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陳美華:中印撤軍意味關係回溫? 印度學者:還沒有!

作者:

中國與印度在喜馬拉雅雙方爭議邊界地區對峙數月後,兩軍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雙方已完成從班公湖地區的爭議邊界"脫離接觸"(disengagement),意即撤軍。這是自2020年6月,中印軍隊發生流血衝突,造成印度20人死亡,以及中國聲稱4人死亡後,中印邊界持續多時的緊張情勢終於緩解。

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國際問題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教授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指出,中印兩軍第十輪軍長級會談,決定雙方在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脫離接觸",另還有四五個邊界爭議點,雙邊協商撤軍。

印度弗萊明大學(Flame University)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南亞及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奇峰指出,根據印度媒體報道,西段邊界阿克賽欽已全部撤軍,接近洞朗的錫金段的撤軍還在進行,中印雙方回到2020年六月流血衝突之前的態勢。班公湖的北岸有八座小山脈,現在解放軍往東撤退,印軍往西撤退,印度退讓得更多一些,回到流血衝突之前的狀態,讓爭議邊界中間變成無人區。

中印邊界兩軍爆發流血衝突後八個月,歷經酷寒的高山對峙後,是什麼原因讓雙方終於協議撤軍?

中印軍隊陸續在邊境五處地點撤軍。

劉奇峰指出,中印之間對於邊界問題的談判,從戰區指揮官,到高階軍官,乃至於中央政府和領導人層級,有一套完整機制。最關鍵是高層意志,跟雙方國家層級的戰略有很大關係。印度媒體報道此次撤軍談判成功,是北京最高領導層的意志,因為北京面對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中美關係進入很微妙的調整期,雙方都要試探對方,所以中方先緩和周邊態勢,以便在對美交涉時能有一些籌碼。

2月25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通話,王毅說,邊界問題不是中印關係的全部,要堅持兩大新興經濟體攜手發展的大方向,並肩前行而不是相互牽制。

中印撤軍意味中印關係回溫了嗎?

謝鋼說:"還沒有"。他說兩國軍隊"脫離接觸"的過程尚未完成,雙邊關係包括投資和外交都無法有實質進展。他指出去年六月,中印仍在談判中,卻發生流血衝突。因此儘管現在中印達成"脫離接觸"的協議,仍需一些時間研判是否確實成功化解衝突,也只有到那時候,中印的雙邊關係,包括投資、金磚峰會或其他方面才會開始有所進展。

印度要看中國葫蘆里賣什麼藥

劉奇峰指出,中印邊界緩和態勢是中國主動發起,印度還在觀察,印度有輿論質疑中國背後有什麼戰略考量,印方現在的態度是先觀望,印度外長蘇傑生今年初曾提出中印關係要恢復正常有八項原則,中印邊界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議題。中印這次能達成撤軍協議確實比預期要來得快速。另有消息指出印度希望在兩三個月內解決邊境問題,以便邀請習近平參加金磚五國高峰會,讓雙邊關係解凍。不過,印方還在觀察中方,情勢仍不明朗,美國對中國和對東亞政策還不明確,印度必須觀察。印度歡迎中方遞出橄欖枝,但是印度不信任中國,想看中國葫蘆里賣什麼藥。

印度外長蘇傑生今年初提出中印關係要恢復正常有八項原則,中印邊界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議題。

劉奇峰說,中印關係是短多長空。中印關係如同鐘擺,開始很好,後來因邊界問題惡化,鐘擺擺到最壞處,最近轉好。不過,中印兩個崛起大國,邊界問題沒有解決的話,就算雙邊關係暫時改善,可能也不長久。而且印度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十分警覺,就算習近平和莫迪在今年的金磚會議中見面,也是多邊形式,莫迪和習近平已兩度會面,如果雙方領導人親自見面都不能改善中印關係,若在今年下半年的金磚峰會中以多邊形式見到面,也不算很大的進步。

謝鋼則說,去年由俄羅斯輪值主席的金磚峰會因為疫情改為線上舉行,今年由印度輪值,是否仍采線上視訊或能實體舉行,要看疫情的情況,中國雖表態支持印度主辦,現在離九月或十月的峰會還有一段時間。不過,兩國都有士兵在邊境陣亡,兩國領導人若見面握手微笑拍照,並不合適,除非中國做出絕不進犯的重大宣示。

談到拜登上台後,印美關係的發展,謝鋼說,印美關係比印中關係好。他強調,阻礙印中關係的是邊界問題,並不是印美關係。

印中逆差已成為政治問題

而就在中印撤軍緩解邊境緊張態勢之後,《路透》報道,印方考慮批准45項中國的投資計劃,但這個消息隔日即遭印度官方否認。謝鋼指出,中印經貿的關鍵問題是貿易赤字、貿易逆差,印度政府告訴中國必須投資印度以減少逆差,但是中國包括國企和中小企業,累計投資印度的金額82億美元,遠不如新加坡或荷蘭等小國累計投資印度達兩百或三百億美元。謝鋼說,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印度的投資一直沒有增加。習近平2014年訪問印度時,曾承諾5年向印度投資200億美元,但是只有20億到位。謝鋼認為中國可能因為安全理由、領土爭議,或其他原因不想投資印度,或者擔心投資印度可能幫助印度崛起。這和中美貿易一樣都是政治問題。

印度除了面對國內嚴峻疫情,還出現農民大規模抗議印度政府對於農產品銷售自由化的改革。

他說邊界衝突曾使印度思考減少中印貿易,甚至脫鈎,但是行不通,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多達四千項,包括重要的零組件供應鏈都在中國,儘管印度試圖分散市場,但效果不大。

劉奇峰指出,莫迪第二任的GDP成長目標希望能達到5萬億美元。要達到這個目標,莫迪希望製造業能本土化或外國技術轉移到印度。然而現在是印度對中國輸出原料,換取中國進口高單價加工產品,對印度來說十分不划算。劉奇峰指出,中印貿易逆差也是印度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原因,若加入可能使印度逆差更嚴重。

拜登印太政策尚未明朗印度采戰略收縮

台灣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前駐印度外交官方天賜分析,印度面對中國能使用的籌碼比較少,例如西藏牌,或最近有人提出強化印度與台灣的關係。去年印度選擇往印太戰略靠攏,強化澳大利亞和日本的關係,也簽了後勤補給協定,但是並沒有解決中印邊界衝突問題。也就是說,中國並沒有因為壓力而退卻。另一變數跟美國有關,全球都在看拜登上台後的對中政策和印太政策,印度也在觀望,在這種不確定性之下,印度如果要依賴印太戰略去和中國制衡,能否有成效要打問號。

不巧的是,在外援有限的情況下,印度除了面對國內嚴峻的疫情,近期還出現農民大規模抗議印度政府對於農產品銷售自由化的改革。這些不確定性和壓力都讓印度擔心和中國強硬對抗的成效,也因此採取戰略收縮,和中國談成撤軍協議。中國也希望邊界的緊張狀態能階段性結束,中國一方面在觀望美國,一方面有自己重要的政治議程,包括中共建黨百年和北京冬奧都需要國際支持,因此在印度問題上,採取相對妥協的做法。目前看來,拜登上台,中美並沒有升高對抗。中印若升高衝突,也沒有政治上的好處,中印都在觀望美國的政策。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227/156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