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封面。
近年來,中國研究人員進行論文造假,並逐漸產業化的行為引發西方學術界的密切關注。英國《自然》雜誌23日發表專題文章,披露出版界面臨的產業化論文「造假」問題,提到來自中國醫院的假論文數量在過去20多年裏大幅增長了約50倍。
美國《華爾街日報》去年7月曝光中國醫院和醫學院研究人員的100多份論文涉及造假及批量化生產,震驚學術及出版界,而相關情況還在繼續發生。
龐大的中國論文造假產業
英國《自然》雜誌星期二發表的文章提到,自2020年1月起,獨立調查人員及各雜誌已經發現超過1000份可能與「論文工廠」有關的學術文章。據統計,370篇遭撤回的來自中國的投稿被指來自「論文工廠」;45篇被列關注名單。另外,197篇被撤論文中的一部分具有圖片雷同問題。
與此同時,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旗下的3個期刊今年1月撤回了70篇由中國醫院的研究人員撰寫的論文,並發表聲明,形容該學會已經成為「系統性論文造假產業」的受害者。
如何分辨批量生產的論文?
《自然》雜誌封面。(Public Domain)
《自然》雜誌的報道提到,這些被「產業化」的造假論文似乎用通用模板生成,雖然文章的單詞和圖像都經過微調,卻有着相似特徵,包括擁有相同背景及可疑平滑輪廓的蛋白免疫印跡(Western Blot)圖片;從同一主題衍生的不同標題;出自不同實驗但相同佈局的條形圖等等。然而,這些作為假論文標識的圖表只在有對比的情況下其造假的特徵才會明顯。
調查人員認為,目前被揭露的論文造假產業化狀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除了醫學領域外,計算機、工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界也存在同樣問題。
中國醫生成「論文工廠」主要「客戶」
2017年,中國科技部針對《腫瘤生物學》雜誌撤回107篇同行評議為造假的中國作者的論文一事展開調查,發現「有12篇系向第三方機構購買」。
中國醫生和研究人員往往需要以論文發表量來換取晉升機會,這也使他們成為「論文工廠」的主要針對的人群之一。
《自然》雜誌引述兩名中國研究人員感嘆,中國的出版環境惡劣,導致鮮少有人相信或引用中國科學工作者撰寫的論文,這場「瘟疫」甚至開始腐蝕外國醫學雜誌,嚴重影響着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