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關於憤怒,這3個冷知識你知道嗎?

我們總是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身邊最親的家人,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面對家人的種種詢問,常常會沒來由地不耐煩、發脾氣。

在工作當中,面對嚴厲苛刻的領導,別有用心的同事,以及各種不公平的事情,所有這些也在考驗我們的耐心。

有那麼一刻,我們會覺得耐心被耗光了,情緒已經到達了臨界點,不得不以「憤怒」的方式表達出來。

憤怒,是最具破壞性的表達方式之一,我們完全能夠體會它對人際關係的破壞,但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那是不得已的,在出離了憤怒那一刻我們控制不了自己。

其實,你誤解了「憤怒」。

憤怒是「目的論」的產物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他在咖啡廳,服務生不小心打翻了他的咖啡,灑到他的西裝上,他頓時暴跳如雷,理由是他馬上要去參加一場很重要的面試,為了那場面試他準備了3年,而現在距離約定的時間,他完全趕不及去換一件新的。

看得出來他對那場面試足夠重視,所以當服務生把咖啡灑到他身上,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怒氣,因為這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他的面試結果。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雖然他3年前就了解到這家公司,然而一直沒有機會他也只是觀望,今天特意提前2個小時出門,是為了把個人資料儘量完善以及再多了解公司一點,因為他深知以自己的實力面試成功並沒有勝算,這讓他感到焦慮到透不過氣。

這個時候,那個倒霉的服務生把咖啡弄灑,被他罵了一頓,其實在他發怒的那一刻,不是因為服務生說的話、做的事,而是為了緩解自己心裏的壓力,碰巧遇到了這個契機而已。

這樣一來,即便沒有面試成功,他也可以把責任歸結到這件事上面,而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才沒有拿到offer,這個結果更能夠讓自己接受一點。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前序的事件才導致必然結果的「決定論」,而是先有了目的,為了達成特定的目的而製造出相應情緒,憤怒是「目的論」的產物

常常聽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好有畫面感,媽媽在那個時間發怒只是為了震懾小孩,讓他乖乖寫作業而已,並不是怒不可遏。

憤怒的真相是恐懼

還有一位朋友,最近和先生吵得很兇,常常理直氣壯地指責她的先生,她先生也一頭霧水,不知她哪裏來的無名火。

後來我們一起探討,她說,面對家庭,有時候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把握、沒有力量,這種感覺讓她很虛弱,而她不喜歡這種虛弱。每當這種狀態產生,她就會下意識去指責她的先生,試圖利用憤怒的情緒去防禦心裏的虛弱。

她先生有兩種選擇,要麼反駁回去,繼續抗衡,要麼選擇接受,承受指責。一旦對方接受了,就把原本的虛弱投射到了對方身上,自己的恐懼暫時解除了。

憤怒的真相是「恐懼」,有的時候,越是心裏發虛,越會表現出強硬憤怒的樣子,試圖用憤怒的假象去掩蓋「恐懼」的真相。

想清楚這點之後,她還覺察到一件事情,她和婆婆之間時而產生的「對立」,也是由於恐懼造成的,渴望關係的親近卻又擔心對方不愛自己。

發泄並不能減輕憤怒

艾奧瓦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600名學生完成一篇主題論文,而後在每名學生的論文後面給出評價,「這是我讀過最差的文章」,以此來觸發學生的憤怒情緒。

之後將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提供拳擊手套,讓學生在心裏想着那個給他們評價的人,同時擊打沙袋70下;而另一組沒有提供手套和沙袋,被安排到另一個房間靜坐2分鐘。

完成之後,再通過一份情緒問捲來衡量兩組學生的憤怒、不安和沮喪的程度。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在最後的情緒行為上都有很大的差異,而那些戴上手套,使盡全力擊打沙袋的學生,憤怒並沒有減少,反而更具攻擊性。

發泄憤怒並不能澆熄怒火,從研究結果來看,發泄憤怒無異於火上澆油

憤怒,是最具破壞力的情緒之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隨處可見,網絡暴力、社會暴行,憤怒都起了一定作用,甚至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但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別刻意迴避,也不要恐懼,去感受憤怒,並了解它產生的邏輯,這是對待情緒最好的方式,每一種情緒的出現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情緒力研習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115/154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