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湖南寧鄉縣大躍進紀實

作者:

1958年3月,春鬧成都。錦江春色,花近高樓。

中共成都會議正熱火朝天。毛澤東定下成都會議大批反「冒進」,加速大躍進的基調。

一再鼓吹共產黨人要好大喜功的毛澤東,俯視群雄,博古論今,對中共高級幹部們大侃起「馬克思主義的『冒進』」,大批「非馬克思主義的『反冒進』」。從辯證法到唯物論,從解放思想,到總路線大躍進,從共產主義,到天上人間,雄視三皇,氣蓋五帝。瀟灑縱橫,放言滔滔。

與會者大多熱血沸沸,激情昂昂。而御封為「促退派」周恩來卻熱汗淋淋,緊張萬分,檢討連連,終至嚇出一場大病。

對於毛澤東,主持會議的劉少奇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告諸全黨:「毛XX要把空想社會主義者不能實現的空想實現了,我們對毛XX要高山仰止,他是不可超越的!」聽眾點頭頻頻。

從1958年上半年到該年9月間,身為接班人的劉少奇,竭盡全力,竭精闡慮,馬不停蹄,步步緊跟,力圖從戰略上,從理論上,跟隨毛澤東的步伐,「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1961年春。身為共和國主席的劉少奇,回到了湖南寧鄉,考查災情。四十多天裏,白天黑夜,放眼故鄉,哀鴻遍野,餓殍載道;親朋老友,皆是乾瘦浮腫,故舊鄉親,幾多新成餓鬼。災情慘不忍睹,人民怨聲載道。

8月,中共北戴河七千人大會。

北戴河白浪滔涌。談到大躍進以來的工作失誤和原因,劉少奇心潮難平,他試圖用家鄉的實情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這幾年的困難,有人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我回湖南老家看了……」

主席台上,毛澤東從強自輕鬆到逐漸陰沉的臉色,驀然鐵青。儘管韶山和花明樓僅僅隔山相向,儘管對來自家鄉和全國的災情,毛澤東並不見得比劉少奇知道的要少多少,但毛澤東決不願意這樣聽到這一切。

於是,中國共產黨主席和共和國主席的分道揚鑣就日形於世。

為了改善包括鄉親們在內的人民的生活,劉少奇在調整國民經濟中,把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引上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而毛澤東則認定大權旁落,劉少奇要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出了赫魯曉夫,要「以階級鬥爭為綱」,「反修防修」,打倒「篡黨奪權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於是,共和國主席就命定慘死於1969年鄭州之獄。

溈山千仞,溈水百繞。千仞百繞,道不盡寧鄉大躍進的一幕幕人間慘劇。共和國主席故鄉的大躍進場景,曾演繹為中國政治舞台上最高權力鬥爭的基本素材,發人深醒。

一、公社化,共產化

寧鄉是湘中地區農業大縣。全境以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崗地和平原,土沃田肥,主產糧、畜、林、茶等,稻穀為糧產大宗,牲豬是畜牧業主項。山多林茂,河渠交織,溈水為主要河流湘江,縣內土地肥沃,阡陌縱橫,物阜民勤。

寧鄉人民對共產黨素有感情,為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及著名共產黨人何叔衡的故鄉,寧鄉又是大革命時期湖南農民運動組織得最好的九個縣之一,寧鄉人自是以此為榮。寧鄉居湘中,素有好勝逞強,隨風起潮,不屈不饒,好為強雄的湖南民風。1958年8月颳起的「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風暴,在寧鄉是攪得天翻地覆起狂飆,並從此改變了寧鄉80多萬人民的命運。

1.1寧鄉公社化

1958年8月中旬的一天。湘中酷暑天,天氣特別的熱。

溈水之濱。中共寧鄉縣委小會議室內,一片燥動,幾多亢奮,幾十張熱血上涌,滿面紅光的臉。縣委各機關主要負責人齊聚一堂,激昂地討論寧鄉縣湖南省委關於全省迅速推行和實現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緊急指示,討論迅速建成共產主義人間天堂的措施和前景,和迅速實現全縣人民公社化的部署。

縣委第一書記李學良主持會議。與會者認真學習中共中央和《人民日報》大辦人民公社的有關文件和報道,討論毛澤東8月9日視察山東時重要指示:「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於領導。」會議重點集中於討論共產主義社會的標準問題。

「偉大領袖」發出號令,熱衷於「創造一個新世界」的縣委領導們便憋足了勁,鼓足了氣。縣委書記大講了一陣「人民公社是通向共產主義人間天堂的金橋」之類的大道理後,與會者又興奮地討論起「共產主義天堂」的標準問題。

縣委宣傳部長:共產主義就是共產共居,消滅家庭,不分你我,大公無私,有飯大家吃,有錢大家用,有衣大家穿。生產自動化,機械化,各盡其能,各取所需,無限美好……花明樓鄉黨委書記:共產主義就是天天魚肉不斷,餐餐大米白面,飯後吃水果,出門坐轎車,生產自動化,吃飯不要錢……

經過與會者一陣陣興高采烈地發言之後,縣委拍板定下方案:共產主義是偉大神聖的事業,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早日讓全縣人民享上共產主義人間天堂的宏福,是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寧鄉是少奇同志的故鄉,寧鄉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定要鼓足幹勁,力爭上遊!

