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身邊的親人沒有人情味,請做好以下4件事

身邊最親的人是誰?

父母養育了你,兄弟姐妹陪伴你成長,愛人與你做伴。

親不親,一家人,打斷骨頭連着筋。

有時候,能夠治癒我們的是親人,讓我們痛不欲生的,也是親人。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身邊的親人沒有人情味,請做好以下四件事,任何時候,都不要去恨一個人。

01

戒掉對親人的依賴。

有一種現象叫「迴避型依戀」,主要是指嬰兒對父母不在身邊的事實,不會有強烈的表現,如果父母在身邊,也不會有很多的互動。父母和嬰兒之間,都是很不敏感的。據美國的樣本調查,這樣的嬰兒佔20%。

由此可見,大部分的嬰兒,對父母是非常依賴的。只要父母離開了,他就會大聲哭泣,表現出很不安的樣子。這樣的依賴,一直延續到成年之時,甚至是更久。

比方說,你沒錢的時候,伸手向父母要就可以了,根本不要管錢從哪裏來。

在成長的路上,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會特別好,雖然常常爭吵,但是隔幾天不吵,還很不習慣,覺得缺少了什麼。

兄弟姐妹在一起做遊戲,一起學習,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成年的兄弟姐妹,互相幫忙。慢慢也會形成互相依賴的關係。

如果親人們忽然沒有人情味了,你覺得他們都靠不住了,就會耿耿於懷。

抱歉,你已經是成年人了,親人們沒有義務繼續幫助你。你應該變成那些「迴避型依戀」的嬰兒,不管親人有沒有在身邊,都一樣快樂。

02

接納人性的自私、貪婪,不去改變身邊的人。

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說過:「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必理睬他,更不必報復他。當你想跟他扯平的時候,你對自己的傷害,遠比對那傢伙的傷害更多。」

人心是貪婪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的東西,比別人更多。

兄弟姐妹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偏愛,把所有的家財都歸到自己名下。這一點都不奇怪,只是父母無法做到兩碗水端平,難免要厚此薄彼。

一個家庭里,誰讀書的開銷更大,誰從父母家帶走了值錢的東西,父母幫助誰幹了更多的活,都會讓兄弟姐妹很不舒服。

我們都很愛自己,還想得到身邊人的愛,這樣的願望,無法得到滿足。當我們看透了自己的自私,然後不再盯着父母的財產,也不指望兄弟姐妹的接濟,還不改變親人們的自私,心情自然就變好了。

用你的熱情,去面對沒有人情味的親人,你會吃虧,但不會難過,反而會覺得自己很高尚。

舜帝小時候,一直被繼母和父親視為眼中釘,想了很多辦法,要把他加害。讓舜帝去蓋屋頂,繼母和父親在屋裏放火;讓舜帝挖井,井很深的時候,父親就往裏面倒土......即便如此,舜帝仍舊不計較親人的壞處,反而以德報怨,孝順他們。

或許,就是因為人性的自私,承託了舜帝的無私,讓他的德行顯得更加突出,得到了堯帝的欣賞。

改變自己是智慧,改變別人是神經。誠然,對付沒有人情味的親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計較他們的自私」。

03

保持距離,建立各自的生活圈。

很多人以為,兄弟姐妹、父母都住在一起,生活更加熱鬧,有了事情,可以互相關照。尤其是農村的人,哪怕分家了,兄弟們的房子,也要連在一起。

大宅院的生活,外表很美好,內部很複雜。要懂得,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做一百件好事,都不會被記住,但是做了一件壞事,就會被牢記;借一百次錢給兄弟姐妹,也不會被感激,拒絕一次,就變成了仇人。

距離消失了,美好的感覺也消失了。

好的關係,一定是有距離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為彼此牽掛、思念,逢年過節相聚的時候,大家都有一種「回家做客」的美好,話特別多。

因此,對於沒有人情味的親人,你要主動遠離。也許,分別一段時間,仇怨消散了,感情反而變濃了。

04

不要責怪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

也許,你常常這樣想:是不是我哪裏做錯了?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智慧;拼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愚昧。

每個人都有過錯和美德,你不要讓自己沉迷在過錯之中。要主動和自己和解。

比方說,因為贍養父母的事情,你和兄弟吵架了,你認為父母對自己不友好,應該少給一些贍養費。事後,你應該把不愉快的因素忘記,而不是主動向親人們道歉。

你在親人面前,一直很卑微,他們反而會認為你「真的錯了」。

古人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儘自己的努力去幫助親人,問心無愧就好,不要在乎太多的細節。

05

結束語。

很喜歡一句話:「親人就像老棉衣,就是出痱子,依然要捂着你。友人就像晴雨衣,需要了就穿,用過後放一邊。」

親人對你做了任何事情,都會念及骨肉之情,不會用極端惡毒的方式傷害你。即便打架了,到頭來還是能夠和解。

林肯說過:「親人不睦,家必敗。」

維護大家庭的和睦,人人有責,個個都應該多記恩,少記仇。

對於親人之間的仇怨,不要刨根問底,只要自然淡忘。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布衣粗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27/163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