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杜心武:中共逼反了這些原本幫它說話的西方企業

作者:

由於西方國家指責中國在新疆「種族滅絕」,中西關係處於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最低潮。西方多國對中國個人和實體展開制裁,中國則「對等地」展開報複製裁西方的個人和實體。在制裁戰之外,3月24日,中共官方更在國內發起轟轟烈烈的以「新疆棉愛國運動」為藉口的「反西方品牌」活動,瑞典公司H&M、美國公司Nike、德國公司Adidas等都因為曾發表過「不用新疆棉花」的聲明,而受到中國人的抵制。明星紛紛解約代言,淘寶天貓下架,多地分店被迫關門,就連中國的地圖軟件也把實體店通通刪去。正如學者林泉忠所言,這次民族主義事件跳出了以往把日本作為「出氣筒」的模式,劍指整個西方國家陣營。

深究一下,其實H&M等公司非常無辜。

第一,H&M發出的「不用新疆棉花」的通告,發生在去年9月16日,但當時沒有引起什麼反應。在事隔半年之後才成為H&M「辱華」的引爆點,顯而易見地是有計劃的操控。事實上,正是「中國共青團」的微博帳號對H&M的這份聲明進行批判,譴責H&M「在刻意給新疆棉花找碴」,「一邊散播謠言、抵制新疆棉,一邊賺錢?是在痴心妄想」。這才引發了抵制西方品牌的狂潮。

第二,其實在去年同一時段,發表類似聲明的西方品牌不少,H&M也並不特別「惡劣」,為什麼「中國共青團」專挑H&M呢?一種可能是,中國要找一個弱小國家的品牌開刀,H&M是瑞典公司,足夠弱小,而且中國也因為瑞典「反華」而早就經常找瑞典的碴。這樣,H&M才在一眾西方品牌中被挑選出來針對。或許中國政府一開始不想把抵制擴大化,但隨後,其他西方品牌也紛紛被「網友」指出曾發表過類似言論,中國政府也正好配合「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的民族主義宣傳,把其他品牌也一一清算。

第三,隨著全球化和社會分工的深入,H&M等公司基本只管品牌經營、設計、銷售等最上游和最下游的部分,具體生產由代工廠負責。由於服裝等的供應鏈不如蘋果手機這樣的複雜,所以品牌方通常連原料採購也由代工廠負責,品牌公司只負責監管。原先,供應商和品牌商的責任是分開的,「血汗工廠」是供應商的責任,與品牌方無關(所以中國可以用低人權、低環保要求的優勢降低成本,成為供應商)。但到了2010年前後,品牌公司在中國的供應鏈面對來自全球(包括中國)的壓力,品牌公司被要求也對供應鏈的「血汗工廠」負責。當時中國蘋果代工廠「血汗工廠」導致員工自殺事件轟動一時。事實上,遵守勞動法規,不做「血汗工廠」是代工廠的責任,但消費者買的是蘋果品牌,傳媒報導的也是「蘋果代工廠」,沒人去關心代工廠。這樣,在社會壓力下,品牌公司也不得不承擔「供應鏈的社會責任」。

然而,很多品牌公司並不具備承擔「供應鏈責任」的能力(不是誰都是蘋果),於是這部分「供應鏈責任」也通常交由「認證機構」承擔,它們可能是非盈利的行業組織,也可能是第三方獨立的公司。總之,認證機構通過調查等方式,確認本行業的供應鏈符合各國的勞動法則和質量標準。

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分工合作的作業模式,正是中國口頭上推崇的「全球化經濟」,也正是中國經濟起飛的重要原因。

H&M很無辜,關鍵在「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不再認證新疆棉。(湯森路透

在紡織行業,「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就是這樣一個負責認證全球棉花種植和生產的行業組織。H&M、Nike、Adidas等大企業都是這個協會的成員。這次這些公司「不使用新疆棉花」,被中國針對,關鍵在於「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不再認證新疆棉花。

第四,根據「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的簡介,其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和瑞士日內瓦,在中國、巴基斯坦、印度三地有地區辦公室。其成立的主旨在於確立棉花的種植標準,「使全球棉花的種植更有利棉農,更有利於種植環境,更有利於該產業的未來發展」。為此,該組織制定「可持續發展標準」,並對符合標準的棉花農場進行獨立的認證。

現在「良好棉花發展協會」擁有超過1800個正式成員,包括168個零售商和品牌成員、1,585個供應商和製造商成員、30個生產組織成員、42個民間協會成員;以及17個關聯成員。其中不少是世界知名品牌和大通路商。得到「良好棉花發展協會」認證的棉花,佔全球棉花總量的22%。

該協會的六大生產標準為1)將對作物保護措施有害的影響降至最低;2)高效用水與保護水資源;3)重視土壤健康;4)保護自然棲息地;5)關心和保護纖維品質;6)提倡體面勞動。至少從字面上看,這些標準完全沒有不合理之處。

可以看到,在行業內,「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稱得上非常有影響力,也非常有公信力。它不認證的產品,協會成員不用,這本來就是協會成員的義務。所以,不用新疆棉花這事,根本和個別的品牌商無關,這就是為何H&M非常冤枉之處。

