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川普安倍功不可沒 四巨頭共商印太戰略聚焦中共

川普政府在1月12日距離下台不到8天的時間內打破慣例地解密了其於2018年制定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還專門為此發表聲明說「解密這份文件是為了讓美國人民和我們的盟友和夥伴明白,美國繼續致力於確保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能持續到久遠的未來。」

隨着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日本首相菅義偉、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和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3月12日舉行四方對話(Quad)機制下的首次領導人會晤。

過去四年來川普政府執政時一直強調推行印太戰略的重要性,並得到諸如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國,及印度等原本中立國家的認同和參與,四國最終於去年10月6日在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舉行了首次外長會議。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對後來繼任的拜登政府感到不放心,希望對其進一步施加壓力,川普政府在1月12日距離下台不到8天的時間內打破慣例地解密了其於2018年制定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還專門為此發表聲明說「解密這份文件是為了讓美國人民和我們的盟友和夥伴明白,美國繼續致力於確保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能持續到久遠的未來。」

2017年11月,川普和習近平北京會晤。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今年1月美國發生改朝換代後,隨之而來的拜登政府則並未放棄川普政府在構造這一地區性以民主大國為基礎的框架的努力。不斷強調美國應重建與盟友和夥伴關係的拜登政府,進而更上一層樓地將四國對話機制升級到了領導人層面,並首次以四國首腦的名義發表聯合聲明,甚至還在《華盛頓郵報》上共同刊登署名文章,以闡述四國對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設想和理念。

四國對話走上地緣政治前台,安倍晉三功不可沒

儘管在這篇文章中,四國領導人指出,早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發生後,美日印澳便以這一形式參與領導救災工作,也是該機制的首次動員行動,但實際上所謂印太的這一地緣政治概念在近年來被送上國際舞台,還要追蹤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時代。早在2007年,安倍晉三在其第一個首相任期內訪問印度期間,就曾在印度國會發表了題為《兩洋交匯》的演講。他在演講中稱,「太平洋和印度洋正作為自由和繁榮之海發生充滿活力的聯結,一個打破地理疆界的『擴大的亞洲』開始形成。」同年,印度戰略學者庫拉納(Gurpreet S Khurana)提出了「印度—太平洋」的概念,用以指代瀕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亞洲和東非國家這一地理政治區域。

到了2009年,美國作家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發表的一篇題為《21世紀的中心舞台:印度洋上的對抗》使得印太的概念在國際關係學界和政策界成為了受到廣泛注意的話題。2013年1月,再次擔任日本首相不久的安倍晉三就發表文章說,「我構想出一種戰略,由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的夏威夷組成一個菱形,以保衛從印度洋地區到西太平洋地區的公海。我已經準備好向這個安全菱形最大限度地貢獻日本的力量。」同年2月,安倍晉三在訪美期間於華盛頓發表演講時再次提及印太概念。

2016年8月,安倍晉三在肯雅舉行的非洲發展會議上正式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概念,更加明確地顯示出把亞太和印度洋地區作為整體性地理空間加以戰略統籌的意識。根據安倍政府2016年提出的印太戰略,其內容指在太平洋至印度洋地區,共享民主、自由、法治和市場經濟等價值觀的國家展開合作。由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4個國家主導。在經濟和安保領域,日美澳印和亞洲各國正加深合作,意在從一定程度上對通過「一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海軍事化等措施,在區域內不斷強化影響力和控制的北京形成牽制。

美日印澳領導人聯名刊文,闡述自由開放的印太理念

不過,或許是為了避免讓地區內的其他國家一上來便被迫在北京和四國間選邊站隊,再加上美方官員多次強調這不是一個新的印太版本的北約四國領導人在首次會晤後無論是會後發表的相關聲明,還是上文提到的聯名文章中都對中共隻字未提,而是向世人闡述了他們所提出的,「我們四國致力於建立一個自由、開放、安全和繁榮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構想。對此,四國領導人在聯合聲明中寫道,「我們召開會議是為了重申對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之間四方合作的承諾。我們帶來了不同的觀點,並為自由和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的共同願景而團結起來。我們努力建設一個自由、開放、包容、健康、以民主價值觀為基礎、不受脅迫限制的地區。」

四國領導人表示,「我們共同致力於促進以國際法為基礎的自由、開放、有章可循的秩序,以促進安全與繁榮,應對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及其他地區的威脅。我們支持法治、航行和飛越自由、和平解決爭端、民主價值和領土完整。我們承諾與一系列夥伴共同努力。我們重申堅決支持東盟的統一和中心地位,以及東盟的《印度洋-太平洋展望》。四方充滿潛力,展望未來;它尋求維護和平與繁榮,並在普遍價值的基礎上加強民主復原力。」

