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很有必要

儀式感的背後,凝結着家庭成員相互間的關愛,有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也有利於家庭團結和睦。

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變遷,年節的味道越來越淡了。

小時候,孩子們盼過節過年,很大程度上希望能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很多願望也只能在年節去實現,這樣的年節也就充滿了期待,飽含美好的記憶。

對家長而言,在那個物質貧乏的時代,平時無法滿足孩子的欲望,到了年節,無論如何,一定要和平時不一樣,比平時過得好一點,給孩子一些驚喜,滿足孩子的一些願望。

和過去相比,現在不僅能夠吃飽穿暖,還能根據個性吃出花樣穿出花樣,即便在平時,也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而這在以前,可能要攢上一年甚至幾年的旅費才有可能成行,無疑,這次旅行也就成為家庭中的大事,成為孩子永久的美好回憶。

因此,媽媽常說,現在可以說是天天在過年。自然,年節的味道也就越來越淡了。

伴隨年節味道一起消失的,還有過年過節的儀式感。

正如那首兒歌里所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些關於過年的風俗,關於各地的風土人情,隨着經濟發展、人口遷徙和現代文化的衝擊,以及都市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等等因素的影響,變得越來越被人們淡忘了。

隨之淡去的,是那些維繫當地人情懷的,維繫親人朋友的情感與文化。

這些曾經的風俗,曾經的禮節,牽連着那一輩人的鄉愁與記憶,打上了情感的烙印。

這些禮節,以及與禮節相關聯的儀式,其實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一種連結人與人之間情感認同與歸屬感的紐帶。

身處現代化的都市,我們無從也不必重拾曾經的鄉土禮儀,但也需要在緊跟時代潮流的同時,培養孩子的身份認同與文化歸屬,增強孩子們與家庭、與社區、與族群的情感連結。

因此,培養孩子的儀式感,仍然十分必要。

出差回來給孩子帶上一份禮物,在家庭成員的生日、重要紀念日、重要的年節,乃至家庭成員人生中重要的時刻一起聚會、慶祝或紀念,互贈禮物,互致祝福,等等,都能營造一種儀式感,增進相互間的美好情感,讓人充滿期待與感動。

儀式感的背後,凝結着家庭成員相互間的關愛,有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也有利於家庭團結和睦。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全生發展2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115/154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