第五,「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為什麼不再認證新疆棉花?關鍵是中國被指控在新疆棉花生產和加工中使用「強迫勞動」。

必須指出,「強迫勞動」是一個性質非常嚴重的問題。它既違反了人權(勞動權),違反勞動法規,也帶來不公平的競爭(使用廉價勞動力),違反了世貿準則。當然也違反了「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制定的標準(第六條「體面勞動」)。在協會問答中,專門寫出了「協會在強迫勞動和童工上的態度」,把強迫勞動和童工並列,可見其對強迫勞動問題的重視。協會規定:兩者都是「協會不能接受的(unacceptable to BCI)」,一旦發現就被視為不符合協會要求,並立即(immediately)處理。

尤其重要的一點是,「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特別寫明「本協會不在政府操控下的強迫勞動的國家中運作」(BCI does not operate in countries where forced labour is orchestrated by the government.)。這裏的「運作」,當然包括認證工作。

可見,如果「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發現新疆棉花存在「強迫勞動」,那麼不認證新疆棉花就理所當然了。

「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因新疆棉花存在「強迫勞動」而不予認證。(湯森路透)

第六,至於「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基於什麼理由,認為新疆棉花使用了「強迫勞動」呢?目前沒有準確的說法。筆者也不清楚新疆棉花到底有沒有使用「強迫勞動」。但根據筆者的分析,大致或有以下邏輯鏈:

有西方的報告指控,中國在新疆進行「強迫勞動」。去年9月,美國政府宣佈對來自新疆的一系列產品,包括棉花和紡織品,實施禁令。美國眾議院投票通過了《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披露法》(Uyghur Forced Labor Disclosure Act of2020),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公開披露與新疆有關的活動,包括它們的供應鏈問題,在當地商業活動的具體信息,及進口的商品或材料是否出於強迫勞工營等內容。11月,英國國會商業、能源及工業策略委員會要求服裝品牌禁止使用來自新疆再教育營生產的棉花。12月,美國國土安全部宣佈,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人員將在美國所有入境口岸扣留包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產的棉花和棉製品。2021年1月13日,美國政府宣佈禁止進口來自新疆的、強迫勞動力生產的棉花及番茄製品。英國和加拿大隨後跟進。

可見,在美英政府的主導下,西方國家已存在了對「強迫勞動」的指控。作為總部在西方國家的行業組織,很難不被這些指控影響。

可想而知,對BCI總部而言,首先會遵從「有指控就先暫停認證」的原則,然後才獨立調查,得出結論後,再恢復認證或繼續停止認證。

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良好棉花發展協會」沒有能力獨立地不受干預地在中國展開調查。雖然,BCI上海代表處今年3月兩度就新疆棉花事宜發佈聲明:從2012年開始對新疆專案點所執行的歷年第二方可信度審核和第三方驗證,從未發現一例有關強迫勞動的事件。但它又說,只代表「上海代表處」,不代表BCI總部。上文已提到,BCI的原則是「本協會不在政府操控下的強迫勞動的國家中運作」。如果,總部預設「中國存在強迫勞動」,那麼上海代表處就自然無法代表BCI了。

由此可見,「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的做法,即便可能對中國新疆棉花有點不公平,但行為還是符合其一貫以來的標準。

第七,無論H&M也好、Nike也好、「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也好,它們都是西方國家的企業,需要遵從西方的法律和價值觀。對這些企業來說,如果新疆真有「強迫勞動」而它們繼續用新疆棉花的話,在西方社會就人人喊打。它們出聲明,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應付西方社會的輿論壓力。但中國把這種聲明視為「對中國人民的挑釁」,「吃中國人的飯,砸中國企業的鍋」。

本來,根據中國的邏輯,企業在哪個國家就要遵守哪個國家的法律和標準。那麼西方企業在西方發表聲明,就是遵守西方國家的法律和標準。在以往,這些企業只要不在中國發表類似聲明就可以(或者其中國分公司用中文發表安撫聲明),但現在,中國把手伸到外國,要求西方公司在外國也要遵守中國的準則。更有甚者,現在很多西方企業連「沉默權」也沒有,不發聲明就會被中國指責為「不支持新疆棉花」。

這令外國企業完全失去了「模糊的空間」,這等於迫使這些企業在西方社會和中國之間「選邊站」。不是退出中國,就是退出西方國家。西方公司的選擇可想而知,中國固然是個能賺錢的地方,但與整個西方世界的收入能相提並論嗎?

因此,最後的結果只會是中國主動推動了「脫鈎化」。而且,本來這些西方企業都在各自國家幫中國說話的主力,現在它們被「逼反」了,經濟上的脫鈎化,當然會進一步推動政治上的敵對了,這對中國當然是不利的。其實,就算現在,中國大打民族主義牌,讓西方各國見識了「戰狼」的威力,已把西方國家推到一起。這種民族主義牌或許能凝聚中國人心,但對中國還是弊大於利。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04/157692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