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累計投資過萬億,依然逢雨必澇

中國至少有400多個城市在搞「海綿城市」建設,無論是東部發達城市,還是中西部貧困城市,不惜豪擲數十億、數百億上馬海綿項目。

海綿城市造價極其昂貴,每平方公里的平均花費至少1.8億元。如果完成中國2030年海綿城市建成面積達80%的目標,至少投資7.2萬億。

「海綿城市」思想源自是西方LID理念,較適宜歐美降水均勻、暴雨少的氣候,但是無法應對對中國降水多、暴雨多的季風氣候,地上海綿結構根本不可能達到消納70%降雨的目標。

雖然工程實施後依然逢雨必澇,但是地方對海綿城市建設仍樂此不彼,跟政績需要,以及項目背後巨大的灰色利益不無關係。

——題記

雨後的鄭州

1.

鄭州一場暴雨,讓全國都知道了「海綿城市」這個概念。鄭州市在2018年—2020年間,共投資534億打造「海綿城市」,試點規劃區平均每平方公里造價達2.85億元,是高鐵每公里建造成本的2倍以上,然而效果卻引起巨大爭議。

其實不單單是鄭州,最近幾年海綿城市,就像「智慧城市」一樣,成為全國城市建設的普遍潮流(或噱頭)。據住建部統計,目前至少有400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並且幾乎無一不是動輒砸進幾十億、幾百億的投資。

省會城市方面。武漢、南寧、西安、濟南、貴陽都公佈了海綿城市規劃,第一期建設期限一般在三年左右,多數在2017年完工,投資額在111億—214億不等。由於海綿城市是個持續工程,每個城市長期規劃一般到2030年,因此,多數省會城市已投入資金應該超過200億元。

長沙雖然沒有公佈相關數據,但是比較邊緣的望城區海綿建設投資80億,雨花區一個海綿公園投資就14.56億,可見整個城市投資也得數百億。杭州市也沒有公佈整體投資,但僅錢塘新區投資就75億,全市投資也應該達到數百億。

地級市方面,多數城市海綿工程投資額都在50億以上,比如廈門72億、鎮江88億、馬鞍山79.5億;也有的城市規模不大,反而投資超百億,比如珠海133億、衢州125億。

最誇張的是湖北孝感,今年提出了總投資282.4億元的海綿城市計劃,這是地級市中最造價最高的海綿城市投資計劃,整個建設期3年,也就是每年要支出94億之多,對於一個年財政收入只有135億的城市,不禁讓人疑問去哪裏找錢完成這種天價工程。

就連西部乾旱或半乾旱城市,也跟風造海綿城。寧夏固原投資50億;甘肅慶陽曾經7個縣中有5個是國家級貧困縣,投資達65億;西寧投資近55億;年降水量只有80毫米,極其乾旱的格爾木,也花費5億多,建造了2.14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區域。

「海綿城市」這股風也燒到城區面積較小、沒有太強內澇壓力的縣城或縣級市,河北遷安投資24.56億元,四川西充投資78.8億。

現在幾乎可以說,到了全城萬城皆「海綿」,一切皆「海綿」的地步了,哪個城市不搞「海綿工程」,那簡直是out了!

2. 

那麼,全國上下為這個「海綿城市」工程,總共花了多少錢呢?

我們先看海綿城市的每平方公里單價。根據上述城市海綿項目預算情況,每平方公里造價在1.8億元至9億元不等;住建部第一批試點區域450多平方公里,造價為865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約1.9億元。即便我們採用1.8億元每平方公里的保守標準,這也是非常昂貴的市政建設工程,幾乎可以說是用錢堆出來的。

再看「海綿城市」的建設面積。根據全國最權威的測量統計機構——自然資源部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監測成果,2016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的城區總面積為35637平方公里。考慮到近些年城市化仍在持續進行,目前全國城區至少已達到4萬平方公里。

依照有關部委提出的,到2020年全國20%城區建成海綿城市的目標,目前累計投資至少已達1.44萬億。如果實現國家規劃的,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區建成海綿城市的目標,以屆時城市面積5萬平方公里計算,至少需要約7.2萬億投資。

3. 

億萬公帑,億萬人民的辛苦錢投進去後,海綿城市真的起到了防治雨洪、治理內澇的效果嗎?我們可以看上述海綿城市先進城市(其中常德、武漢和南寧都是住建部試點城市)的效果。

湖南常德城區面積僅85平方公里,卻投資近百億用於海綿城市,可以說投資密度遠遠高於一線城市,一期工程建成後就不斷向外界自詡是「海綿城市典範」,徹底告別內澇,還出版了很多書宣傳「常德經驗」。然而,2019年一場暴雨,3小時降水量僅70多毫米(約為本次鄭州暴雨三小時降水量的五分之一),就造成城區嚴重內澇,很多道路積水1米多深,新華社還專門發了一篇報道。

 alt=

2019年7月常德內澇,圖片來源:新華網

武漢2019年6月21日,2020年7月初,發生兩次嚴重內澇,其中2020年內澇因持續降雨導致,尚情有可原,2019年內澇是一過性、強度不太大的降雨導致的,則凸顯海綿城市建設效果不明顯。

