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_立體書(作者提供)
儘管「金融深化」、「金融詛咒」、「金融泡沫」、「金融危機」等等關於「金融病毒」的警告不絕如縷地自各地傳出,但「金融創新」依然是擋不住的潮流,而「投資理財」不但未消褪,連中小學都紛紛加入通識課程。股票、債券、基金、期貨,以及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時不時地灌入我們的耳朵、映入我們的眼廉。不過,一般人能懂嗎?普通人應該怎麼用呢?而社會上充斥着「理專」很熱切地想幫我們理財,可信度如何?真的有用可靠嗎?該如何認識清楚呢?
擋不住的「金融創新」
不可否認的,金融已經貫穿每個人生活的所有場景,金融知識和工具已經成為剛性需求,你比別人懂得越多,你的財富也越比別人多。一模一樣的原始財富,選擇不同的金融產品,會完全改寫你未來的財富格局。
但,專業的金融財務學充斥着繁瑣的數學演算公式、天書一般的專業術語,只有所謂「金融專業者」圈內人才可能懂。而一般市井小民急切需要知道的是,金融是什麼?有什麼用?怎麼幫助我們保衛財富,進而創造財富?
我們知道,金融與我們的生活關係之密切,遠遠超過了我們一般的認知。不過,金融是否就是「貨幣」?是不是就是「錢」?而「錢非萬能,沒錢萬萬不能」,已是現代人琅琅上口話語,但「問世間,錢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卻被人傳誦,而「神秘的錢」,更早是已故的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F.A. Hayek)1992年就在《不要命的自負》(Fatal Conceit)書中明說的,他說:「貨幣,或者說我們們平常所使用的『金錢』,是所有事物當中最難理解的東西。」
他指出,人類對於金錢流露出既愛又恨的心理,金錢是自由最有力的寶貝,同時也是最為邪惡的壓迫工具。海耶克認為貨幣的運行,就像語言或道德那樣,是一種自化的秩序,而解釋這種秩序的理論,又是最不容易求得圓滿的。因此,貨幣專家們對一些重大的問題爭論不休,有些專家甚至已經認命,不再追求圓滿,因為在他們看來,各種細節必然都無法被察覺,而整個秩序又是如此的複雜,以致於如果能夠抽象地說明貨幣秩序據以自化形成的種種原則,我們就應當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抽象的原則性說明,儘管帶給我們很多重要的啟示,卻沒有辦法預測任何具體詳細的結果。
貨幣面對的道德挑戰
貨幣不僅讓專家學者感到苦惱,道德家們對於貨幣的猜忌也幾乎沒有一刻鬆懈。貨幣好比是萬能工具,誰掌有了它,誰就有力量,能夠以最不着痕跡的方式,實現或影響最多種類的目的。對於這個萬能的工具,海耶克舉出兩個讓道德家猜忌的理由。一是雖然一般人一看就明白許多別的財富項目被用來作了些什麼事;但,我們通常無法分辨使用貨幣究竟給自己或別人帶來什麼具體的影響。二是即使在某些情況下,貨幣所造成的影響可以分辨出來,但貨幣雖然可以用來行善,也同樣可以用來為惡。因此,對於有錢人來說,金錢之功用在於其萬能;然而,對於道德家而言,正因為金錢萬能,所以金錢更不值得信任。而且,經由巧妙地運用貨幣,進而取得的巨大利益,看起來一如商業買賣,和體力付出無關,也看不出有什麼其他的功德。事實上現在還有許多人,相信借錢取息和謀殺一樣壞。
貨幣制度就像道德、法律、語言,以及各種生物那樣,也是來自於自化的秩序,因此,也同樣受到變異與演化選擇過程的萃煉。然而,貨幣制度終究是在所有自化長成的結構當中,最不令人滿意的產物。海耶克就舉例說,自從基本上含有自動調整機制的國際金本位制,在專家們的指導下,被由政府刻意操縱的「貨幣政策」取代之後,迄今已過了好幾十年;但,很少人敢說,在這段期間中,貨幣制度的運作有任何改進。事實上,根據人類過去的經驗,貨幣確實並不值得信任,但不是因為一般人所設想的那些理由而不值得信任。而是因為貨幣經歷過的演化選擇過程,比別種制度受到更多的干擾。
由於受到政府壟斷貨幣,阻撓市場競爭進行各種試驗的影響,演化選擇機制在貨幣方面,未曾充分發揮作用。海耶克進一步說,在政府的照顧之下,貨幣制度已經發展到非常複雜的地步了。然而,在此一發展過程中,由於政府從中作梗,幾乎沒有市場試驗,也很少讓市場自由選擇可能適合它的制度。因此,我們到今天還不太清楚什麼是好的貨幣,也不知道貨幣可以好到什麼程度。
政府壟斷貨幣並不適當
