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血糖高於正常值就是糖尿病?醫生提醒 很多人被誤診為糖尿病

隨着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慢性病越來越被重視,而最受關注、患病人數最多的兩個慢性病就是糖尿病高血壓,這是兩個現階段還無法治癒的疾病,但是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長期控制。

但是其實現在對於高血壓跟糖尿病都有很多誤區,此前有醫生出來說過了不是血壓高於140/90mmHg就是高血壓,糖尿病也是如此不是血糖於正常值就是糖尿病。

什麼是糖尿病?

從專業的第9版內科學中是這麼定義的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

所有疾病的定義其實都是從病理、病因等情況來做出解釋的。

糖尿病我給你們分開解釋一下:

多病因引起:糖尿病確實是多個病因引起的,而且很多病因我們都還不明確,目前了解的幾個糖尿病病因有遺傳因素(說一句呀,很多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等都發現,隨着研究的深入越來越發現基因的重要性)、自身免疫因素、感染、內分泌疾病等。

慢性高血糖很多急性創傷都會出現高血糖,例如急性感染也會出現血糖飆升,而且有可能很高,我自己遇到過一個敗血症患者血糖高達30mmol/L,但是這種不是糖尿病,因為這是急性創傷引起的高血糖,原有疾病好轉之後血糖就會恢復正常。所以一定要求是慢性高血糖。

胰島素分泌或利用缺陷引起:提到糖尿病就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激素,那就是胰島素。胰島素是人體唯一一個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但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卻又很多,所以胰島素是在孤軍奮戰。

為什麼說糖尿病很可怕?

這麼多慢性病在我眼裏糖尿病是最可怕的,可能這也是很多臨床醫生的感覺。

我記得我在上糖尿病這個章節的時候帶教老師跟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要看不起糖尿病,看不起糖尿病的人最終都會被糖尿病折磨」

美國更是有一個著名醫生說過「寧願感染HIV,也不願患上糖尿病」。

而無數的臨床案例也都說明糖尿病的可怕,但是我國大約有60%的糖尿病患者還沒有被診斷,而被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有50%也沒有控制好血糖。

要知道我國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也就是說有6000萬人已經得了糖尿病但自己還不知道。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的可怕之處主要在於糖尿病遍佈全身的併發症,我就從頭到腳梳理一下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併發症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說明:

腳:就是俗稱的糖尿病足,這幾年對於糖尿病足越來越重視,因為太多人因為糖尿病而被截肢了。而且接下去糖尿病足的發病率肯定會越來越高的。

周圍神經: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很常見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就是四肢麻木、腳踩棉花感。而且除了累及這些四肢的神經之後,也有可能累及腦神經、脊神經等重要的神經。

腎臟:目前我國導致尿毒症的原因中第1名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第2名就是糖尿病腎病,而且糖尿病腎病正在快速攀升。幾年後極有可能跟國外一樣糖尿病腎病成為尿毒症的第1大原因。

眼睛:其實糖尿病腎病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樣,都是糖尿病導致的微血管病變。而且這兩個病變往往都是平行的,也就是說這兩個併發症往往是一起出現的,而且出現的程度也是大致相同的。

血管病變:糖尿病的血管病變是全身的,但是最典型的就是兩個疾病冠心病跟中風,也就是俗稱的心腦血管意外。很多人都非常害怕癌症,但其實心腦血管疾病才是導致死亡第1大原因。其他常見的還有主動脈、腎動脈、肢體動脈等。

感染: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往往情況都比較嚴重,而且感染蔓延較快,導致感染難以控制。進而出現膿毒血症。

癌症:這可能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但是糖尿病也會導致肝癌膀胱癌等發病率增加。

急性併發症:糖尿病急性併發症最有名的就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滲高血糖綜合徵。

很多時候我們看病往往就集中在一個器官,但是糖尿病不行,糖尿病就是一個全身性疾病,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就是需要有整體觀念。

這裏先說一個很多人都有的誤區:

診斷糖尿病需要的是靜脈血漿血糖而不是指測血糖,一般認為指測血糖都是高於靜脈血漿血糖,而且指測血糖的誤差比較大,血糖試紙、血糖儀都有可能影響血糖的測試結果。

因此很多人會跑過來說醫生我在家裏測的怎麼跟抽血測的不一樣,要以靜脈血漿血糖為準,這才是最準確的。

所以接下去說的血糖指的都是靜脈血漿血糖。

怎麼診斷糖尿病?

這張圖是從內科學上截圖截下來的,也是從1999年沿用至今的糖尿病診斷標準,雖然歐洲指南已經把糖化血紅蛋白放入了診斷中,但是國內還是沒有實行。

診斷糖尿病要滿足兩個條件:

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也就是俗稱的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加上一次血糖大於上述水平。

沒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狀就是需要至少2次血糖大於上述標準才可以診斷糖尿病。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說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就是小於7.0mmol/L,OGTT後2小時血糖小於11.1mmol/L。

但事實並不是如此,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是3.9-6.1mmol/L,而OGTT後2小時血糖是小於7.8mmol/L。

可以看到正常人跟糖尿病之間是有差值的,那麼中間的狀態究竟應該被稱為什麼呢?

