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程曉農:拜習通話,中美關係有何變化?

作者:
博明的看法比較系統地釐清了川普團隊對中美關係的基本認知,但他所屬的團隊已脫離決策圈;而杜如松的觀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拜登的國家安全團隊關於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大戰略的思考。到目前為止,拜登的中國政策團隊除了杜如松之外,其他人都沒發表比較系統的對中國戰略的說法。杜如松的觀點表明,白宮國安團隊對中國戰略意圖的判斷開始清晰化,這個變化應該對今後美國的對中共戰略和政策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美國時間9月9日晚上,也就是北京時間9月10日上午,拜登打電話到中南海,與習近平通話。這是拜登試圖改善美中關係的一個舉動,那麼,雙方通話當中談了些什麼,通話之後美中關係會發生什麼變化?

這是西方國家和印太地區各國都十分關心的問題。筆者分析了雙方關於這次通話所透露的信息,認為拜登和習近平的通話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拜登出馬:改善美中關係?

今年以來,中美雙方高層外交官先後在阿拉斯加和天津會談,中國提出了相當強硬的要求。中國外長王毅在7月26日的美中天津會談上向美國提出了「2份清單」和「3條底線」。「2份清單」列舉的是目前為止美國對中國的各種反制措施,中國要求全部取消。所謂的「3條底線」是:1,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的道路和制度;2,不得阻撓中國的發展進程;3,不得破壞中國的領土完整。這第1條實際上是要美國承認中國的現存制度不可批評;第2條是要美國充分滿足中國的經濟需要,包括盜竊技術機密;第3條是要美國不得過問中共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當然美方不會全盤接受這樣的要求,於是天津會談無果而終。

8月底拜登又排氣候特使克里第二次訪華,先後與王毅、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對話。拜登認為,氣候問題也關係到中國面臨的問題,與政治無關,中國應該會配合美國,合作改善二氧化碳排放,以此為突破口,或許可打開美中關係的僵局。但是,中國把氣候問題當作可以對美國施壓的槓桿,要求美國先取消上述清單中的要求。中國的說法是,中美要在氣候問題上合作,必須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近年來中美關係急轉直下,大幅滑坡,面臨嚴重困難,原因是美方對中國作出了重大戰略誤判;所以,美方應採取積極行動,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停止將中國視為威脅和對手。結果雙方的氣候問題會談也毫無結果。

由於美中高層官員的數次會談都沒取得任何進展,拜登決定自己出馬,通過雙方最高層的直接交流,希望能達成一些共識。這就促成了拜登和習近平的通話。

二、中美關於通話內容的官方新聞稿

拜登與習近平通話90分鐘,扣除翻譯時間和客套話,兩個人每人可分別講20分鐘,通話的內容會涉及到不少方面。白宮關於這次通話的新聞稿很短,總共才二百字,幾乎沒透露什麼實質性內容。以下是9月9日夜間白宮發佈的新聞稿:

拜登總統今天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交談。兩位領導人進行了廣泛的戰略討論,他們討論了我們利益交匯的領域以及我們的利益、價值觀和觀點分歧的領域。他們同意開誠佈公地處理這兩類問題。正如拜登總統明確表示的那樣,這次討論是美國為負責任地管理美中之間的競爭所做的持續努力的一部分。拜登總統強調了美國對印太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的持久興趣,兩位領導人討論了兩國確保競爭不會陷入衝突的責任。

雙方通話結束之後,新華網在美國東部時間9月9日晚上11點立刻發表了關於這次通話的新聞稿。其通稿說,習近平在通話中指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採取的對華政策致使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中美能否處理好彼此關係,攸關世界前途命運。中美合作,兩國和世界都會受益;中美對抗,兩國和世界都會遭殃。習近平還引用了古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華網的通稿指出,拜登表示,世界正在經歷快速變化,美中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美中如何互動相處,很大程度上將影響世界的未來。兩國沒有理由由於競爭而陷入衝突。美方從來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美方願同中方開展更多坦誠交流和建設性對話,確定雙方可以開展合作的重點和優先領域,避免誤解誤判和意外衝突,推動美中關係重回正軌。美方期待同中方就氣候變化等重要問題加強溝通合作,形成更多共識。

