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佛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釋迦牟尼在《遺教經》中說: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煩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欲望多的人,總是追求奢華的生活,但並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實現,所以欲望多的人煩惱也會更多。欲望少的人懂得知足,只追求可以滿足生活必需的物質,所以他們的煩惱也就相對少了很多,煩惱少了,快樂就多了,正所謂「知足常樂」。

人活於世,有欲望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正是人類有了各種欲望,社會才會進步和發展。動物有生存的欲望,人類作為高級生物,天生擁有求生欲、性慾、食慾和各種物慾,以及追求精神享受的欲望。

欲望是天生的,也是必需的,我們無法決定欲望的有無,但我們可以決定欲望的多少和大小。正是每個人慾望的多少不同,才是生活狀態不同的關鍵所在。

所謂「無欲無求」並不是說要我們沒有欲望,那是絕不可能的,而是說我們要把欲望控制在一個「知足」的範圍內。如果不加限制,任欲望自行增長,我們就會變成被欲望左右而失去自我的「行屍走肉」。

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是我們的權利和義務:我們作為高級生物,有權利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同時為了親人,也有義務去創建更好的物質生活。但沒有界限的追求,往往讓人失去生活的本質,陷入盲目追求欲望的陷阱。

佛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懂得知足的人,雖沒有奢靡的生活,卻能時常感受到快樂;欲望過多而不知足的人,雖錦衣玉食,卻仍然煩惱重重。不懂知足的人,雖然物質生活豐富,但精神上卻是貧窮的。

所謂「知足」,字面意思就是「知道滿足」。「知足」更多的是說一種「滿足於自己需要的,不再追求更多無用之物」的隨遇而安的心態。

何為「無用之物」?

正常生活所需物質得到滿足,並且對未來的突發狀況留有一定的保障,此外所有的追求,都可謂之「無用之物」。

當物質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我們要更多的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

無論你想過多麼好的生活都不為過,但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對自己而言,什麼樣的生活才算好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才能讓你的內心變得更加豐富,找到真正的自我。

越簡單,越快樂。

對物慾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幸福的生活並不是由擁有的物品數量來決定的。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懂得「知足常樂」,方是獲得幸福生活之道。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竹素先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105/154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