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會「裝傻」的女人,最好命

在《紅樓夢》中,李紈是以寡婦身份出場的。

她本性活潑幽默,卻被禮數束縛,被封建壓制,青春喪偶後,一生都恪守婦道,貞節自守。

她被稱為「菩薩奶奶」,本可手握大權,她卻毫無興趣,淡泊名利,甘當「甩手掌柜」。

有人說,她厚道多恩,寬容超脫。

也有人說,她隱忍懦弱,無能無才。

其實,忍,是她的標籤,也是她的智慧所在。

細細品味,你就會發現,在《紅樓夢》中,她才是最深藏不露的那個人。

隱忍,是一種智慧

李紈出身名門,是金陵名宦之女,父親李守中曾為國子監祭酒。

她的祖輩都提倡讀書,「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書者。」

但在這個詩書之家,父親李守中卻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李紈並沒有機會飽讀詩書。

出嫁前,她只讀過《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從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名賢淑女子,如何遵從三從四德,如何做到「溫良恭儉讓」。

嫁給榮國府長孫賈珠後,本可一生享受榮華富貴,但奈何賈珠早逝。

自此,青春守寡,心如「槁木死灰」的李紈,和兒子賈蘭相依為命。

作為榮國府的大嫂子,她完全有資格掌握大權,但她卻刻意避讓,對大事小情都無心干涉,更將自己置身事外,甘當可有可無的「配角」。

所以,下人都覺得她面慈心軟,不把她放在眼裏,但她默默忍受,更覺得無所謂。

她這樣做,不是因為她沒能力,也不是因為她懦弱,而恰恰相反,說明她是個充滿大智慧的人。

賈府情況複雜,各個精明。

哪怕是王熙鳳這樣厲害的角色,也時常遇到棘手的問題,偶爾也會做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更何況她這個無依無靠的寡婦。

所以,置若罔聞,「帶着蘭兒靜靜地過日子」,遠離爭鬥的旋渦,未嘗不是最好的選擇。

就像李紈在賈寶玉生日那晚,抽中的簽中寫道的一樣,「竹籬茅舍自甘心」,她甘願以竹籬茅舍為居,追求淡泊,渴望寧靜。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從李紈的抉擇中就可以看出,忍,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

叛逆,是一種天性

小時後,父親不支持李紈多讀書,她沒得反抗,但事實上,她酷愛文學,學識廣博,又富有內涵,還很風趣幽默。

進入大觀園後,她主張建立詩社,不僅積極自薦做「社長」,還貢獻出自己的住處稻香村,作為詩社的聚集地,她還是第一個給自己起別號的人。

詩社建立後,她就像變了一個人,煥發着青春的氣息,也散發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仿佛是涅槃重生,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

她稱自己為「稻香老農」,並以飽滿的熱情,用心的經營着詩社。

她能作詩,能評詩,能喝酒,也常和大家玩鬧,臉上總是掛着笑容,更將文學上的造詣展露無疑。

就連賈寶玉都對她的評詩稱讚有加:「善看,又最公道」。

她的才情,也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李紈看似忠厚老實的外表下,卻藏着一顆精明算計的心,

為了解決籌辦詩社所需要的經費問題,她力邀王熙鳳做監社御史,從她身上做文章。

她深知,有了錢,才能使詩社有條不紊地辦下去,有了錢,才能為熱愛詩歌,熱愛生活的人,提供交流場所。

她的能力和努力,也終得到大家的肯定、讚美、支持和敬佩。

其實,李紈主張辦詩社,不僅僅是為了娛樂,也是希望可以借用詩社,剝離世俗的牢籠。

她希望和大家一起,打破束縛,迎來變革,遠離讓人窒息的舊時代,擁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這是一種反抗,也是一種渴望。

未來,是一種期許

能讓李紈重現生機的,一個是詩社,另一個便是她的兒子賈蘭。

在賈珠去世後,她把全部的精力和希望,都投入到對賈蘭的教育和培養上。

因為望子成龍心切,在賈蘭五歲時,李紈便讓他入學讀書。

除了督促他多讀書,為參加科舉考試做準備外,還讓他習武,希望把他培養成文武雙全的「綜合性人才」。

賈蘭深知李紈的良苦用心,對於她的嚴厲,也沒有覺得反感,反而樂在其中。

有一次,寶玉閒來無事,在池邊欣賞金魚。

忽然,有兩隻小鹿從山坡上跑來,隨後,賈蘭拿着弓箭在後面追了過來。

寶玉問他為什麼要追逐小鹿,他說:「這會子不念書,閒着做什麼?所以演習演習騎射。」

賈蘭聰明好學,勤奮上進,懂得珍惜光陰,也沒有同齡孩子的頑劣,與寶玉的任性自我更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與李紈的悉心教導脫不了干係。

因此,賈母臨終時,還不忘囑咐賈蘭:「將來你成了人,也叫你母親風光風光。」

最終,賈蘭的苦沒有白吃,努力也沒有白費,他苦盡甘來,中了舉人,爵祿高登。

李紈「心下喜歡」,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帶珠冠,披鳳襖」,被封為誥命夫人。

遺憾的是,彼時正值動亂,賈蘭掛帥出征,卻戰死沙場。

這對李紈打擊很大,在得知賈蘭壯烈犧牲的噩耗後,她也抑鬱而終。

她是個具有大智慧的人,也是個精明在骨子裏的人,甚至有人認為:「李紈的精明,遠超過王熙鳳。」

無論是她的不問世事,還是忍氣吞聲,都是為了可以更好的生活,也為了可以安心培養兒子。

無論是她在詩社的竭心盡力,還是在各種爭鬥中保持中立,都彰顯了她的大局觀和大智慧。

她不是不爭,只是懂得適時示弱,懂得合理忍讓。

就像蘇軾有首詩寫的好:「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想要達到長遠的目標,就必須有所等待,想要成就偉大的事業,就必須有所忍耐。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慈懷讀書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223/156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