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正文

712萬國人參與的馬拉松 多的是貓膩和生意

新冠疫情的到來,使得中國馬拉松賽事中斷長達9個月,這讓全國馬拉松愛好者躁動的運動細胞「無處安放」了好久。

9月14日至9月20日,瀋陽馬拉松線上開跑。在活動時間內,跑友可以不限跑步地點,在公園、廣場、健身步道、跑步機等完成特定跑步距離即可。這一新穎的模式最大程度實現了全民狂歡,也降低了參賽門檻,報名人數一度超過37萬人,由此可見馬拉松運動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

中國田協發佈的《2019年中國馬拉松藍皮書》顯示,2019年全國馬拉松相關賽事已從2018年1581場增長為2019年1828場,田協認證賽事數量從2018年339場增加為2019年357場,而2019年馬拉松的參賽選手更是多達712.56萬人次。

隨着馬拉松在全國範圍的普及,上至地方政府、賽事運營方,下至馬拉松經紀人、普通跑者,都能從中分一杯羹。

從黑人選手壟斷冠亞季軍到馬拉松經紀人抽取中介費,再到賽事運營方賺取高額利潤……原本倡導健康生活的馬拉松,已經逐漸演變成一門花樣百出、荒誕草莽的生意。

01、獎金都讓黑人領走了?

去年11月份,備受矚目的2019北京馬拉松在濛濛細雨中落幕,而冠軍依舊是再熟悉不過的「老黑」。肯雅選手MATHEW KIPKOECH KISORIO一騎絕塵,以 2小時7分6秒打破了塵封6年的北馬賽會紀錄。

不知不覺間,北京馬拉松、廈門馬拉松、上海馬拉松等國內頂級馬拉松賽事的冠軍寶座,早已被黑人選手壟斷。而這背後,是一條馬拉松「黑」中介野蠻淘金之路。

這些非洲選手體能了得、組織嚴密、目標明確,直奔賽事冠軍獎金,以致於近幾年國內馬拉松的賽事幾乎演變成非洲選手的競技場。

42公里又195米的馬拉松賽事,逐漸演變成了一門不折不扣的生意。神通廣大的中介,通過運作幾名黑人選手參賽,便可以憑一己之力操縱比賽結果,改寫賽事紀錄。這讓人不得不為之咋舌。

都說黑人是天生的長跑高手,陶紹明早早就意識到這一點。

在中國馬拉松經紀人圈子裏,陶紹明是絕對的「一哥」。早在2010年,他就瞅准了馬拉松這門生意,從國家長跑隊教練轉型當起了馬拉松經紀人。

陶紹明的商業模式非常簡單,培養足夠優秀的非洲馬拉松選手,讓他們在馬拉松比賽中贏取獎金和出場費。

馬拉松的優勝者可以拿到獎金,這一點很好理解。至於出場費,部分馬拉松比賽為了出成績,贏得好名聲,會定向邀請一些馬拉松職業運動員,力求在比賽中破賽事記錄,如此一來,地方政府和賽事運營方都有了自己的「政績」,可以大書特書。

另外,馬拉松賽事如果有黑人選手參加,在地方看來是一件「洋氣」的事情,可以提高賽事的逼格,有利於吸引贊助商投錢。

而陶紹明看中的就是這門生意。通過多年來積累的人脈和資源,2012年他在東非草原創辦了Tao Camp,廣泛招募當地的黑人運動員。

選擇東非高原是陶紹明深思熟悉後的結果。在他看來,馬拉松跑到最後,比拼的不僅是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意志力和精神力。

東非高原經濟落後,一個家庭年均收入不過1000美元,非常貧困。

為了拿到馬拉松比賽動輒數萬美元的獎金,從東非高原走出來的黑人馬拉松運動員,不僅會練,而且還會「拼了死命」去練。這就是東非高原黑人運動比其他人種運動員的優勢所在。

事實證明,陶紹明的眼光毒辣而精準。

他旗下Tao Camp訓練營出品的黑人運動員,接連拿下2016年北馬男子組冠軍、2017年漢馬男子組冠軍、女子組冠軍等一大堆榮譽。

2016年,經中國田協認可的全程馬拉松比賽有53場,陶紹明的選手參加了大約30場,拿了20多個冠軍,每場比賽基本都能進前3名。這讓陶紹明在業內名聲大噪,以致圈內有人大呼「獎金都讓他們給拿走了」。