縣委作出三條決定:一是組織區、鄉兩級幹部的主要骨幹,奔赴已經搞起人民公社試點的瀏陽縣,去學習取經;二是由分管農村工作的縣委常委帶領工作隊,到老糧倉地區試辦大社,併兼任公社黨委書記;三是一個月內,堅決實現全縣人民公社化。

縣委向全縣幹部群眾提出了總動員的「戰鬥口號」:「人民公社是金橋,共產主義是天堂,金橋越走越寬廣,踏上金橋進天堂」。「苦戰一月建成人民公社,三年進入共產主義」。「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越大越公越高級」。「堅決實現公社化,不化不行,非化不可,化得越快越革命」……

9月3日,縣委試點工作隊進駐老糧倉地區,進行人民公社試點工作。大辦公社,一大二公,高級社並成大社,實行高度共產的公社所有制。幾天功夫,一個由老糧倉、唐市、毛公橋三個鄉幾十個高級社合併而成的人民公社建起來了。全社9996個農戶39960個農業人口。全社實行高度共產主義,廢除私有,廢除家庭,財產充公,公共食堂統管吃喝,社員一律按編制住集體大統鋪。縣委領導人親自為該社定名為「紅旗人民公社」,取其「帶領寧鄉人民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第一面紅旗」之意。

半個月試點下來,縣委決定放手大干。9月17日至19日,中共寧鄉縣委召開縣、社、隊三級幹部大會,部署全縣公社化。縣委書記李學良作了題為《掀起一個思想革命高潮,又快又好的實現公社化,推動生產的更大高潮》報告,決定全縣立即掀起實現公社化的高潮。

會議組織學習北戴河會議精神,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紅旗人民公社書記介紹建社的「成功經驗」。大會發出「立即實現全縣公社化」的動員令。三天會議,縣委拿出「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勁頭,全體幹部日夜開會不休息。聽報告,談認識,作規劃,搞挑戰,議競賽。

會議一散,大家打起背包連夜趕路。近一點的地方,當夜召開緊急會議,速戰速決,幹部們在一起商定方案,次日一大早掛出金閃閃的人民公社招牌,再開成立大會。遠些的地方,哪怕是七八十里的山路,幹部們也是心急火燎,惟恐落後地往回趕,在第二天一早趕上預先用電話佈置好的建社大會。

9月30日,紅旗人民公社正式在老糧倉成立掛牌,慶祝大會紅旗招展,熱火朝天。縣委書記李學良向全縣80多萬人民宣告:我們從此跨進了一個新時代!

10月,寧鄉縣全縣實現公社化,全縣64個鄉,1378個農業社,一下子變成17個人民公社,183個生產大隊,1980個生產隊。人民公社生產資料公社所有制,生活供給制。

1.2「不共產,還是什麼共產黨!」

寧鄉縣委共產主義大討論中,高見紛紛,五花八門,奇談怪論,不一而足。「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橋。公社姓公,公就是共,共就是公。共產黨共產黨,不共產,還是什麼共產黨;不共產,還能進什麼天堂!」縣委書記的這番高見,被層層傳達下去,成為各級基層幹部的座右銘和口頭禪。

於是,和全國一樣,在1958年夏的人民公社化中,寧鄉颳起了「共產風」,寧鄉颳起了一陣「大辦」風:大辦食堂,大行「三化」,大共私產,大興共居,大拆民房,住大屋,吃大鍋飯,大兵團作戰……

公共食堂化

吃、喝、拉、撒、睡,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第一件大事。共產黨共產黨,共產,下手就從生產資料和吃飯做起。毛澤東強調人民公社優越性,第一位是生產資料公;其次,是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

高級社生產資料全部「共產」入公社,又經縣委統一思想,認為辦公共食堂是的基本措施,外地公社化辦公共食堂的先進經驗,吃飯不要錢,正是黨中央提倡的精神,於是開始全面佈置大辦「公共食堂」的「偉大事業」。

從10月紅旗人民公社松柏灣辦起第一個公共食堂,至1959年初,全縣辦起公共食堂16500個。從城市到農村,寧鄉人99.5%都開始了「吃食堂」,「吃飯不要錢」的生涯。人民公社宣稱:公社對每個社員實行「十八包」:包吃,包住,包穿,包工資,包看病,包教育,包養老,包看戲,包喪葬,包婚嫁,包剃頭,包洗浴,包接生,包撫養,包來客……公社化中幹部們聲稱:生活越過越高,穿衣越穿越俏,工資越拿越多,老婆越娶越好……共產主義社會,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高樓大廈,聽的是電燈電話,坐的是汽車飛機,用的是自動化……

