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濟南女大學生自殺遺書曝光:有一種父母,正在毀掉孩子的人生

最近看到一個觸目驚心的新聞,久久沒緩過勁來。

濟南一名女大學生,在宿舍自殺並留下遺書,網傳原因都是父親。

父親到底做了什麼,讓她寧願放棄生命,也不要再留在這個世界。

看了這份網傳遺書,我們才了解,她的父親到底有多令人窒息。

強烈建議為人父母的人,都好好讀讀這封遺書

總結下來,父親對她的「暴政」有以下幾點:

1.語言羞辱,叫她去死,罵女兒賤人婊子、妓女;

2.家庭暴力,當眾暴打孩子,剪掉女兒的頭髮,打斷媽媽的鼻子;

3.人生控制,女兒想考研,父親讓她考選調生;

這些惡行中的任何一樣,換另外一個人都會受不了;女孩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了近二十年。

直到最近一次導火索的爆發——她想考研,父親希望她考選調生。

她害怕父親發脾氣,打罵她,找她麻煩。

她想考上研,離開家,去更大的世界,但是父親不同意,她太害怕了,因為從小到大,只要任何事被他阻攔,就一定會失敗。

這樣子的她,就要永久地活在父親的控制之下了,一想到此,生活里全是痛苦,根本就沒有活下去的希望。

所以,她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

遺書中,她甚至央求大家不要救她,死亡對她來說,是一種拯救。

我們不知道,這個外表看起來溫柔樂觀、活潑善談的女孩,內心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絕望,讓她視死如解脫。

發生在她身上的悲劇,也不禁讓我們疑惑:

家本來是充滿愛的地方,為什麼對有些人來說,卻充滿了致命的傷害?

有句話說,為人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

其實並不是。

有的父母帶給孩子無限的溫暖和愛,有的父母則是孩子一生痛苦的來源。

濟南女大學生的遺書中,隨處可見這種」父愛「給人帶來的痛苦:

高中早戀,被爸爸在學校門口當眾暴打,邊打邊罵,有一天晚上還發瘋似得剪掉她的頭髮,還捅了媽媽一剪刀;

弟弟高考沒考好,爸爸把媽媽的鼻子打骨折,還罵弟弟「怎麼不死在考場上「;

初一的時候考了全班第一,老師邀請家長開家長會,但是他們有事沒去成,爸爸就把她罵了一頓,後來再也沒考過第一名;

小學時期看不懂語文詞典,去問爸爸,還是沒懂,爸爸就把那本詞典砸過來,把她嚇得尿褲子;

小時候洗頭,她不願意碰水,爸爸看到憤怒地打了一巴掌,鼻子就開始嘩嘩流血;

……

在這個家庭裏面,父親是絕對的「王」,母親和孩子都是被奴役的「臣民」,只要不滿意就隨時進行拳打腳踢。

更因為是家人的緣故,這樣的暴力被一定程度的默許與掩蓋。

「打老婆」就說這是家務事,誰家還不打打鬧鬧;

「打孩子」就說這是教育小孩,別人根本管不着;

這種情況下,家從來不是溫暖的地方,而是危險的黑洞,恐怖的地獄。

2020年11月,據婦聯統計,全國2.7億個家庭,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過家暴,調查還表明,10-17歲兒童遭遇父親和母親家暴的比例分別是43.3%和43.1%,這個數字龐大得令人吃驚。

而一個從小在暴力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對她的一生無疑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網上曾有一個問題:那些從小經歷家暴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底下答案觸目驚心:

安全感缺失、對親密關係不信任、容易自責、缺乏自信,甚至最後變成父母那樣的人……

很多人說,父母是孩子在塵世的天使,家是溫暖的港灣。

但對不幸的孩子來說,家卻是痛苦的存在,最讓他們困惑不解的是,最親近的人,卻傷害他們最深。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

「當愛支配一切時,暴力就不存在了;當暴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

世上沒有哪一種愛,以傷害的方式出現,如果有,那也是自私,並不是愛。

女孩的遺書中,不僅充斥着暴力,在暴力之後,還裹挾着父母對孩子人生的絕對掌控:

你必須要活得令我滿意;你必須要按我說的做。

不可以令人失望,否則就是拳打腳踢,言語羞辱;

不可以有自由意志,否則就想盡辦法施壓、阻攔;

