠻子人外俱色目人」的記載。

圖片來源於《元典章》

眾所周知,蒙元帝國疆域廣闊,轄區內的人口眾多,民族成分自然非常複雜,那麼按照聚居區域和長相對人口進行劃分,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信你看,我們新中國,不也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嗎?

那麼,蒙元的民族怎麼分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儘管為了方便統治,蒙元非常重視民族劃分,但是,它的民族劃分非常混亂,並不統一。

比如:成書較早的《大德南海志》中,戶籍按照是否從事宗教活動劃分為普通戶和僧道戶,普通戶中再按民族來源分為南人戶和北人戶。

圖片來源於《大德南海志》

而在成書較晚的《至順鎮江志》中,民族劃分則大體分為:漢人、蒙古、畏兀兒、回回等。

圖片來源於《至順鎮江志》

這麼說吧,在蒙元帝國的戶籍管理中,民族分類、職業分類都有,但真要說分等劃級,起碼在元朝的官方文獻里,是沒有的。

三歸屬感和政治參與度

那麼「四等人」制就是完全的空穴來風嗎?也不盡然。

這就要說歸屬感和政治參與度兩個問題了。

圖片來源於《馬可波羅》

這所謂的歸屬感就像牽着風箏的那根線,即便放在今天,媳婦出嫁幾十年,很多人還是覺得自己娘家親,這就是扎在人性根里的歸屬感。

這一點,代入到當時南方人和北方人身上,尤其明顯:

自從1234年金國滅亡之後,南宋和蒙古帝國又對峙了一百多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裏,生活在北方的各色人等,已經統統歸於蒙古之下,甭管是回回、契丹,還是女真、漢人,他們統統可以稱之為北人。

相處一百多年,北人的心理特徵,相比南宋治下的人群,自然是更有歸屬感。

圖片來源於《馬可波羅》

再看政治參與度問題,這就要說蒙元的政治蛋糕的劃分法則了。和宋朝科舉為主不同,蒙元一開始是沒有科舉制的,而主要採取世襲、恩蔭與推舉制的方式,也叫「怯薛歹」制,一句話:想當官,看出身!

「怯薛歹」是元朝高官的主要來源,這些人大部分都是蒙元開國元戎的二代們,在這其中,漢人比例少,也能佔到40%,當然這些漢人也主要是北方的漢族大族,比如順天張氏、真定史氏、東平嚴氏、鞏昌汪氏、西京劉氏等等。

這些漢族,往往是從遼、金時期就世代生活在北方。

圖片來源於《馬可波羅》

當然,蒙元也不是完全杜絕科舉,但搞得確實少:直到1315年(仁宗延佑二年)才開辦科舉,直至元朝滅亡,也只曾舉辦約十次,共取試一千餘人。一千餘人,這數字,和錄取數量龐大的宋朝(一次取試五六百),那是完全不能比。

總之,無論「怯薛歹」還是科舉,南方漢人都很難享受優惠,這自然會讓人感覺被當成二等公民,元朝在搞民族歧視!

當時漢人普遍抱怨的是「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其實說的是政治參與內外有別,而並不是民族地位的高低。

當然,如果普通的漢人和普通的蒙古人發生爭執,官方還是相對偏袒蒙古人。

圖片來源於《馬可波羅》

不過,政治問題最終還是會影響民族情緒,元末的農民起義首先從南方大爆發,與蒙元的「切蛋糕」也不無關係!

四誰發明了「四等人」制?

但即便是幹掉蒙元的朱明,在各種文獻中,也沒明確說蒙元的「四等人」制。那麼,到底是誰發明了「等級森嚴」的「四等人」體系呢?

圖片來源於《馬可波羅》

這得先說「三等人」體系,1915年,日本蒙元史學家箭內亘在《滿鮮地理歷史研究報告》中,首次真正提出元代實行「三等人制度」。

後來,最早出自清末屠寄的《蒙兀兒史記》:「於時大別人類,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母人、曰漢人、曰南人。」再後來魏源在《元史新編》中也引用了這種說法。

在大家都突然「認同」蒙元「四等人」的前提下,曾經的政治劃分,就逐漸成了蒙元社會人的標籤。

再加上清末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主義思潮,蒙元「四等人」就更加自然地成為了廣泛共識,甚至連錢穆先生都信以為真。

那元朝的國祚為何這麼短?

跟元朝並立的四大汗國都先後被當地文化同化,契丹、金朝國祚夠長,也是不同程度的漢化。

無論從內外經驗來看,元朝的國祚這樣短,很明顯是沒有入鄉隨俗,僧道戶高於文人士大夫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圖片來源於《馬可波羅》

與其從民族成分來探討元朝的失敗,還不如從職業背景來入手,更加客觀。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看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03/169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