公社按生產隊,把幾十上百家農民編入一個食堂。開始強調「一大二公」,食堂也是越大越好,紅旗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吃飯的人一千多,遠的來回要跑十幾里,排隊要排老半天,吃一頓飯時間全耽擱在裏邊,社員反映強烈。食堂又只好改小。食堂的一切來自於共產。哪家的房子大,幹部看了滿意,馬上指為食堂,戶主往外搬。社員各家各戶家中的柴、米、油、鹽、存款、積糧,鍋、盤、碗、盞、水缸、瓦缽、蔬菜、雞鴨、豬羊,凡與吃字有關的一切生活用品,統統充公,不准私藏。有抗令藏匿不交者,一律鬥爭。不交就搜,搜出來就批鬥戶主。紅旗、花明樓等幾個公社出動武裝民兵真槍實彈挨門逐戶抄家查糧搜物,鬧得社員白天心驚肉跳,晚上惡夢擾魂。

食堂設管理委員會,由抓生活的隊長和食堂會計統管,下設炊事班、種菜組、養殖組等若干生產作業組。據說辦食堂的好處之一是解放勞動力。

但實際上,一個食堂操忙的勞力,至少佔去該食堂勞力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燒火的,拾柴的,煮飯的,種菜的,打雜的,挑水的,管理員,七七八八一大堆,大都是幹部家屬和親戚。食堂的人能夠多吃多佔,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肥差事。

據統計,寧鄉縣共建公共食堂16500個,每個生產隊有食堂3個以上。食堂大則百多、幾百人,少則七八十人。社員一律吃食堂,公社、大隊幹部吃機關食堂和幹部食堂,有的生產隊幹部在大食堂中開小灶。正所謂:同是一鍋共產主義大鍋飯,飯分九等,菜分十色。

剛吃食堂的頭幾天,還真是新鮮熱鬧事,公共食堂果然吃飯不要錢,讓社員敞開肚皮吃,不定量。為慶祝食堂成立,各食堂還把從社員家裏共產共來的東西拿來犒賞大家,殺豬宰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好不熱鬧。開飯前大人跑,小孩叫,爭先恐後。紅旗公社和東風人民公社好幾個食堂發生單身漢、孤寡老人吃多了撐壞肚子的事情。

雙鳧鋪公社的一個二流子,高興得手舞足蹈,逢人就夸:「公共食堂好,共產主義好,吃肉吃飯吃大戶,神仙日子也比不上食堂好!」1960年,這位食堂的崇拜者,因為大鍋飯里光是野菜湯,肚子裏沒有糧,餓成浮腫病,受罪不過上吊自殺了。當然,這是後話。

吃了半個月,哪個食堂也頂不住勁了,於是開始實行定量進餐制。40%以上的大隊還統一印製了餐票,每人每天定量發飯票3張,憑票可以在全大隊範圍內的食堂開餐。東風人民公社(即現在夏鐸鋪區所屬的夏鐸鋪、歷經鋪等5個鄉)則是公社統一印製的餐票,憑票可以在公社各食堂開餐。

但好景不長,少則個把月,多則兩三個月,各食堂缺糧少炊情況日見嚴重。1959年春,全縣各食堂普遍出現缺糧或斷炊情況,不少食堂一日三餐用吃稀的,野菜代糧,見不到米粒子。少數地方發生餓死人現象。1959年春荒,寧鄉各食堂糧荒日重。縣委和各級黨委喊得最凶的,就是「低標準,瓜菜代」。全縣各食堂通行7類標準:按年齡分勞力等級,以16兩老秤,每人每餐由1兩(不到市斤秤的0.7兩)、1.5兩、2兩、2.5兩、3兩、3.5兩、4兩。最強壯的勞力,一天也只能吃到12兩(合0.75市斤)。多吃要罰。

很快,全縣各食堂普遍出現缺糧或斷炊情況,不少食堂一日三餐用吃稀的,野菜代糧,見不到米粒子。少數地方發生餓死人現象。

到夏收時節情況才有所好轉,政策調整,各食堂普遍供給摻糧食的雜合飯,社員們自己也偷偷摸摸打野食,混個半飽。1959年下半年開始的「更大躍進」,在寧鄉搞得天昏地暗,人民公社奉命將秋收的糧食就地徵購交國庫。吃食堂吃食堂,食堂沒糧口難張。社員缺衣少食,食堂缺糧少柴,於是吃食堂被嚴格執行「低標準,瓜菜代」了。野草、樹皮、糠殼成為社員救命的主食。寧鄉大饑荒造成極嚴重的後果。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210/153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