新華網的通稿表示,雙方一致認為,中美元首就中美關係和重大國際問題深入溝通對引領中美關係正確發展非常重要,同意繼續通過多種方式保持經常性聯繫,將責成雙方工作層加緊工作、廣泛對話,為中美關係向前發展創造條件。

三、美中媒體各自介紹通話情形

上述官方新聞稿套話很多,從中看不出多少奧秘,倒是兩國媒體披露了不少相關內幕。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引述一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的話,這次通話是拜登發起的,通話的重點是經濟話題、氣候變化以及新冠疫情。這名白宮高級官員指出,周四的通話「不是為了找到某種突破性協議」,而是「保持溝通渠道的開放」,並結束以往關係忽冷忽熱的周期。這位官員進一步透露,這次通話中拜登傳達的信息是,美國希望確保「動態保持競爭」,在未來不會出現任何情況使雙方轉向「無意的衝突」。這位白宮匿名官員告訴媒體:「我們歡迎激烈的競爭,但不希望這種競爭轉向衝突。」

中國官媒透露的相關信息比白宮多一些,從中國官媒的介紹中可以看出拜登談到的部分內容。中共的外宣官媒《多維新聞》刊登了多篇關於這次通話的報道,其中一篇報道指出,兩國關於這次通話的通稿,各自的內容和目標定位有明顯差異。中方通稿強調,要恢復以往的合作,互利共贏;而美方則關注如何避免誤解誤判和意外衝突,希望確定雙方可以開展合作的重點和優先領域。

筆者注意到,這次通話中,習近平雖然不象王毅在高層外交官會談中那樣劃出紅線,咄咄逼人,但仍然是寸步不讓,那就是,美國必須在對華政策上全面糾錯。而拜登則避免談到去年中國點燃中美冷戰、今年以來外交上對美國全方位施加壓力的做法,只聚焦在「避免誤解、誤判和意外衝突」。從中方報道看,似乎習近平在氣候問題上談合作談得比較多,講了些空話。拜登則沒有提新疆、台灣、西藏、香港和人權等議題。中共的外宣官媒承認:中美領袖通話,不會不談台灣問題,具體談了些什麼,只有極少數人知道;至於官方發出的聲明和通稿,不過都是各取所需。

中國的官媒表示,習近平強調合作與中美關係重回正軌,明顯是針對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三分法」(指拜登當局把美中關係的相關領域按照合作、競爭、對抗區別處理);中共領導人認為,美國不可能既要對抗和競爭,又要和北京合作。而拜登講的避免衝突,保持競爭,其實是變相地強調對華政策「三分法」。可以看出,雙方仍然是「雞同鴨講」。拜登這次通話,並未得到中方任何實質性的避免中美衝突的承諾。

四、北京的不滿和失望

《多維新聞》關於這次通話的報道分析中有一篇的標題是,《習近平、拜登的話外之音》。這篇分析點出了一個被外交套話掩蓋起來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習近平的期望與雙邊關係的現實有巨大差距。

首先,這篇分析表示,這次通話可以說是中美關係觸底反彈的重要對話。在此之前,雙方的私人特使和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了太多的鋪墊和「籌備」工作,首腦通話可謂得來不易。這段敘述表明,中國非常看重這次通話,希望中美關係進入一個有利於中國的轉折點,就象股市觸底之後的反彈。但該官媒認為,北京早已不耐煩了,而華盛頓「還沒想好」。

其次,這篇分析進一步指出,雖然新華社和白宮的通稿都強調這是一次「戰略性」交流,但通話內容相當空洞和務虛,雙方迴避了具體問題或分歧,這也意味着,並不會解決任何實際性的問題。唯一可以得到安慰的是,現在兩人之間的友好氣氛為繼續接觸創造了機會。

