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牛津大學40多萬人研究數據:愛吃肉的人,更易患心臟病、中風、肺炎、糖尿病…

相比於現如今,人們的生活變得是越來越好,最直接的一個體現就是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豐盛,不僅有雞有鴨還有魚,豬肉更是經常吃,有時候還會吃些羊肉、牛肉或加工肉類(如培根、香腸、魚丸等)換換口味。

食物豐盛是好事,但過猶不及,肉類吃得多會有害健康。已有多項研究表明,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和加工肉類攝入量較高,與結直腸癌風險升高有關

近日,一項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BMC Medicine的研究進一步顯示,經常吃肉與多種疾病風險升高有關,包括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結腸憩室病以及糖尿病等

來自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研究人員,對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共納入了467741名沒有患癌症的成年受試者,其中男性46%,女性54%。

研究開始時,收集了受試者的身高、體重、吸煙、飲酒和運動等信息,以及蔬菜、水果、穀物和肉類(包括紅肉、禽肉、魚肉、加工肉類)的攝入情況。

此外,還統計了在平均長達8年的隨訪期間,受試者25種疾病的發病情況,包括循環系統疾病,如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等;呼吸系統疾病,如肺炎;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和十二指腸炎、結腸憩室病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尿路感染等;以及其他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糖尿病等。

統計發現,與肉類攝入量較少(≤2次/周)的受試者相比,經常吃肉(≥3次/周)的受試者,更多的是吸煙、飲酒、超重或肥胖的人群,並且水果、蔬菜和穀物的攝入量也更少

在調整其他因素影響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較高的肉類攝入量與多種疾病風險升高有關

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量每增加70g/天,與缺血性心臟病風險升高15%、腦血管疾病風險升高17%、缺血性中風風險升高26%、出血性中風風險升高12%、肺炎風險升高31%、結腸憩室病風險升高19%、結腸息肉風險升高10%,以及糖尿病風險升高30%相關;

紅肉攝入量每增加50g/天,與缺血性心臟病風險升高16%、肺炎風險升高22%、結腸憩室病風險升高17%、結腸息肉風險升高8%、尿路感染風險升高9%,以及糖尿病風險升高21%相關;

加工肉類攝入量每增加20g/天,與缺血性心臟病風險升高9%、腦血管疾病風險升高10%、缺血性中風風險升高17%、靜脈血栓栓塞風險升高10%、肺炎風險升高23%、結腸憩室病風險升高11%、結腸息肉風險升高8%,以及糖尿病風險升高21%相關;

禽肉攝入量每增加30g/天,與胃食管反流病風險升高17%、胃炎和十二指腸炎風險升高12%、結腸憩室病風險升高10%、膽囊疾病風險升高11%、腎結石風險升高13%,以及糖尿病風險升高14%相關。

此外,研究還發現紅肉與禽肉較高的攝入量,與受試者患缺鐵性貧血的風險較低有關。紅肉攝入量每增加50g/天或禽肉攝入量每增加30g/天,與缺鐵性貧血風險分別降低20%和17%相關。在加工肉類中,研究人員並未發現這種關聯。

研究人員認為,較高的肉類攝入量會通過多種機制影響健康。如加工肉類中含有大量的鈉、亞硝酸鹽和硝酸鹽,而鈉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可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風險;亞硝酸鹽和硝酸鹽可促進N-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增加結腸息肉風險。

加工肉類和紅肉中含有豐富的飽和脂肪酸,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進而增加心臟病風險。肉類還可能對腸道菌群代謝及群落結構產生影響,增加結腸憩室病及結腸息肉風險。

此外,經常吃肉的人更容易發生超重和肥胖。而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胃食管反流病等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

由於該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只是顯示了較高的肉類攝入量與多種疾病風險升高有關,並未顯示因果關係。

研究通訊作者、牛津大學Keren Papier博士指出:「需要進行其他研究,來評估肉類攝入與這些疾病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如果是(存在因果關係),則可以通過減少肉類攝入量來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及發展。而食用肉類與缺鐵性貧血的風險較低有關,則提示不吃肉的人需要注意,應通過其他食物或補充劑獲得足夠的鐵。」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魚、禽和瘦肉攝入要適量,每周吃魚280g-525g畜禽肉280g-525g,蛋類280g-350g,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g-200g。

同時,些食物應比較均衡地分散在每天各餐中,不要偏食某一類。不要求每天樣樣齊全,但最好每天不少於2類。優先選擇魚和禽,少吃肥肉、煙熏和醃製肉食品。烹飪方式儘可能減少煎炸、燒烤、多選擇蒸煮。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e藥環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07/156545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