武漢2019年6月21日內澇,圖片來源:中新網

 alt=

武漢2020年7月內澇,市民上街捕魚,來源:中國天氣網、視覺中國

南寧2020年3月25日、2021年6月10日發生兩次嚴重內澇,這兩次降水量都不是太大,日降水量最大觀測點僅102毫米,但是市內發生數十處內澇,積水最深處超過1.4米。

中國天氣網:《南寧內澇嚴重》,2020年3月25日

衢州也是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2020年7月1日、9日發生內澇;西安2019年4月21日、2020年6月17日、2020年7月31日發生內澇……

 

衢州2020年7月內澇,被淹處不乏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覆蓋地帶,圖片來源:衢州傳媒網

2020年8月5日西安多次嚴重內澇,消防官兵積極展開營救,來源:陝西省消防總隊網站

如果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下新聞,上述列舉的幾十個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城市,在工程完工後,在暴雨天氣下,幾乎都發生過內澇。並且,除了2020年武漢內澇外,導致其他內澇發生的天氣狀況,日降水量一般都在100毫米上下,僅僅是東部地區兩年一遇至五年一遇的降水量。

所以,海綿城市根本沒有起到之前所宣揚的削減70%地表徑流,預防二十年一遇至五十年一遇洪澇災害的目標,更不用說防範百年一遇的暴雨。就中國目前的普遍實踐來講,海綿城市是一個投入非常高,收效卻很低的城市工程,除了美化城市環境外,防洪方面作用甚微。

然而,最近各路專家頻繁為海綿城市開脫罪名,觀點無外乎兩個:鄭州海綿城市沒有起到效果,是因為降雨太大;鄭州一例的失敗,並不能證明海綿城市建設是錯誤的。我們不禁要說,海綿城市不是一般工程,付出這麼高的投入,就應該有跟造價匹配的效果。其本質是公民支付了高昂的代價,卻無法買到相應的服務,大災面前連基本的財產和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老百姓有必要必須繼續為此買單嗎?

4. 

分析到此,每個有責任感的公民一般都要問兩個問題:

海綿城市為什麼不能抵擋暴雨,防治城市內澇?

海綿城市儘管不能治理內澇,地方為什麼還要樂此不彼地投入巨資去搞?

海綿城市理念雖然是中國城市建設專家在2010年之後提出來的,其根本思想源自西方的低影響開發(Low-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雨水治理理念,主張通過建設可滲透路面、綠色屋頂、雨水花園、滯留草溝,雨水再生系統等海綿設施,來滲透、過濾和蓄存降水。

根據水務專家的研究,地表海綿結構日吸收量在20-26毫米左右。這種雨水管理方式,對於消化歐洲西風帶的和風細雨,非常有效。而中國多數城市位於季風氣候區,降水集中在夏季,動輒出現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屋頂花園、城市綠地這些設施,根本不可能達到地方海綿城市規劃所設想的吸納70%以上降水的目標(鄭州甚至提出地表徑流控制率達81.5%),遇到暴雨,能吸收30%就不錯了。

近些年很多地方把海綿城市作為一勞永逸解決內澇問題的靈丹妙藥,這本身就是偽命題,不僅麻痹了防洪意識,還擠佔了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資金。中國城市防洪,應該學習氣候類似的首爾、東京,採用「蓄排結合」的方式,海綿設施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消化暴雨,還得靠發達的排水設施。

東京有號稱全世界最龐大的排水系統,排水管道內徑達10米,把一個個高 25.4 米、長 177 米、寬 78 米的大型蓄水池連接起來。中國城市也應該在河道疏浚、地下管道建設、蓄洪區建設和泵閘系統建設等「排」的問題上下功夫。

東京地下排水系統,有「地下神廟」之稱,可以基本消化颱風帶來的暴雨

那麼,地方主政者們為什麼依然樂此不彼,海綿城市建設投入一個比一個多呢?無非是海綿建設是「名利雙收」的事情。一方面,如果地方領導在地下修管網、在疏浚農村河道,沒有人會知道他的成績,反而會因為佔道影響交通,遭人抱怨,但是在城市修綠地、建公園,則是很容易被市民和上級看到政績,並且贏得人們誇讚。

另一方面,城市綠化投資巨大,成本估算也有很大彈性,有巨大的灰色利益空間。根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一顆榕樹或銀杏,地頭價不過幾千元,最後賬面價格可以達10萬元,剩下的都是牟利空間,這也是很多地方官員建設海綿城市的動力之所在。

鄭州暴雨是個考驗,海綿城市是否有必要再去搞,或者應該怎麼搞,都值得認真思考,畢竟這是涉及數萬億規模納稅人辛苦錢的大事!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阜成門六號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01/162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