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主播陳雅琳採訪中突失明 高度近視要警覺 3症狀快就醫 不要留下…

還以為視網膜剝離是長輩或高度近視者的專利嗎?據國人病情統計,有一段視網膜剝離的發病高峰期在拼事業的年紀,而且患者不一定有高度近視。

最近資深主播陳雅琳到澎湖出外景,期間視力漸漸模糊;但為了節目品質,雖然視力惡化到幾乎快看不到,陳雅琳仍在澎湖的風浪中完成審稿、檢查畫面等工作;敬業的她回到本島後仍不休息,照既定行程專訪台南市長黃偉哲,在訪問過程中,僅靠着單眼視力堅持到訪問結束,之後才趕往醫院治療,結果被診斷出「視網膜剝離」,事態緊急,醫師要求立即進行手術。

靜養過程超痛苦,陳雅琳直呼:像滿清十大酷刑

其實診斷過程中,陳雅琳仍想回到工作崗位;當她被醫生認定必需立刻開刀時,還問醫生可以讓她完成所有工作再開刀嗎?讓醫生氣得大罵,要她一定得馬上開刀,陳雅琳才乖乖聽話。陳雅琳在靜養期間必須躺平不能動,這段過程讓她十分痛苦,直呼就像「滿清十大酷刑」,同時也感嘆,「人生第一次所有的事情嘎然而止。」

沒高度近視、50歲以下不用擔心?台灣20~30歲女性也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峰

一般可能會以為視網膜剝離好發於高度近視患者,或是高齡人士,但前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上明眼科總院長潘志勤指出,近期研究及臨床報告觀察到一個視網膜的「台灣特色」,就是台灣視網膜剝離發生率有兩個高峰,分別是50~60歲及20~29歲的女性,而且這類患者不一定有高度近視,只是發病前飛蚊症的症狀會突然增加。這項發現推翻過往認為視網膜剝離和「高度近視」、「以男性為主」畫上等號的認知。

視網膜剝離在發生前是有預兆的,比如持續出現閃電、飛蚊數量突然變多(比如3隻變一大坨)且固定在某處、以及視野某處有黑影,如果出現這3個症狀之一,就是視網膜剝離前兆,必需立刻就醫。

如何預防視網膜剝離?高度近視最好不要突然甩頭、坐雲霄飛車

視網膜剝離十分棘手,是眼科手術中最為困難且範圍最大的工程,號稱「眼科第一大病」,因此平時一定要做好預防,以免走到動眼部手術的那一步。

怎麼預防呢?烏日林新醫院衛教資訊提供5個重點:

預防近視或近視惡化,看書、打電腦、看電視、滑手機最好每30~40分鐘就休息10分鐘,將視線移向遠方,讓收縮的睫狀肌徹底放鬆。

若發現突發性的閃光、飛蚊症或視力減退,務必迅速就醫檢查。

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視網膜檢查。

高危險族群日常生活中不要做突然甩頭的動作,最好別坐雲宵飛車。

高危險族群也儘量防止眼球受到外力傷害,最好避免激烈運動(最佳運動為游泳)、不要跳水,或避免擠壓眼睛的按摩。

視網膜剝離這個名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卻可能不太清楚視網膜的功能,以及剝離後的嚴重性。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資訊指出,視網膜是位於眼球後壁的感覺組織層,是眼球感受光影、色彩的組織,就像照相機的底片;大家平常說的視網膜是指「感覺層視網膜」,它與「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緊密相貼,這兩層組織大部份靠更外層的脈絡膜供給營養;如果感覺層視網膜與色素上皮層分離,就是所謂的視網膜剝離,此時感覺層視網膜會失去大部份的營養供應而發生機能退化。

有些人要特別注意視網膜的健康,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族群:

高度近視者(世衛2015年將高度近視的定義下修至近視500度)

擁有視網膜剝離家族史的人

眼睛受傷者

50歲以上的人

曾經接受過白內障手術的人

糖尿病

視網膜剝離的發生率在美國每年約萬分之一,而台灣近視人口眾多,發生率可能更高;而視網膜非常珍貴,目前的醫學技術還無法置換視網膜,因此視網膜剝離發生後若沒有即時治療,就有失明的風險。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早安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019/151372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