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類及奶製品是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對於提升人體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而比起沒什麼味道的牛奶,口感酸甜的酸奶受歡迎程度似乎更高。不少人都喜歡在飯後喝一杯酸奶,希望來幫助消化,有些還期待達到減肥的效果。但你可知,這種最常見的酸奶喝法,居然是錯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助消化」是酸奶最重要的保健功能之一,所以在吃多了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趕緊喝點酸奶。
的確,酸奶發酵後產生的大量活性乳酸菌,能夠有效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幫助促進消化液分泌,提升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率,對於改善消化確實有一定的好處。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酸奶也是一種食物,它本身也含有熱量,而且飽腹感也比較強。如果在飽餐後再食用,反而是在增加消化系統的工作量,加劇吃撐了的感受,並不利於消化。長期如此,還容易導致肥胖。所以,吃飽了以後喝酸奶這個做法,並不可取。
那酸奶什麼時候喝比較好呢?
其實,除了不建議在吃飽了後再喝之外,喝酸奶並沒有特別的時間限制,餐前、兩餐之間、飯後1小時之後都可以。不過對於部分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來說,在某些特定時段喝酸奶可能更合適。
減肥——餐前半小時
這個時候喝酸奶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正餐食物的攝入量,從而避免熱量超標,很適合有減肥需求的人群。有研究就發現,餐前半個小時左右食用乳製品,有助於餐後血糖更平穩,並可減少脂肪囤積。
補充營養——隨餐
在吃飯的同時喝酸奶,能延長其在消化道內的存留時間,從而可提升人體對餐食及酸奶中鈣、鐵、磷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除了「飯後喝酸奶助消化」之外,人們對酸奶的誤解其實還有不少。
1、酸奶越酸越有營養
酸奶的酸味來源於乳酸菌代謝產生的乳酸。有些人覺得,酸奶越酸就說明其中的乳酸菌越多,糖、甜味劑等添加物越少,那營養也就越好。但實際上,購買到的酸奶過酸可並不是件好事。
活性乳酸菌在低溫冷藏的環境中生長較為緩慢,因此其酸味是有限度的。
如果酸奶酸度猛然增加,那很可能是儲存、運輸不當所致。這樣的酸奶,其中的乳酸菌活力下降,乳蛋白變性程度增加,一來不利於腸胃健康,二來也不利於人體吸收。
2、酸奶出「黃水」就不能喝了
酸奶存放一段時間後,其表面可能會滲出一層「黃水」,有些人覺得這是酸奶變質的標誌。
其實,酸奶中的「黃水」是乳清,是因為酸奶在存放過程中後發酵增強、酸度增加而析出的,可以看作是酸奶新鮮度下降的信號,除了嘗起來有點酸之外對健康並沒有壞處。
如果酸奶尚在保質期內,沒有刺激性氣味,形態也比較正常,無凝塊不均勻的現象,那一般仍可以繼續食用。
酸奶的營養成分雖然和牛奶相似,但經發酵過後,它具有了一些獨特的優勢。比如:
酸奶中約1/3的乳糖被分解,乳糖不耐受的人也可以食用;
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被分解,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有研究表明,常喝酸奶能使食管癌、乳腺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病風險降低,酸奶與高纖維食物產生協同效應,能使肺癌的發生風險降低33%……
但如今市面上的「酸奶」產品花樣繁多,老酸奶、希臘酸奶、炭燒酸奶、植物酸奶等新品種層出不窮,要想獲得喝酸奶的這些益處,首先要「選對酸奶」才行。
按照我國的標準,嚴格意義上的酸奶分為2大類:發酵乳和風味發酵乳。
發酵乳只能以奶或奶粉為原料,不添加其他成分,蛋白質含量在2.9g/100g以上;風味發酵乳則可以添加果汁、果粒、穀物、食品添加劑、營養強化劑等物質,口感相對更好,蛋白質含量要求高於2.3g/100g。
如果包裝上的「產品類型」一項,寫着「發酵乳」、「優酪乳」、「酸乳」、「風味發酵乳」等,那就是「真」酸奶;但如果寫着「飲品」、「飲料」,那就不屬於酸奶了。
而在「真」酸奶的範圍中,要想挑選出更健康的,那就需要記住6個字——低碳水,高蛋白。
低碳水
碳水化合物含量越低,通常說明酸奶中的添加糖越少。不過含糖量低也意味着酸奶口感更酸,無添加糖的純酸奶碳水化合物含量在5%左右。
建議大家在味道能接受的前提下,儘量選擇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對低的產品,最多不宜超過12%。
高蛋白
上面也說過,發酵乳的蛋白質含量標準在2.9%以上,風味發酵乳則是2.3%以上,在碳水化合物等其它含量相近的情況下,蛋白質含量越高的,酸奶的營養價值越高。
此外,大家還要注意查看配料表,添加劑要往少的選;日期新鮮度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