當然,陶紹明做的也並非慈善生意。黑人運動員取得良好成績,獲取獎金和出場費之後,陶紹明這類馬拉松經紀人就會從中抽成,抽成比例一般在10%-15%左右。

據一位馬拉松經紀人介紹,頂級選手出場費通常在10萬美元上下。像肯雅名將基普桑每年只需要參加2-3場賽事,加上比賽獎金以及打破世界紀錄得到的追加獎金,以及贊助商合約,一年收入能達到1500萬人民幣。

除國內北馬、廈馬這些頂級賽事以外,選手參加海外賽事所獲得獎金要比國內更高。倫敦馬拉松賽冠軍獎金就達到25.5萬美元,而杜拜馬拉松賽男女冠軍獎金更是高達20萬美元,如果在比賽中打破世界紀錄,還能獲得25萬美元的額外獎勵。

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這幾年,陶紹明也在積極運作,將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海外賽事。

02、馬拉松備受地方推崇

儘管陶紹明這種赤裸裸的商業行為爭議不斷,但卻深受地方政府和賽事運營商的歡迎。

近年來,隨着馬拉松進一步普及,全國各地大小賽事開始呈泛濫的趨勢。數據顯示, 中國2018、2019兩年的時間,全國分別舉辦了1581場、1828場馬拉松類比賽,參賽人數分別達到712.56萬和583萬人次。

馬拉松相關賽事場次

而2016年全國的馬拉松比賽只有328場,2015年僅134場,2014年更少只有51場。由此可見,2014-2019年間中國馬拉松比賽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愈發泛濫的馬拉松比賽,也在消磨馬拉松愛好者和普通受眾的注意力。如何從成百上千個馬拉松比賽中脫穎而出,成為地方政府和賽事運營方的一大難題。

馬拉松賽事參賽人次

陶紹明和旗下黑人馬拉松運動員的適時出現,為地方政府和賽事運營方解決了一大難題。

有了這些黑人運動員的參賽,破賽事記錄是分分鐘的事情。

雙方一拍即合,一場有聲有色的地方馬拉松比賽便「成功了一半」。有了「破賽事記錄」這一噱頭,賽事運營方就可以大張旗鼓地去張羅贊助商。

可別小看一場馬拉松比賽,這幾年國內說得上名堂的馬拉松比賽的價位可是水漲創高。《2017年中國最具贊助價值體育賽事TOP100》榜單顯示,被譽為「國馬」的北馬賽事價值僅次於中超和CBA,排名第三。而上馬和廈馬,分列第6、7位。

現階段,儘管部分中小型馬拉松比賽難以拉到大額度的贊助,盈利模式還比較模煳。但國內頂級馬拉松賽事,已經能夠完全依靠贊助商費用舉辦比賽。除北馬以外,廈門、漢馬、上馬等國內7個頂級馬拉松賽事的贊助費也不低。

不同的贊助名目,自然有不同的價位,贊助商們享受的廣告宣傳和媒體曝光度,自然也各有區別。在眾多贊助名目中,最高的當然是冠名費,頂級馬拉松賽事的冠名費高達上千萬,普通賽事的冠名費也在百萬級別。

級別最低的是指定裝備和指定飲料,贊助門檻也要幾十萬。總之,只要贊助商願意花錢,賽事運營方總能找到一門合適的名目。

放眼整條馬拉松跑道,贊助商廣告隨處可見,就可以選手的號碼牌,也是贊助商品牌的「必爭之地」。

除了賺贊助商的錢以外,賽事運營方還不會忘記賺普通參賽選手的錢。根據路程的長短,不同賽事的報名費各有不同。一般全馬的報名費是200元,半馬是100元,而迷你馬拉松的費用則更低,50-80即可。