四國領導人稱,「我們的共同目標要求我們應對最緊迫的全球挑戰。今天,我們承諾應對新冠疫情的經濟和健康影響,應對氣候變化,並應對共同的挑戰,包括在網絡空間、關鍵技術、反恐、優質基礎設施投資、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以及海事領域的挑戰。」他們承諾,「在領導人層面,我們將在2021年底之前舉行一次面對面的首腦會議。這些活動的雄心壯志與時俱進;我們致力於利用我們的夥伴關係,幫助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區應對歷史性危機,使之成為我們所有人都追求的自由、開放、無障礙、多樣化和繁榮的印度洋-太平洋。」

布林肯在北約組織總部談印太戰略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印太地區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法國、德國和荷蘭作為歐盟國家也相繼出台了針對該地區的戰略文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更是在本周參加北約外長會議後發表演說,並專門提到了相關問題。布林肯說,「首先是來自其他國家的軍事威脅。我們從中共威脅航行自由、將南中共海軍事化、以日益先進的軍事能力針對整個印太地區國家的努力中看到了這一點。北京的軍事野心正在逐年增長。再加上現代技術的現實,曾經看似半個地球之外的挑戰不再遙遠。」

布林肯提到,「第二,我們必須使我們的聯盟現代化。這首先要提高我們的軍事能力和準備狀態,以確保我們保持強大和可信的軍事威懾力。例如,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戰略核威懾力量保持安全、可靠和有效,特別是考慮到俄羅斯的現代化」。他說,「這對於保持我們對盟友的強大和可信的承諾至關重要,即使我們採取步驟進一步降低核武器在我們國家安全中的作用。我們還將與我們的印太盟國合作,應對該地區廣泛的複雜安全挑戰。」

布林肯續指,「第三,我們必須編織更廣泛的盟友和夥伴聯盟。我們常常把我們的聯盟和夥伴關係置於孤立的狀態。我們沒有做足夠的工作將它們聯繫在一起。但我們應該這樣做。因為具有互補優勢和能力的國家越能團結起來實現共同的目標就越好。」他說,「這就是我們稱之為『四國對話』--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背後的理念。拜登總統最近主持了『四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領導人峰會」。他說,「我們共同的願景是建立一個自由、開放、包容和健康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不受脅迫約束,以民主價值觀為基礎。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團隊。我們的合作將加強平行的努力,以確保東海和南海的安全,並擴大安全、負擔得起和有效的疫苗生產和公平獲取。」

70年前艾森豪威爾眼中的「一點點的樂觀和信心」

布林肯談到,「70年前,一名在新澤西州迪克斯堡受訓的美國陸軍二等兵,給當時正在歐洲擔任盟軍第一任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將軍(Dwight D. Eisenhower)寫了一封信。在信中,這位二等兵問艾森豪威爾,他的服務是否有更多的含義,而不僅是--『殺人或被殺』。」布林肯說,「艾森豪威爾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現實主義者。他已經近距離地看到了戰爭的破壞性。他很清楚把美國人的生命投入到保護我們盟友的一線上的生死後果」。

然而,布林肯說,艾森豪威爾仍然相信,正如他在給那名士兵的信中所說的那樣,「真正的人類目標包含着比單純的強者生存更豐富和更有建設性的東西。他寫道,美國及其盟友必須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植根於共同價值觀的體系」。布林肯說,「而這些話與指導我們在美國日常生活的價值觀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說,『試圖以體面、公平、公正的方式解決不斷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眾多問題』。這並不意味着試圖解決世界上的每一個問題」。他解釋稱,「而是說,當我們必須解決一個問題時,我們不會忽視我們的價值觀,這同時也是我們力量和謙遜的源泉。艾森豪威爾告訴這名士兵,希望這些話能給他提供『一點點的樂觀和信心』。」

布林肯指出,「現在,艾森豪威爾不可能想像到我們今天面臨的許多挑戰。但他知道,無論出現什麼新的威脅,我們都希望能與分享我們價值觀的夥伴一起面對」。他補充說,「去年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具挑戰性的時期之一,但我們仍然沒有從危機中走出來--即使我們看到了希望的真正理由」。布林肯說,「但是,我們與盟友和夥伴的合作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點點的樂觀和信心。它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我們一起,植根於我們共同的價值觀,不僅致力於重建我們的聯盟和夥伴關係,而且致力於把它們建設得更好。如果我們這樣做,就沒有我們不能也不會克服的挑戰。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28/157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