這時候就有兩個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的名詞冒出來了分別是空腹血糖受損(IFG)和糖耐量減低(IGT)。

從這兩個名字也可以看出來,當你空腹血糖大於正常值但是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時候就是空腹血糖受損。

而糖耐量減低指的肯定就是OGTT後2小時了。

這兩個其實就是糖尿病前期

IFG和IGT其實就是大家俗稱的糖尿病前期,血糖已經受損了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而且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大概有1.4億,比確診糖尿病的人數還要多。

但是如果不加以監管,有10%的人會從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

因此對於糖尿病前期我們應該加強控制,而且糖尿病前期其實已經對身體有了損害,有可能導致大血管病變。

糖尿病前期究竟應該怎麼治療?

其實對於這個目前爭議很大,很多積極的醫生建議可以藥物早期介入治療,但是也有很多醫生不同意,認為應該改善生活方式為主。

其實我國糖尿病的治療目前主要就是集中在藥物治療,但是對其他方式的治療往往並不關注,有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就是患者住院的時候血糖控制的很好但是同樣的藥物,同樣的劑量血糖就控制的一塌糊塗。

主要原因就是住院的時候吃的醫院營養科定做的糖尿病餐、每天的運動量也都大致相同,導致血糖容易控制,但是出院以後患者沒人監管,血糖又開始飆升。

很多時候都把這個責任都推給了患者本人,但其實醫生也有責任,醫生真正做到了宣教嗎,給病人詳細講過應該如何長期改善生活方式嗎?

糖尿病治療有「五架馬車」分別是糖尿病教育、醫學營養治療、運動治療、血糖檢測、藥物治療。

可以看到藥物治療是在最後面的,但是現實情況是藥企、醫生都把重點放在了藥物治療。

而忽視了前面幾個,這又很多很多因素導致,但是結果已經擺在了這裏,也需要我們去進行改變了

醫生:對於醫生來說進行健康教育耗時太久,臨床工作繁忙很難抽出這麼多時間,而且做健康教育需要很多的精力。

護士:護士其實比醫生還要忙,更不可能做到了,於是就是每天打開宣教視頻給患者看,但是究竟有多少效果沒人知道。

其實我們缺少專業管理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人才,例如基層醫生、健康管理師、營養師等等,但是這個缺口實在是太大了,短時間很難彌補。

怎麼改善生活方式

其實改善生活方式大部分疾病都是大同小異,無非就是飲食、運動、不良習慣、心態這個大方向。

飲食:這個可能是糖尿病患者跟其他疾病最不同的一個地方了,網上有一份「12345」口訣比較好的概括了糖尿病患者的飲食:1:每天1袋牛奶;2:每天攝入200g左右的主食;3:每日3份高蛋白飲食;4:4句話:有粗有細,不甜不咸,少吃多餐,七八分飽;5:每日500g蔬菜水果。

減肥:減肥其實就是運動跟飲食的結合,減肥沒有什麼絕招也沒有捷徑就是4個字,少吃多動。對於超重或者肥胖的患者,要求在3到6個月內體重下降5%到10%。所以大家一起努力吧,把體重減下來。

運動: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min(如每周運動5d,每次30min)中等強度(50%~70%最大心率,運動時有點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運動。研究發現即使一次進行短時的體育運動(如10min),累計30min/d,也是有益的。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包括:快走、打太極拳、騎車、乒乓球、羽毛球和高爾夫球。較大強度運動包括快節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騎車上坡、足球、籃球等,這個是指南推薦的運動量。

不良習慣:這個就是大家天天說的戒煙戒酒,這4個字說了無數遍,抽煙喝酒的人也聽了無數遍,但是做的估計百里挑一。真心都是為了你們好,道理你們自己也懂,希望你們早日採取行動。

心態:這可能是現代人最難調控的一點但其實也是最容易控制的一點,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如果把錢看開一點很多人都會開心很多,但是生活的壓力卻逼迫着大家去賺錢。盡力保持一個好心態吧。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但是身體是你自己的。

但是如果控制6個月血糖還是沒有恢復正常,就建議開始藥物介入了。

但是我相信如果你真的可以做到,那麼一定可以控制下來,一定要經常詢問自己,我做到了嗎?

總結

對於糖尿病的大趨勢是沒有辦法逆轉的,糖尿病的發病率肯定會越來越高。

但是對於一個個體是不存在大數據也不存在概率的,一切靠的都是你自己的努力。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一個小醫生的科普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014/15118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