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老祖宗告誡:人過60,有兩個「場合」儘量不去,容易招來禍事

人生匆匆百年,到了六十歲的年齡,已經是要步入到老年的階段。人生的奮鬥,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拼搏完畢,自然在老年的階段就可以盡情的享受生活。在人生的「耳順之年」,一個人的境界就應該是做到了不再為物質上的得失而波動,思想和境界都到了一個全新的境地。

身體上的逐漸衰老和心理上的愈加成熟,讓六十歲的老人很容易有一種通達的感覺。不過雖然是已經走到了人生的享樂時期,六十歲的人生還是要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是人生一個承上啟下的年齡,若是不能夠安穩的度過,那麼就會讓自己的生活遭受到一些不可避免的損失。因此老祖宗告誡說,一個人過了六十歲,有這樣的兩個地方儘量不要涉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

一、眾爭之地勿往

對於六十歲的人生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成,就是要守護好自己奮鬥而來的人生成功。因此一個「守成」的人,就要有清心寡欲的人,要能夠做到不爭,不然的話就很容易讓自己的人生陷入到困頓之中。所以到了六十歲時,就要遠離一些競爭的環境,這些環境中很容易讓人產生一些戾氣,那麼不但會影響心境的修養,還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

老年人的體力,已經不適合在社會中進行一些高強度的競爭,並且這樣的競爭,對於老年人本身來說也是收益甚微的,人生已經到了需要安逸降服的時候,任何多餘的成就或者財富,那不過都是錦上添花而已,可有可無的存在。

劉伯溫作為中國歷史上和諸葛亮齊名的大智謀家,他輔佐朱元璋在元末亂世中建立了大明王朝的基業。一個王朝的建立,勢必會有大量的功臣勛貴,這也是很多人盼望已久的論功行賞的時候,但是劉伯溫在朱元璋稱帝後,就已經是年過耳順了,他雖然是位列文功第一。

可是面對封賞,劉伯溫卻是百般推遲,在其他功臣都爭先恐後來炫耀自己的功勞時候,只有劉伯溫對於朱元璋的主動封賞,不但沒有欣喜若狂,他還極力的推遲,只願意接受爵位,其他的封賞一概不要,甚至連官職也是做了幾年後,便主動的辭職返鄉。

劉伯溫之所以如此的反常,就是因為他知道功勞的封賞就是「眾爭之地」,不論朱元璋怎麼公正,總會有人產生不滿,而這些心懷不滿的人,他們對於皇帝肯定是不敢放肆的,那麼就會將怒火發泄在得利最多的功臣身上。因此劉伯溫是要避免自己成為眾矢之的,反正憑藉着他的功勞,最差的結果也能夠後半生不愁吃穿。

事實證明劉伯溫很有先見之明,他的抽身而退讓他躲過了很多次的功臣大清洗,而朱元璋對這些功臣們的殺戮,一方面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安撫一些人心,只是聰明的劉伯溫,已經是置身於外,安然過自己的小日子了。

二、是非之所莫趨

社會就是一個是非場,想要獲得名利,就必須學會在是非場中摸爬滾打。但是一個人到了六十歲,就已經是要沉澱的時候了。在面對一些是非的時候,要想的不是如何的能夠強壓別人一頭,而是需要風淡風輕,所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夠彰顯出一個老年人的睿智。

是非都是年輕人的遊戲,也只是人生的初始階段,在該要佛系的時候必須要能夠有青燈古佛的心境,在需要升級的時候,也能夠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了這樣的心境,才算是正式步入了人生的後半場。

如今的社會上,我們能夠看到有些老年人,他們生活中處處都要與人相鬥,可是就算鬥得贏,那也失去了身為長者的風度;若是鬥輸了,那更是讓自己晚節不保。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讓是非左右自己的生活,不論是子女間的是非,還是鄰裏間的是非,都要學會及時的規避,這樣的獨善其身才是老年人的智慧。

人生在年輕的時候,是可以起起伏伏,不論是成敗都能夠轉化為自己人生中的經驗,但是到了六十歲的時候,人生就已經是只許成,不許敗了,任何的挫折就會讓自己一夜白頭,而後半生的隨心所欲,才可能因為一時的不能忍耐,而徒增無盡的煩惱。所以一定要記住這兩條人生的告誡,不要給自己的人生招來禍事。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方舟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14/158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