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巴菲特口中「花30萬美元理個髮」背後的致富邏輯

巴菲特被人們稱為「奧馬哈的神諭」,他在90歲時成為超級億萬富翁的原因,是在10歲時就參悟了複利的能量。越早理解複利越好,對所有人都是如此。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沃倫·巴菲特近90%的財富是在65歲以後積累的。

8月30日,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90歲了。

作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的董事長,他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其資產淨值約為820億美元。然而,他有近90%的財富是在65歲以後積累的。合理投資固然重要,但長期合理投資更重要。

「我一直以來都在推薦,」本月初,巴菲特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筆者,「我所謂的『瑪土撒拉法』(The Methuselah Technique)。」正如他在1965年1月18日寫給有限合夥投資人的信中解釋的那樣,這種方法就是長壽加上穩健、可觀的投資回報率。巴菲特的首次投資是在78年前,購入Cities Service Co.的三股股票。

「這種模式似乎很有效,」巴菲特在電子郵件中打趣道,「但我才走了大約9%的路。」(《聖經》中的瑪土撒拉有969歲,90歲的巴菲特大概只相當於瑪士撒拉壽命的9%。)

巴菲特很小時候就理解了財富的積累不僅取決於資金增長了多少,還取決於它增長的時間。

大約10歲時,他讀到了一本關於如何賺到1,000美元的書,憑直覺捕捉到了時間的重要性。如果能獲得10%的年均回報率,那麼五年下來,1,000美元的投資就能超過1,600美元;10年下來,就能達到近2,600美元;25年下來,就能超過10,800美元;50年下來,就能接近117,400美元。

「錢就是這麼來的。」在艾麗絲·施羅德(Alice Schroeder)為巴菲特寫的傳記《滾雪球》(The Snowball)中,巴菲特回憶自己是這麼告訴自己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數字以恆定的速度增長,就像爆炸一樣,一筆小數目就能變成一筆財富。」施羅德記下了巴菲特孩提時代的參悟,「他的腦海中立即浮現出這些數字複合增長的鮮活畫面,如同在草地上滾雪球一樣。」

然而這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並非易事。人們總是嚴重低估複利增長的力量,投資時間跨度越長,潛在的回報率越高,低估造成的代價就越大。

我們不妨來做一個受巴菲特啟發的小測試。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8月底約為28,500點,如果它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6%不到一點,那麼到2099年12月31日,它會漲到多少呢?

答案是,道瓊斯指數會漲到10萬點。

如果每年的漲速是4.6%呢?

那麼到本世紀末,道指將達到100萬點。

現在假設道指的年複合增長率為7.7%,即使仍低於過去30年8.4%的平均水平,那麼到2099年12月31日,道指將突破1,000萬點。

前面這番回報計算還沒將股息提振納入進去。而且這裏假設投資者採取的是多元化的投資方式。專注於少數幾項投資,持有數年甚至數十年,為巴菲特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對於不那麼懂行的投資者而言,可能只會落得一無所有,心痛不已。

如果讀到這裏還不覺得吃驚,那你要麼是數學和巴菲特一樣好,要麼就是讀得太快。即使是低至中等的回報率,長時間的持續增長也能把少量資金變成一筆巨大的財富。記住這點對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投機者持有股票的周期只有幾天,甚至幾小時。

巴菲特的漫長職業生涯還給投資者上了另外一課:要保持靈活多變。他越是年長,投資風格與早期的差異就越大。

數十年前,巴菲特靠着購買自己能夠找到的市值最低、價格最便宜的股票賺取了最大的回報,例如水泵公司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和地圖公司Sanborn Map等在市場中如微生物般很不起眼的公司。

如今,伯克希爾哈撒韋的頭號重倉股卻是產業巨頭蘋果公司(Apple Inc.)。建倉蘋果最初並不是巴菲特本人的主意,是他的一位副手買進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對這筆投資越來越感興趣了。

8月末,巴菲特的公司所持有的蘋果股份價值約為1,230億美元,相當於伯克希爾公司總市值的24%。這是一個驚人的轉變,因為巴菲特曾經在很長的時間裏因為覺得自己不了解科技行業而拒絕投資科技股。

根據費城投資公司AJO估計,在美股市場上流通的蘋果股票年度周轉率為211%。這就意味着,一位典型投資者持有這隻股票的時間不會超過25周。而伯克希爾持有蘋果股票已經四年半了,且似乎還將長期持有下去。

巴菲特的傳記作家施羅德寫道,在十幾歲之前,「沃倫就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去思考時間。複利將現在和未來連接了起來。如果今天的1美元若干年後可以變成10美元,那麼在他看來,兩者就是相同的。」

快30歲時,複利已經成為了巴菲特的一種思考本能。他花3.15萬美元買下在奧馬哈的房子,把這個舉動稱為「巴菲特的蠢舉」,因為在他看來,這3.15萬美元等於未來複利加持後的100萬美元。

朋友和家人經常會聽到年輕的巴菲特喃喃自語,比如「我真的想花30萬美元理個髮嗎?」或者是在權衡是否要花掉一筆小錢時自問「我真的願意就這麼揮霍掉50萬美元嗎?」對他來說,花掉這些小錢,就意味着失去了在未來靠着複利增長變成大錢的機會。

今天你花掉1美元,就意味着你失去了未來的10美元、100美元、甚至1,000美元,讓你意識到這點並不是要你變得吝嗇,而是讓你認識到權衡的重要性。在今天花錢,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者欲望,與將錢做投資來獲得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增長機會,這兩者之間你必須要妥善權衡。交易頻率越高,你就越有可能破壞複利增長,不得不從頭再來。

巴菲特的經歷已經證明、且未來還將繼續表明,耐心和持久力才是投資的終極力量。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909/1498894.html