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不要和孩子較勁、因為你會輸

生活,就像是對理想的執着一樣仿佛處處都在較勁,企圖再努力、再前進一些達到完美,而生活的較勁又像是成功的好朋友,它化作積極向上的力量推動着我們不斷優化、更美好,為了這個美好我們和生活處處較勁。

比如,

學生時代跟成績較勁、希望考入夢想中的高校

大學時期跟考研較勁、希望更上一層樓

工作時期跟專業較勁、希望自己的專業學有所用

.........

這種較勁或是積極向上的動力,但卻不適合所有生活類型,比如感情和教育兩大類,我們總想跟生活較勁、希望日子過得比別人更好,但日子是自己過出來而不是較勁出來的,包括教育也是如此,一個優秀的孩子、一段成功的教育都是有因果關係的。

所謂的「因果」關係,就是前期的「因」、後續的「果」

就拿教育來說,我們常常抱怨孩子學習不夠努力,跟孩子說過的話都是耳邊風,孩子的忤逆心太強,卻唯獨很少問問自己「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世間萬物凡事都有一個因果關係,不管是學習不夠努力、說話都是耳邊風,還是成長里的忤逆心太強,都父母不了解的「因」,在牽連着後續的「果」。

在和孩子的這場教育長跑里,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拿較勁的態度去和孩子相處,因為贏了傷得是孩子、輸了孩子更加得理不饒人,受了傷的孩子最後憂愁、心疼的是父母,得了理的孩子忤逆起來哭的還是家長,從天下父母心這句話來看,不管是較勁的結果如何最後輸的那個人永遠是當家長的父母。

尤其是以下幾種較勁:

1、不要較勁理論,你真的是輸家

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喜歡以理服人,但和孩子較勁理論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輸得連脾氣都變得疲憊,比如,跟孩子論「好好學習、將來才有好日子過」時,孩子回你「我現在的日子就過得很好,為什麼還要好好學習」。

又或者各種輔導作業的理論崩潰:

1)讓孩子以「到底」造句,孩子回答「我到底怎樣做才能不用寫作業」

2)為了讓孩子認「1」和「一」,一位爸爸以「站着是爸爸、躺着也是爸爸」的方式,讓孩子讀「1」和「一」,結果再次讀到「一」的時候孩子把躺着的「一」讀成:兩個爸爸

3)我在0和2的中間,我是(?),孩子的回答是:我是(和)

4)小花對媽媽說「我又不出國為什麼要學英語」,媽媽回答「那外國人到中國和你說話你聽不懂怎麼辦」,小花又回答「我不理他」

5)一道計算共有多少只烏龜的算術題,圖中的烏龜分為兩行,左邊6隻烏龜是面對面排列,右邊5隻烏龜是頭朝前方排列,結果小明的答案是:(6-5=1),媽媽問為什麼是減法的時候小明回答:因為我看右邊的5隻烏龜正在爬走

懂得和孩子講理論是好事,但孩子們的想像力往往比家長還要豐富,有些看似無理的理論、卻又偏偏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這是因為同樣一顆蘋果給不同的人去看、就有不同的效果,有人第一眼會說這顆蘋果好大」、「這顆蘋果為什麼不夠紅」,也有人說「這顆蘋果看起很好吃的樣子」........

同樣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展現、自然也有着不同的理論誕生,所以跟孩子爭理論就像是吵架一樣毫無意義、反而讓親子關係生間隙,但作為家長我們又不能看着孩子沉浸在他們的理論里,這個時候就建議家長說得多不如行動一次去帶着問題探究理論。

比如,上文說到的烏龜那道題,孩子認為右邊的烏龜頭朝右邊就是離開的姿勢、所以是減法,那麼我們就找來一些參照物代替烏龜,比如瓜子,左邊6顆瓜子尖對尖(面對面)、右邊5顆瓜子朝前排列,最後我們問孩子:右邊的5顆瓜子離開了嗎?

和孩子溝通,我們要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帶着孩子認為的理論去尋找結果,在過程的了解里對孩子來說又是一次新的見識增長,重要的是家長的推己及人是尊重孩子,未來孩子也會以同種處事風範增加社交能力。

2、不要較勁話音,孩子會比你音高

除了和孩子較勁理論父母輸的是一塌糊塗之外,和孩子較勁話音也是「失算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平時吼娃的時候孩子是不是哭聲震耳欲聾,他們的聲音往往比我們還要高几分貝?就算是孩子當下打不還手、罵不還手,終究也有爆發情緒的那天,屆時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已如陌路,甚至還會爆發很多極端性行為。

為了避免孩子話音比我們更高,建議家長們平時儘量少用一下口吻:

1)懷疑型:「這是你做的嗎?我們怎麼感覺不像」

2)嘲諷型:「就你能,現在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吧」

3)阻止型:「你現在還小、等長大以後再來嘗試吧」

以上任何一種口音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打擊,懷疑會澆滅孩子的積極和熱情,嘲諷會打翻孩子的信仰和自信,阻止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原地踏步,種種口音的提示與溝通都是在將孩子推離我們的身邊,正確和孩子溝通應該是和孩子說話,家長要有語氣的平和、及情感帶入,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去和孩子溝通,在放鬆的環境下、相信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是友好的。

3、不要較勁輸贏,你越嘮叨他越磨嘰

除了不和孩子較勁理論和話音之外,家長們還不要目光短淺地跟孩子較勁輸贏,不管是學習、比賽還是跑馬拉松,一次失敗都說明不了什麼、也不能去評議一個人是否優秀,通過一次、兩次三次的輸贏就去定論一個孩子的能力,未免有些太武斷、對孩子太不公平了。

有些家長為了督促孩子的積極、提高孩子的成績,每日如鬧鐘一樣催促孩子:

「該寫作業了」

「你今天還沒有閱讀」

「語文聽寫都完成了嗎」

「今天的錯題都匯總了嗎」

......

這些看起來是父母為孩子好的叮囑,實際上父母越催促、孩子就越犯懶,這是因為被催促的本身就是孩子沒有建立自己的生活體系,生活中這個做不好、那個也做不好,而父母也習慣性地把焦點過度關注結果的輸贏方面,最後孩子失去耐心、也失去了自信心。

關於孩子的成長、包括學習,睿智的父母要學會通過情感流露去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比如以下幾種溝通技巧:

1)尊重型:「爸爸(媽媽)支持你這麼做、但不管後果如何都要自己去承擔哦」

2)激勵型:「這次寫作業、字跡方面下了苦工,相信下一次做題的正確率也會提高很多」

3)信任型:「我相信這麼做有你自己的道理,但遇到難題一定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哦」

4)參與型:「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能和你做朋友嗎」

5)示弱型:「寶貝你跑慢些,等等我,媽媽會走丟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爸媽快來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216/155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