最後,這篇分析還表示,習近平在通話中有兩句話,用外交辭令表達了對拜登的不滿。據新華社通稿,習近平在通話中講了兩句關鍵話,提醒拜登;這實際上暗示,拜登的消極態度導致中美關係原地踏步,遲遲無法走出谷底。其中一句話是,「中美關係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選擇題,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題」,這實際上暗示,拜登上台至今,仍停留在思考第一個問題「是否搞好」的階段,而「如何搞好」中美關係則不在拜登考慮的範圍之內。另一句話是,習近平明確提醒拜登,「拿出戰略膽識和政治魄力」。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指責拜登當局沒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無法抵禦美國國內的反對派質疑。

上述分析還提到,拜登像「小腳女人」一樣,總是希望不急不躁地邁着「小碎步」來推進中美關係……這只能說太保守了,中美民間貿易真的等得起嗎?《多維新聞》的這段話透露出一點,北京當局現在相當着急,急需拜登取消所有的對中國的遏制措施,幫助中國扭轉其經濟上的困境。

五、拜登的國安團隊對中國大戰略的反思

習近平之所以着急,不僅與國內經濟困境有關,也與美國國內對中國戰略意圖的重新認知和對美國30年對華政策的反思有關。習近平知道,如果此刻不能扭轉中美關係,以後恐怕就越來越難了。

談到美國國內對中共戰略意圖的重新認知和對美國30年對華政策的反思,當然首重白宮國家安全團隊的看法。今年7月8日拜登的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出版了新書《長期博弈:中國取代美國的大戰略》(The Long Game: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而川普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最近在美國的《外交事務》雜誌的9月/10月號發表文章,標題是,《北京的美國喧囂:中國的大戰略如何盤剝美國的實力》(「Beijing's American Hustle,How Chinese Grand Strategy Exploits U.S. Power」)。

杜如松和博明的書和文章分析的重點都是中國對美大戰略,這兩人的看法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白宮本屆國安團隊和上一任國安團隊的觀點。他們兩人雖然分屬現任和後任,但各自的書和文章顯示出六個共同點:一,兩人都關注到中國的對美進攻型大戰略,而不是拘泥於雙邊關係中的小事;二,兩人對中國大戰略的分析都倒推30年,直到老布殊時代;三,因此兩人都看穿了鄧小平「韜光養晦」策略是為了掩蓋對美大戰略的實質;四,兩人都聚焦中國對美國的威脅;五,兩人都認為中美關係進入了對抗階段;六,兩人都是文官,因此都沒談到中美之間的軍事對抗。

博明的文章對美中關係有更坦率、深刻的反思。博明認為,從美蘇冷戰結束的時候開始,以後的30年裏美國對北京當局的認知一直存在嚴重偏差。不僅僅是老布殊,克林頓、小布殊、奧巴馬也同樣如此。博明指出,美國兩黨都沒充分認識到中國戰略中最具威脅性的一個因素,即北京利用美國和其他自由社會對中國戰略企圖的錯誤認知,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盲目信任作為武器,來為北京當局的國際野心服務。博明強調,重要的美國機構,特別是金融和技術領域的機構,堅持幾十年來的「接觸」政策,造成了自我毀滅的模式,這種模式導致華盛頓把經濟合作和貿易置於一切之上。

杜如松的觀點不如博明的觀點那麼鮮明,但他與博明的看法有個基本點一樣,那就是,今後中美關係基本上是一種「零和格局」。所謂的「零和格局」,是指一方如果得益,另一方必然損失,因此雙方無法真正地合作。《美國之音》記者就杜如松的書採訪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中心研究員保羅·海爾(Paul Heer),海爾指出,杜如松這本書所反映的對中國方略暗示了一種幾乎是敵對的、完全競爭的戰略。

博明的看法比較系統地釐清了川普團隊對中美關係的基本認知,但他所屬的團隊已脫離決策圈;而杜如松的觀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拜登的國家安全團隊關於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大戰略的思考。到目前為止,拜登的中國政策團隊除了杜如松之外,其他人都沒發表比較系統的對中國戰略的說法。杜如松的觀點表明,白宮國安團隊對中國戰略意圖的判斷開始清晰化,這個變化應該對今後美國的對中共戰略和政策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15/164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