政府對貨幣發展的干擾與壟斷,幾乎在鑄幣開始被市場選作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時,就不斷地發生了。海耶克嚴厲地指責說,沒有貨幣,延遠的自由合作秩序,就無法運行,但,貨幣幾乎自始就遭到政府無恥的摧殘,以致它竟然變成延遠的人類合作秩序當中,干擾各種自動調適過程的主要亂源。除了少數幾個幸運的短暫時期,整個政府管理貨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詐欺和朦騙的歷史。在這方面,海耶克已經證實,政府自己比任何在競爭的市場裏提供各種貨幣的私人機構,都來得更不道德。海耶克說過不少次,如果政府不再壟斷貨幣,則市場經濟的潛能也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重讀海耶克對貨幣的剴切剖析,不禁對世人當前面臨的金融風暴打顫,各國政府控制貨幣的欲望不但一如以往,而且還變本加厲。如何讓貨幣不再繼續被導入歧途,讓貨幣、金融回歸其單純「交易媒介」或「價值的跨時空交換」的本質。否則,金融浩劫會是慣性的波濤洶湧、沒完沒了的。
返還單純交易媒介的貨幣金融本質
如今即將進入電子錢幣數位貨幣時期,又是一次革命性的貨幣演變,但對於貨幣到底是什麼的疑問,不只是沒有提出更明確的答案,反而讓世人更眼花撩亂,也更為迷亂。「虛擬經濟」毋寧是傳神的比擬,此與「泡沫經濟」同義,僅就我們曾眼見的信用卡引發的諸項弊端,以及金錢泡沫投機遊戲一再帶來的禍害來看,讓金錢回歸其單純的「交易媒介」實在是太重要了。
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博士、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在2019年出版的《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一書,已明確指出「金融的本質是價值的跨時空交換」,其實就是「交易媒介」,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承諾」或者是「信用」,也就是「倫理道德」。這在一千多年前唐玄宗開元時期的宰相張說七十多歲時寫的〈錢本草〉文中,就以「道、德、仁、義、禮、智、信」明確表示了。
當今世界,不但人間的信用敗壞,如今各國政府對貨幣的管控更不如人意,國際熱錢的規模愈見龐大,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的力量依然強大,而各類基金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各類貨幣令人眼花撩亂,貨幣是「商品」也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投機炒作司空見慣,貨幣金錢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的可能性愈見升高,現代人有如生活在空氣愈見稀薄的環境中。
儘管如此,「金融創新」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原本簡單的金融已變得讓人眼花撩亂,任何人都無法脫離它,甚至於已陷入「金融創造財富並保衛我們的財富」的情境,「金融投資」成為家常便飯,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還遠遠不夠。陳志武教授的這本《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新書可說正是及時雨。
「金融投資」講清楚說明白的一本書
當出版社編輯電邀我為這本書寫序的當兒,HBO正在播映《炫目之光》(The Blinded by The Light)影片。片中移居英國的巴基斯坦籍父親一再諄諄告誡其子要結交猶太人,並時常向猶太人討教且向他們看齊,因為猶太人最會賺錢理財。那麼,為什麼猶太人會被認為是世界上主宰金融世界的群體?金融是富人俱樂部嗎?人類規避風險的手段有哪些?這本書提供了答案。
陳志武教授在書中證明:這個看起來很複雜的金融世界,其實不用公式,不用長篇大論。即使沒有專業背景,一般人也可以知道它是什麼,它怎麼創造、升級和保衛我們的財富。
這本書仍和上一本書一樣,從金融的起源講起,透過我們生活中和歷史上的各種案例,闡述了金融的意義和價值、普惠金融、債券市場、基金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商品等與我們一般人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有助於一般庶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知識,看透背後的財富運轉邏輯,合理運用金融工具,獲得更好的生活。同樣地很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