甚至連一舉一動、穿衣打扮都要被牢牢釘死,令人壓抑到透不過氣來。

在這樣的父母眼裏,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件絕對擁有的私有物品:

「我給了你生命,那你就是我的,無論我對你做什麼都是合理。」

無論是拳頭還是謾罵,都被認為是父母的權利,並以「教育孩子」為由將其合理化。

不,這不是教育,這只是情感的發泄,這樣的父母是典型的情感自私者。

因為力量的強弱、權利的分配,讓這種「家庭霸凌者」在這種發泄里,只想着自己發泄的痛快,而不管不顧給家人帶來的痛苦。

所以,我們看到女孩的遺書中出現最多的詞語是「害怕」:

一想到爸爸就好害怕好害怕;

爸爸的傷害至今覺得害怕、全身發抖;

我不可能逃脫爸爸的命運,我太害怕了,我承受不住了……

擺在面前的命運,她似乎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傷害自己求得生命的解脫。

把孩子當成私人物品,是做父母最大的悲哀。

凡是這樣想法的父母,都註定或早或晚,失去自己的孩子。

而且暴力的結果,往往是痛苦催生痛苦,暴力製造暴力,產生一個不斷輪迴的悲劇。

而阻止這一切的首先是愛,然後是尊重。

紀伯倫有一首很經典的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的孩子,從來不是你的私有財產,而是借用你的基因誕生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獨立的人格。

他們力量弱小,需要愛和保護,而不是可以隨意地被對待。

女孩去世之後,網上有一種聲音說:

死都不怕,為何害怕活着。

這樣的人,只能說一句:未經他人事,莫勸人大度。

女孩的死,還是令人很心痛、惋惜,如果當時身邊有個人鼓勵她:

姑娘,再等等,堅持一下,等自己變得強大,就一定可以永遠逃離這樣的家庭。

或許,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曾經、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悲劇,我想給他們講很多逃離成功的故事。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同樣來自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

只不過施暴者換成了她的母親,父親眼睜睜看着母親施暴,自己卻無能為力。

明明都是母親的兒女,媽媽卻嚴重的重男輕女。

小時候,媽媽有給兒子出去玩的錢,卻沒有給女兒報補習班的錢;

長大後,大哥出國留學,家裏沒錢,蘇明玉的房間就被賣了出去;

明明可以考進一所重點大學,卻被媽媽強制上了一所普通師範。

理由是:花錢少,工作好找。

母親掌管着她的學費,她沒辦法反抗,只好去上了她不喜歡的師範學校,但同時也做了一件事:與母親徹底決裂。

上大學之後,她四處做兼職,掙學費,過得很辛苦,不管再累,她也不問母親再要一分錢。

夠努力也夠聰明,她遇上了很好的機遇,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她終於逃離原生家庭的厄運,過得比兩個哥哥都好。

很想告訴那些深陷原生家庭的孩子:

父母傷害了你,是他們錯了,千萬別把這種傷害,當做傷害自己、放棄自己的理由。

你還有很多別的辦法,可以拯救自己。

再等一等,堅持一下。

煎熬的日子也許會很漫長,可是長夜再黑暗,但都會過去的:

天亮後,會很美,可以自由呼吸。

你會積蓄力量,羽翼豐滿,你會飛向屬於自己的天空。

在那之前,請一定要堅持黎明的來臨啊。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

司機需要駕照,醫生需要考證,會計需要執業書……世上大部分職業都需要考試,唯有為人父母,卻不需要任何審核,就可以成為,實在難以理解。

遺書最後,女孩還在理解、體諒、心疼父親,因為他小時候一定也過得並不好,所以長大之後才變成了暴戾的大人。

但是自己過得不好,就是傷害孩子的理由嗎。

真的希望很多父母先考試,再為人父母;先治癒自己,再學會愛孩子。

怎樣做父母這件事,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

簡單來說,養育孩子如同等一朵花開,等一棵樹長大,颳風的時候需要遮擋,害蟲來的時候需要呵護,除此之外,需要的便是尊重與愛。

教育,更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會喚醒另一個靈魂。

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控制拉近不了任何距離。

尊重與愛,這才是父母之愛的本質。

唯有如此,你才有幸擁有一個健康、快樂、幸福的孩子。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01/1575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