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除了「以胖為美」外,你還知道哪些古人對美的奇葩定義嗎?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是這樣描寫楊貴妃的:「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這種極高的評價,說明在白居易所處的時代,楊貴妃堪稱是「美人的標準」,其傾國傾城的容貌,讓唐玄宗深陷其中……自古有「英雄難過美人關」,孔子也說:食色性也。那麼,不同的朝代對美女的定義是什麼樣的呢?歷史上出現了哪些美女,她們又美在何處呢?

在上古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由於女性佔主導地位,所以其能夠生產勞動,繁衍後代就是美的體現。在那個時期,男性往往選擇幹活利索,生殖能力強的女人作為自己的配偶,從中體現了當時對女性的審美觀念。粗壯結實的女性往往更受歡迎,也更容易遭到男性們的爭奪。但她們依然追求精緻,喜歡穿戴一些骨制的項圈和手鍊等等。

如果談到人們在女性審美觀念上有明顯變化的時期,那便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開始,標誌着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在此過程中,對於女性的審美自然也和先前大相逕庭——人們開始以「柔弱」為美,提倡女子應該表現得溫順、細膩,應該做到注重形象,梳妝打扮,描眉畫眼。西施作為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美女,在如今仍然以「畫中美人」的印象存在於大眾的腦海里。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中寫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把西施作為西湖的「代言人」,側面襯托出了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之美。其秀雅絕俗,膚白貌美,身姿窈窕,而如今看來有一些弱不禁風和骨感,恰恰迎合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審美觀。

兩漢時期,「秀外慧中」的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古代四大美女,漢朝就佔了一大半,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其擅長梳妝打扮——「秀外」。漢朝的女子喜歡梳髮髻,髮髻的款式也非常多,像墜馬髻、椎髻、盤桓髻等等。其中比較受歡迎的有椎髻,椎髻是將頭髮結成椎形的髻,是我國古老的髮式之一。在今天,梳髮髻仍然可以讓你在茫茫人海中使人眼前一亮,梳一個好看的髮髻顯得十分精緻。漢朝女子的面妝分為紅妝和白妝,區別在於是否施上胭脂。漢朝女子化妝還流行「面靨」即在臉頰上點一點硃砂紅。這種妝飾的由來更加奇怪。最初是作為宮中妃子不能侍寢的標誌,後來被宮中藝人學會,廣為流傳。至於「慧中」,筆者認為西漢時期美人趙飛燕即是一個例子,她雖身世平庸,但後來在陽河公主處學習舞蹈,成為一代舞蹈家。一次漢成帝到府上參觀,見她婀娜多姿的舞蹈,聽她的歌聲清脆動人,便帶入宮中,寵愛有加。後來更是成為了皇后,大權在握。如此說來,漢朝女子不僅美麗,而且十分聰慧,實屬難得。

到了唐代,人們對女子的身材的審美又產生了變化。相比於其他朝代的「柔弱美」,唐代女子以豐滿體態為美,這與大唐的華麗繁榮相映襯。女性體態豐滿,髮髻高聳,衣帶飄舞,是極其美麗大方性感的,體現出一派「盛唐氣候」。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頭戴簪花,身披紗袍,面容姣好,步履輕盈……看到這裏,一些體態略為豐滿的女性開始認為唐代以胖為美,遐想如果自己生在了唐代,沒準也是傾國傾城的美人。的確,無論是《資治通鑑》,還是《後唐書》中都有記載楊貴妃,以「豐艷」相稱,但可惜的是,這些史書作者都沒有真正處於那個時代,以至於也很遺憾地沒有見過真正的楊貴妃,反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寫道:「

侍兒扶起嬌無力

」。從中可以理解出,唐人白居易眼中的楊貴妃依然是以柔弱的身姿呈現的。所以,筆者還是建議大家燃燒你的卡路里吧!

宋元時期,由於經濟文化政治多方面的發展,人們開始崇尚淡雅之風,女性的美也由大唐時期的艷麗變得樸素自然、內斂柔弱。元代畫家王繹的《寫真古決》中記載,完美的臉部應當講究「三庭五眼」——把臉的長度分為三等分:前額髮際線到眉毛、眉毛到鼻子底部、鼻子底部到下巴各佔三分之一。當今受歡迎的高鼻樑或尖下巴抑或大眼睛,似乎並不與之吻合。

後來到了明清時期,纏足等行為風靡一時,無論貧富貴賤,女性紛紛纏足,為了這「三寸金蓮」,將女性的健康置之度外,這無疑是一種畸形的審美。一直到清政府的衰敗,這種陋習最終被勒令廢除。

時至今日,人們對美的定義多種多樣,莫衷一是。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里挑一」,筆者希望各位在注重外表美麗的同時,不要忘記最有價值的內在美。如果讓你穿越回古代,你想當哪個朝代的美女呢?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笑談風雲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12/1605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