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王亶望買官賣官

—老王

作者:

王亶望,山西臨汾人,老爹王師官拜江蘇巡撫,相當於省長。所以,王亶望是根紅苗正的官二代,而且,在利用老爹資源方面,很符合人民心目中的官二代的特點:走捷徑捐了個縣官。

對於王亶望來說,縣官實在不算啥。他的捷徑直奔當朝皇帝。當時乾隆皇帝在位,某次到天津視察指導工作,王亶望趁機送禮,當時他在浙江做官,能敏銳地捕捉到這樣的消息而且立刻付諸行動,也算他有點功夫。

雖然皇帝一根毫毛沒要,但也沒表現出不高興,這給王亶望走捷徑求進步的發展思路以很大信心。所以,日後老王在撈錢事業上表現出來的氣魄,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

轉年,王亶望調任甘肅布政使。到崗後,王大人的第一把火就燒到了買官賣官上。不是打擊,是鼓勵。

甘肅曾有過老規矩,老百姓可以拿糧食跟政府換國子監生,從而獲得做官的機會,謂之「監糧」。後來曾被廢止,再後來又被限定在肅州和安西這兩個地區執行。王亶望到任,以糧庫空虛為藉口,將政策重新恢復到全省範圍。沒幾天,又貼出公告,說糧食不要了,凡是有兌換想法的老百姓直接把銀子交上來,理由很簡單:方便。

這個老王,不但搞收捐擴大化,捐糧現金化,還推進了買官產業化。此後,他再接再厲向中央虛報旱災,一面申請救濟白銀,一面稱徵收來的錢都花在了賑災上。銀子領到手,他也不全擱自己腰包,而是從省級大員到一般的科長股長科員辦事員一路分發下去,在崗在編人員人人皆有分紅,哪怕這紅是真的紅,鮮紅——全是甘肅人民身上的血,也不可阻擋王大人造福幹部隊伍的美名傳遍四海。

這一行動無異於催生了一個新興產業。分紅的現實和遠景急紅了一雙雙眼,一時間人民群眾捐糧繳銀的積極性空間高漲,有錢的要交錢,沒錢的借錢也要交,交不上銀子的哭着喊着要交糧。半年時間,一統計,出捐人共計一萬九千名,收到豆麥八十二萬石。圖什麼呢?太簡單了,大家都想捐個官,弄個編制在辦公室里一邊坐着喝茶一邊等着分紅。

短短半年時間,王大人放了兩顆衛星,搞出來兩個「萬」:人數破萬,糧食逼近百萬。這帶有倆萬的輝煌政績一路報上去,到了乾隆手裏,並沒有讓他高興,反而起了疑心。

乾隆下令把陝甘總督勒爾謹喚來,提出了「四個為什麼」。第一,甘肅那麼窮的地方,怎麼會有近兩萬人捐官。第二,怎麼會有這麼多餘糧。第三,半年光糧食就收了八十二萬石,照這速度積累頗豐,用途何在。第四,即便借貸給民間,那不如乾脆不收,直接留給百姓使用。

四個為什麼像連珠炮一樣轟出來,卻難不倒能言善辯的勒爾謹,尤其是腰包鼓鼓的勒爾謹。勒大人口舌內外早都裹滿了蜜糖,比誰都知道自己是哪個單位的,比誰都有數知道自己代表誰說話。一頓神侃,史稱「飾辭具覆」,大談甘肅地區如何頑強拼搏促進生產,王亶望如何兢兢業業發展經濟,順帶把自己統御有方和托皇帝的齊天洪福都一併讚美到位,把乾隆皇帝心頭一連串的小問號徹底拿下。

直到七年後因其他案件牽連,王亶望東窗事發才被判了死刑,並且從此成為廉潔教育的反面典型。可惜的是,人頭落地看似震懾人心,卻缺少真正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來約束官員行為,大環境不變,沒了王亶望,還會有李亶望、張亶望來前腐後繼。

所以,我們不妨以最壞的惡意來揣度,當時一定有不少人在心底懷念老王,懷念那一段過一陣兒就發錢的好日子。這絕對不足為奇。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28/158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