有了選手報名費和高額贊助,如果運營妥當,兩邊收錢的賽事運營方自然是賺得盆滿缽滿。

以2014年的杭州馬拉松為例,1200萬元的成本,2000餘萬元的收入,算下來也有800萬元的盈餘。而廈門馬拉松的盈餘則達1000萬元以上,北京馬拉松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賽事運營方賺錢以外,地方政府也樂見馬拉松比賽在當地落地生根。一場馬拉松的舉辦,給地方帶來的不僅僅是旅遊業的繁榮。

據統計,2003年至2013年,馬拉松給廈門的企業帶來各項經營收入總計約為12.98億元。而在2014年,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在給廈門帶來了大約價值90億元人民幣的旅遊市場。

這也就不難理解,全國各地政府為何大力引進馬拉松賽事。

03、千億消費市場

喜歡馬拉松這項運動的當然不止地方政府,廣大跑者才是這項運動的真正愛好者。

不知從何時起,跑馬拉松成了年輕人標榜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象徵。馬拉松賽事的盛行、媒體的宣傳曝光,讓成千上萬的普通跑者加入了這項原本難度並不低的運動。

要跑馬拉松,自然就要配置裝備。跑步看似門檻很低,但這背後的消費空間可大着呢,消費規模體量驚人。

早在2015年,中國田協公佈的報告就顯示,中國跑步者每年購買必要裝備的人均花費為3601元,而專業跑者人均花費更是4500元以上。

隨着時間的推移,裝備方面的人均費用更是有增無減,這背後是一個千億的消費市場。

對於入門級跑者來說,一雙跑鞋、一身運動服就可以跑步。不過隨着跑者上癮程度提升、跑步里程增加,跑者完善自身裝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別看跑步簡單,真要認認真真地配置裝備,東西可不少。跑步裝備從頭到腳,就包括遮陽帽、運動耳機、眼鏡、速乾衣、心率計、智能手環、壓縮襪、背包、水壺、腰包、運動鞋等。

即使不配備完全,只是挑選必要的幾件裝備,那價格也不菲。

一雙跑鞋1500元,一套跑步服加壓縮衣花費2000元,專業的運動手腕得3000塊。這麼一算,就得耗資6500元大洋。如果再加上運動眼鏡、腰包、小腿帶等專業設備以及營養餐食品,費用破萬是輕輕鬆鬆的事情。

專業跑者和資深馬拉松愛好者為了在賽事中能跑出好成績,有的甚至提前半年開始備戰,花費上萬元報名參加專業馬拉松訓練班,由專業教練帶領,進行每周25公里以上的系統訓練。

除了跑步裝備以外,轉手買賣馬拉松賽事名額也是時有發生。在北馬、上馬等賽事開始前,只要登錄閒魚等二手買賣平台,輸入「全馬」「馬拉松名額」等關鍵詞,就可以發現相關的交易信息。

別看二次轉手的名額價格比官方價格高出一倍,前來求購的馬拉松愛好者可真不少。

千萬不要低估國人對馬拉松的熱情。

2019年北京馬拉松的參賽名額只有3萬,而報名人數則多達16.5萬人,超過80%的人沒法取得參賽名額。部分熱衷於馬拉松、對北馬有執念的跑者就會「鋌而走險」,通過二手買賣平台購買參賽名額。

04、結語

黑人運動員壟斷國內馬拉松賽事冠軍、馬拉松經紀人從中抽成10%-15%、賽事運營方大張旗鼓招攬贊助商、普通跑者花費萬元購置裝備、二手平台轉賣賽事名額……不知不覺間,馬拉松已經變成了一門不折不扣的生意。

公元前492年,希臘人在馬拉松贏下了與波斯人交鋒的第一仗。希臘主帥指派中長跑能手斐里庇得斯去傳送消息。

為了讓雅典人民更快地得知勝利的消息,負傷的斐里庇得斯拼命奔跑了42公里195米,在激動告知雅典人民勝利的消息後栽倒在地,再沒有起來。

2000多年後,馬拉松比賽在全球範圍內興起,上千萬的跑步愛好者參與其中。但隨之而來的功利性、投機性行為,使原本健康向上的馬拉松賽換了模樣。而伴隨其中的「替跑」、「猝死」等,僅是馬拉松賽諸多亂象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當一項體育賽事演變成一門生意,一切早已悄悄變味兒。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界面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921/150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