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違約潮背後 中國在岸債面臨結構變化

除了資本流入增加之外,中國債券市場還面臨着另一個結構性變化。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認為,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有一定程度的復甦,但企業的償債壓力有所加劇,債券違約率正在從原本較低的水準快速上升。這一趨勢從兩方面打破了過去的認知。首先,國有企業已成為債券違約的主要來源。其次,自2019年以來,一些評級較高的國有企業出現了還款困難。

企業和省級財政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債券違約。艾西亞指,雖然具有償還壓力的在岸債券規模和比率都有所攀升,但首次違約者數量從2019年的42個下降到2020年的27個。此外,2020年最大的5家違約公司佔整體在岸債券違約的54%。此表明償還壓力是由為數不多的大型企業推動的,並且其中不乏國有企業。

問題是,這種趨勢背後是否有合理的理由,而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國有企業的財務健康狀況迅速惡化。2019年中美貿易戰和2020上半年疫情的衝擊顯然加劇了兩國關係的惡化,儘管國有企業的財務狀況仍好於民營企業,但降幅更加陡峭。

然而,國企和民企最大的不同還是政府的支持。2019和2020年,海南、遼寧、青海三地國有企業償還困難最大,原因有多方面。在流動性方面,青海和遼寧的社會融資總額和影子銀行下降幅度最大,表明銀行風險偏好下降和信貸獲取難度加大的交織壓力。海南無法償還的比例最高,但企業對流動性的擔憂則小得多,並能夠設法獲得展期,這表明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

不過,在過去幾年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惡化,原因主要來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疫情的衝擊使地方政府債的挑戰加劇。該行發現,償還壓力更大的省份平均負債率更高,財政赤字更嚴重。換言之,地方政府的債務和財政赤字似乎與債券違約同時上升。

2021年債券違約可能仍是一個問題,但可能將會集中在特定企業或行業。對地方政府來說,好消息是經濟增長的周期性反彈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支援企業的壓力,但地方政府更沉重的債務負擔,仍將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因為在2021年出現技術性反彈後,預計中國經濟將出現結構性減速。

因此,隨着時間的推移,地方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支援可能會變得不太確定,特別是負債率和財政赤字較高的地區。過去隱含擔保的情況可能會一去不復返,精挑細選最好的企業將成為新常態。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223/153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