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江西深山發現中國最圓的古村,為千年前南唐國師建造,遠看似八卦

春天的婺源,油菜花是永恆的主題,皖南徽派建築襯着漫山遍野的金黃,風景最為美好。這次我特意在婺源多停留了幾日,為的是探訪地處婺源古坦鄉的菊徑村。

要說這處小山村有何不同呢,那就是它非常之圓,而且山水環抱看起來像八卦圖騰,於是被譽為「中國最圓的鄉村」和「中國八卦村」。在沒來婺源之前就對其有所耳聞,很多攝影愛好者會專門扛着長槍短炮來村里取景,所以我也來此看一看。

菊徑村離婺源縣城51公里,駕車約1小時左右可抵達。快要進村時,發現村口停了不少自駕車輛,想必也是衝着八卦村而來。站在路上的村民說,想要看到村子全貌,其實不必進村,村口南邊的山坡就有很好的視角。

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山坡上站滿了不少人,我也隨之而上。本以為是荒郊「野」路,發現竟然還修築了兩處觀景台,一處在半山腰,已經修建了多年,還有一處在山頂,為村民自發修建,據說為了方便近幾年來村里觀賞的遊客。站在此地,真讓我見識了渾然天成的圓,而跟熱心村民的閒聊,又讓我收穫了關於菊徑村的歷史傳說。

菊徑村建於宋代初期,由南唐國師何溥親自設計。該村的地形本身就很獨特,呈現四周高,中間低的景象,大半圓形的小河又將村圍繞將近一周,小河外還有一圈公路相扣,很符合中國八卦講究的「後山前水」的佈局。村里人戲稱自己為「臉盆村」,這麼看來極為形象。

連接村里村外的並不是馬路,而是木棍撐起的木板橋,第一次走在上面總覺得搖搖晃晃讓人提心弔膽,但村民們卻習以為常,即使天色較暗時也如履平地。

真正進入村內還要經過一座千年廊橋,橋頭掛着「水口虹橋」四個大字。它是徽州水口設計的標配,在明代初期,也是江西瑤里古鎮通往婺源清華的必經之路。不過原橋經過百年風雨侵蝕,已嚴重受損,現在所看到的為2014年重建後的樣子,基本跟原橋無異。

遠遠望去好像尖尖的船頭,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燕嘴」,每當梅雨季大水洶湧時,廊橋自巍然不動,這種形狀正好可以抵抗洪水的衝擊,足以見得古人的智慧。春天的清晨,村子裏潮濕多雨,漫步於廊橋,只覺得霧氣裊裊,猶如通向仙境的長道一樣迷人。

離廊橋不遠的古樟樹,也是村里一寶,它是700多年前菊徑建村時由始遷祖何嘉親手種植。除去村民賦予古樟樹的傳奇色彩,古樟樹本身就頗讓人驚嘆,且不說它悠久的歷史,光是三四人合抱的粗大樹幹把我震撼到了。站在古樹下,猶如沉浸在綠色巨傘中,蒼勁的樹枝則在水面延伸開來。

據村民說,來看菊徑村觀賞的遊人很多,但真正進村的卻沒幾個。其實村中名勝古蹟很多,比如何氏祠堂就有5個之多,保存最完整的位於村子入口處。祠堂內曾有大明崇禎皇帝親筆御賜的皇匾「皇閣調元」,還有祝枝山手書黃綢,很可惜它們或被盜賣或早已不見蹤跡。但盜不走的是沉澱於祠堂的歷史和文化,每年清明祭祖時,村民都會順着主祠、分祠依次祭拜,希望福佑何氏一族興旺昌盛。

菊徑村屬於徽州地區,它的文化和建築都帶着濃濃的徽州屬性,在村里走走,粉牆黛瓦的民居隨處可見。走進村巷,赫然看見屋外的牆上掛了一個叫「田末巷」的牌匾,這裏原先有一大片稻田,村巷就在稻田的盡頭,所以稱為「田末」。

村裏的道路很窄,七彎八繞好像在迷宮裏穿行。最窄的地方幾乎只容得下兩個人,有時候明明以為進了死胡同,卻又望見飛檐翹角的房屋立在眼前。難得的是,這些房屋還保留着祖輩流傳下來的家訓小牌匾,有的寫着「耕種要勤,言語要真」,有的寫着「團結友善,同心同德」,警示後輩子孫要恪守家訓。

老房子隨着歲月的流逝逐漸斑駁,村里留下的也大多數為老年人,新一代的年輕人大多出去工作或者自立門戶,在他鄉繼續繁榮生息。據說現在的婺源高砂、景德鎮鄭家山、安徽銅陵都有不少何氏子孫的身影。而菊徑村的綠水青山孕育了何氏一族千年,也留下了厚重的文化歷史,值得好好品鑑。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私享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02/157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